1. 首页
  2. > 税务筹划 >

郭志英2017年(韩城郭志英顺口溜)

2018年12月5日,“千年柿乡”陕西富平,迎来了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过去,这本该是农家冬闲的时节。而如今,随着柿子产业的兴起,让这里的农家冬季格外忙碌。


富平县是世界闻名的柿子优生区。“目前,全县柿子总面积25万亩,年产鲜柿14万吨,加工柿饼3万吨,产值近20亿元,柿子产业已成为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富平县委书记郭志英说,“预计到2025年,全县柿子种植面积将达到40万亩,产值超过50亿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富平县坚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努力摸索脱贫攻坚与绿色发展的协调之路,将三产融合做大做强柿子产业作为重要抓手,走出了一条乡村绿色振兴之路。


从房前屋后到柿树成林


深秋,走进富平县曹村镇大渠村,山坡、田地、农庄,柿树遍地,红彤彤的柿子挂满枝头。


“靠着这柿子树,一户可收入二三十万元。”富平县渭鸿金果柿子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文全告诉记者:“如今,这小小的柿子已变成了一个大产业。”


而在过去,柿子却不被看作是能赚钱的营生。张文全说:“老一辈人说柿子不成林,大多是在房前屋后或者田埂地头栽种上几棵树,够自家人过年吃,当时没人靠它发家。”


1995年,随着富平县柿子产业协会原会长赵云山在试验地里一亩能种100余棵柿树,一举打破了“柿子不成林”的说法,从此开启了富平柿子大面积种植。


近年来,富平县将退耕还林工程和发展产业结合,柿子种植面积连年增加。2018年,富平县又出台了做大做强富平尖柿产业的决定,对新栽柿园每亩补贴300元,贫困户每亩补贴400元,进一步调动了群众栽植柿子的积极性,促进了柿子产业规模、质量、效益“三提升”。


从分散销售到掌握定价权


每年霜降后,是富平柿农最忙碌的时节,将采摘下来的鲜柿子,经过清洗削皮、挂架晾晒、捏心整形、定形捂霜等多道工序,在自然条件下制作而成甜、软、糯、无核的富平柿饼。


富平制柿饼的技艺从唐代至今,流传已有千年。为了掌握主动,富平县通过扶持加工龙头企业,按照“企业 合作社 基地”的模式,把广大柿农组织起来生产柿饼,逐渐从困境中脱身,掌握了市场定价权。富平县骐进生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平就是在转型中抓住机遇的产业人之一。2013年前后,他盖起厂房,通过大福合作社带动社员1061户,其中贫困户702户,发展柿子4600亩。


龙头企业的崛起,给富平柿饼产业带来巨大变化。“2017年,我们优质柿饼收购价已经达到18元一斤,韩国企业近几年已经不来了,这几年市场定价都在我们富平企业手里。”陈平说。


2017年,集柿子收购、加工、销售于一体的永辉现代农业公司在富平建成投产,引进全套日本加工设备,过去需要晾晒、捏形等长达40天的柿饼生产期,依靠新技术只需10个加工日就能出厂。生产的柿饼直接进入全国400家永辉超市销售,实现产销一体,使富平柿饼的口味、包装品质更上一层楼。


从一产独大到三产融合


过去,富平就柿饼卖柿饼;而如今,通过柿饼产业催生出了众多产业。


2018年7月,以富平柿子产业为主题的电视剧《岁岁年年柿柿红》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通过讲好中国故事,树立文化自信的方式述说40年乡村变化的历程,也极大地宣传了富平柿子产业。


从一产独大到多产融合,富平柿子产业呈现出特色加工业、现代农业、休闲旅游业“三产融合”的发展态势,成为“三产融合”释放乡村新动能的典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