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税务筹划 >

四季的雨描写四个季节什么的特点(雨的四季四个季节的雨分别有什么特点)

薛瑞 整理


小兔兔:请问您,古代节气需要得到官方认证?


神的鱼儿:请问王老师,二十四节气为何从立春开始?古代的节气对于现在会有偏差吗?怎么判断是否还准确?


王吉辰:首先,感谢您的提问!


节气歌的表达是以立春为开始的,但是古代官修历法常以冬至作为一岁的开头。西汉著名的太史令(相当于国家天文台台长)是这样说的:“岁始或冬至日,产气始萌。腊明日,人众卒岁,一会饮食,发阳气,故曰初岁。正月旦,王者岁首;立春日,四时之始也。”司马迁的意思是说:无论是冬至、腊祭,还是农历元旦(就是今天的春节)、立春,都可以作为一年的岁首,只是各自的立意不同。其实,无论以哪个节气开头,二十四节气其实反映了农事活动春种、夏耘、秋收、冬藏,万事万物的生长消亡,是一套周而复始的闭环时间观念,即郭文韬先生提到的: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的“圜道观”。而对于民众的日常生活而言,春季既代表了一年中最难熬的严寒天气已经过去,又有万物生发、充满希望的美好寓意,因此将春季作为一年之始。这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习惯的选择结果。


您所提到的节气偏差,应该是针对物候而言。其实随着时间的更迭和国家疆域的拓展,物候的偏差是一定会存在的。比如成都平原的惊蛰与东北兴安岭林区的惊蛰肯定不能匹配在同一天,至于全国冬眠的动物们是不是都必须在这一天醒来,那更说不准啦。但二十四节气已经成为了将一年(确切的说应该是一岁)分为了二十四等分(相当于将一天分为了24小时),而这种分法又以北半球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作为基础,所以这套时间框架的适应性还是很强的。一个最重要的例子就是元代王祯《农书》中,以晷影长度校准节气,以安排适应自身地区和气候的农事活动。


改个名字还挺难的:请问老师,节气的命名和那时候的气候有关?但现在的节气和气候变化的区分度不是很高?就像雨水不一定会下雨,大小雪也没有雪。


王吉辰:历史上节气的命名肯定是依据制定者所在时空的物候情况制定的。有一些名称也有很多传说的成分,比如清明原意指清明风至,实取自古代的“八风”学说。可见命名也不都是来源于物候。


无论怎样,一旦离开了具体的时空环境,物候就不一定能起作用了。但是剥离了具体物候信息的二十四节气,就相当于一天的24个小时,这种时间结构因反映了太阳直射角的变化和寒暑交替,仍可以根据所在时空进行调整,所以它是有内在适应性的一种时间观念。就像不同时区会有时差,但到点了,该吃饭还得吃饭,该睡觉还得睡觉。


这样说吧。清明未必雨纷纷,春去芳菲山寺寻,耕夫自有农家谚,酒家何止杏花村。


不过温室气体排放,全球气温变暖,近年来的极端天气是越来越多了。这让我愈发向往过去那些四季如歌的日子。


恋滩人:请问王老师,外国人耕种他们是参照什么节气?怎么把握时机?


王吉辰:感谢您的提问,您的这个问题非常值得讨论。


其实,域外文明采用类似节气的历法也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一个熟悉的例子就是古代埃及人会按照尼罗河的定期泛滥,来排布新年并开展耕种活动。埃及人将一年分为涨水、露出土地、退水或收割三季,制定了纯粹的太阳历。古巴比伦人则基于高超精密的天文观测,制定了更复杂的历法,指导两河流域的农事生产。古印度受热带季风气候影响,更注重雨旱两季的交替,具体季节有三季、五季、六季等不同的划分方法。后两者与中国一样,都是采用了阴阳合历。此外,位于英国索尔斯伯里的巨石阵也被天文学家考证出具有观测太阳初升位置以定节气的功能。希腊和罗马人还根据物候、潮汐变化和天文星象编订历法。


但与其它文明的物候历法进行比较,我们就更容易理解二十四节气为什么一枝独秀。首先它更加复杂,二十四节气结合了天文观测、物候变化、农事活动于一身,还反映了人类顺应自然的生态文明观念。其次它行用时间长,自从汉代进入官方历法,一直使用到清代,时至今日对我们的生活仍能产生影响。人们还创造了各种学说和理论来解释寒暑变化。最重要的一点,“二十四节气”实在是太亲民啦!一目了然,出口成诵,简便易行。当中世纪的欧洲农民还在忙于争论《格里高利历》还是《儒略历》更符合上帝的旨意时,神秘东方的老农早已经在翻看黄历,及时播种了。


还真是第一次听说呢:请问老师,古代天文学和易经有怎样的关系?我们具体怎样靠天来指导农业生产?


王吉辰:谢谢您的提问。天文学和《易经》的关系还不少哩。


古人认为,天地之道是应当符合《易经》之理的,于是就利用易数来解释历数。举例而言,一个朔望月是29.53天,古代没有小数,必须用分数表示,这个分母取81,即为九九相乘(这里用的是黄钟律管的长度),分子就是43。同样,一个回归年包含的天数也要用分数表示,分母则依据《周易》中的“天九、地十”相加,再乘以81,回归年天数的分母就成了1539。讲到这里,有人就会发现,分母是多少其实都可以(当然,越便于计算越好),它本身并不影响历法中的天文常数。所以这一部分内容,其实是古人利用易数来解释实测数据的结果。尽管多少带有一些数字神秘主义的色彩,但这也须视为是古人利用数学知识探求天道的一种尝试。这种思想从汉代《三统历》到唐代《大衍历》中都可以明显看出。


校对:刘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