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税务筹划 >

安置房2021统一办理不动产证(西安安置房2021统一办理不动产证)

原标题:今年全市化解16.8万套房屋“办证难” 明年继续推进解决10万套


一本房产证,既关乎居民内心的幸福,也与落户、上学、房屋买卖等西安实际利益息息相关。从“接诉即办”“有一办一”,到“房主动治理”“未诉先办”,越来越多因安置历史遗留问题导致的不动产登记难题逐步化解。


“每月一题”啃下硬骨头


大红底色、烫金国徽,下方印着“中华人民共办理和国不动产权证书”字样……摩挲着自家的房产证,60岁的王阿姨久久舍不得放手:“住着宽敞的回迁楼,再拿上这个大红本,心里也更证踏实了。”12月17日,昌平区南邵镇景昌南街4号院第一批20套房、19户取得个人不动产权证书,这也意味着本市“三定三限三结合”定向安置房的房产证办理渠道进一步畅通。


据了解,“三定三限三结合”定向安置房是本市拆迁安置房的一种类型,受相关历史政策影响,这类房屋在建设手续办理及房产证办理等方面进展缓慢,日积月累,成了许多回迁户的心结。


“购房入住多年却拿不到产权证书,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相关负责人介绍,2020年以来,通过在12345热线反映问题基础上摸排梳理,初步查明全市有900多个住宅项目超过5年没能办上房本,延宕最久的将近30年。


2021年,北京市把解决不动产历史遗留问题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的重要切入点,将其列为2021年接诉即办“每月一题”的第一议题。各相关部门形成合力,建立起“1 2 3”问题处理平台:一本问题台账,实现精细化管理;两个议事平台,按照“市级主策、区级主责房”合理分工;三项处理原则,即尊重历史、无错优先、违法必究。不动产


暖心服务送到“家门口”


不用专程赶到不动产登记中心,交材料、领“房本”都可以在社区的微型办证大厅完成。在海淀区凤仪佳苑小区,区规自分局利用物业管理库房设置的群众接待点,将登记咨询和免费代办等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


“别看都在海淀,有的小区离咱们的不动产登记中心动辄三四十公里,三四千户居民拖家带口来办证,路上折腾,耗时也长。”为了让办事人少跑腿,区规自分局在部分涉及居民多、位置较为偏远的社区派出驻点人员,提供政策解答、材料收取、拍照、证书领取等“一条龙”服务,既解决了居民的实际困难,又提高了登记服务效率。


与海淀区类似,朝西安阳区也在历史遗留项目所在社区设置群众接待点,将登记窗口向社区延伸,提供登记咨询和免费代办等服务。昌平区则开展“大走访、大排查”,与居民代表对接,讲明政策,告知办理路径。各区都对已打通办证路径的项目进行公示公告,在登记大厅开辟绿色通道专门受理群众办证申请,安置打通不动产登记“最后一公里”,让居民享受更为贴心暖心的办证服务。


房产证落袋,为居民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变。在不动产碧兴园小区,因为拿不到房产证,居民长期不愿缴纳物业费,社区也无法启用公共维修资金,久而久之,社区居住品质不断下滑。电梯常出故障、外墙墙皮脱落、护栏锈蚀严重……种种问题难以解决。2021年上半年,碧兴园小区的办证渠道终于打通,居民陆续缴纳物业费,各项资金逐步启用,居民们已经乘上了2021崭新的电梯。


202统一2年还将解决10万套


12月25日下午,北京市2022年重要民生实事项目的决议正式表决通过。在前期广泛征求市民群众意见建议的基础上,本市将继续送出民生大礼包,提出8个方面、32项实事项目,其中之一即为“推进解决10万套历史遗留住宅项目办证难问证题”。


为何将目标设为10万套?相关负责人解释2021,全统一市各区通过梳理历史遗留项目台账,分析问题的难易程度和解决的时间长短,确定了2022年能够完成的工作量,汇总统计后形成全市10万办理套的工作任务。


办好房产证,是百姓“安居”的重要一步,与此同时,改善社区环境的诉求也需在规划层面落实落细。市规划自然资源委表示,将以解决历史遗留项目登记问题为出发点,以居民的实际需求为中心,按照规划实施要求,会同相关部门,补齐社区短板,提升居住品质,打造宜居社区。(陈雪柠)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