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我出版了一套畅销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年5月出版我的一套新书《一日一字,学好文言文》(第一册、第二册)。
这套书出版仅仅6个月,多地已经出现了盗版。盗版可恶,需要严厉打击,但这也说明本套书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成为了畅销书。
这是一套怎样的书呢?我们看河北唐山一中吴国梁的评论文章。
好在堂堂精彩,更好在三堂合一
——闫会才《一日一字,学好文言文》述评
近日,朋友向我推荐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年5月出版的新书《一日一字,学好文言文》(第一册、第二册)。阅读之后,知道这是近年来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不可多得的一套好书。
文言课堂,给我们各种各样的富有趣味的故事,历史故事、对联故事、诗歌故事、神话故事,应有尽有!
比如在讲“谢”字时,作者用的是对联故事:
清朝大臣纪晓岚在皇宫陪伴乾隆皇帝,久离家乡,心情抑郁,乾隆善解人意,出句试之。才学满腹的纪晓岚赶紧对句感谢。乾隆大悦,赏其宝马一匹,准其探亲去了。出句与对句为:
口十心思,思妻思子思父母;言身寸谢,谢天谢地谢君王。
在讲“若”字时,作者用的是诗歌故事:
过去某塾师教学生写千字文,把其中的“枇杷晚翠”写成了“琵琶晚翠”。这个学生的家长知道后,便写了一首诗要孩子交给塾师。这首诗为:
“枇杷”不是此“琵琶”,想是当年识字差。若使琵琶能结子,定教喇叭也开花。
这个塾师看后,羞愧难当。他将此事告诉了妻子,妻子本是书香之女,微微一笑,写了一首诗,说:“你要学生将这首诗带给他的家长。”这首诗为:
“枇杷”原是此“琵琶”,不是当年识字差。若是琵琶不结子,笛中哪得落梅花。
这样的故事,本套书中是俯拾皆是。这些故事,可读性强,读者乐意读,能够读得进去。能够读得进去,也就使得文言文学习不再枯燥,为学好文言文创造了条件。
不仅如此,作者讲文言词语义项时,还多与中小学课文联系,在课外与课内之间架起了桥梁。比如“项”有一个义项是“脖子”,作者讲这个义项时用了《后汉书·酷吏列传》中董宣的故事。之后,作者说:“我们所熟悉的‘审视,巨身修尾,青项金翅’(《促织》)中的‘项’,也是指脖子。”这样,从课外到课内,从陌生的王国到熟悉的世界,自然也就记得牢靠。
作者还多与现当代现实生活联系,在书本与现实之间架起了桥梁。如讲“悉”时,作者用了中美外交故事:
1971年7月9日,美国总统尼克松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秘密来到中国。7月11日,双方就尼克松访华的联合公告稿进行讨论。在关于尼克松来华是谁主动的问题上,双方发生分歧。美方要求在公告中写上“应中国政府邀请”字样,中方不同意,说尼克松访华一事是美方主动提出的。中方所说有根据,1970年10月1日,尼克松对《时代》杂志记者发表谈话,说:“如果说在我去世之前有什么事情要做的话,那就是到中国去。如果我不能去,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够去!”“官司”打到周恩来那里,周恩来考虑到在这个问题上应该顾全美方的面子,于是提出可加“获悉”一词,即:“获悉尼克松总统曾表示希望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于1972年5月以前的适当时间访问中国。尼克松总统愉快地接受了这一邀请。”对此,美方很满意,特别是基辛格,还在“接受邀请”前主动加上了“愉快地”一词。
可以说,正是因为作者多管齐下,所以我们是阅读,更是“悦读”,从而能够轻松学好文言文。
国学课堂,给我们思想,给我们智慧,给我们哲理,让我们健康成长,从而走向成熟。
比如讲“书”时,作者给了张英的故事:
在安徽省桐城市老城区西南角有一六尺巷,巷的一边为“宰相府”张宅,另一边为吴宅。据《桐城县志略》载文说,张英在北京朝廷任职时,他在安徽桐城的家人和邻居吴家因建房占地闹起纠纷,互不相让。张家人便给张英写信,请他出面干涉。张英看信后,挥笔写了一首诗,寄回老家。张家人看完,主动让出三尺空地。邻居吴家也深受感动,也将墙退回三尺,两家和好如初,这就是“六尺巷”的由来,至今传为美谈。张英写的诗为: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讲“贫”时,作者给了宋弘的故事:
东汉皇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死了丈夫,想找个合适的人再嫁。一次,和刘秀闲聊,她极力夸赞大臣宋弘。急姐姐之急的刘秀便召见宋弘,并让湖阳公主躲在屏风后听他们二人谈话。刘秀说:“有句谚语说‘地位显贵了,就要换朋友;家庭富裕了,就要换老婆’,这也是人之常情吧?”宋弘答道:“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意思是贫困时交的朋友不能忘记,贫困时共患难的妻子不能休弃。刘秀听后,回头对姐姐说:“看来是没希望了。”
讲“横”时,作者给了宋徽宗招考画工的故事:
唐朝诗人韦应物有一首题为《滁州西涧》的诗,共四句,这就是:“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宋徽宗虽治国无方,但对绘画很是擅长。由于自己擅长绘画,便对技艺高超的画家很是偏爱,他曾多次出题目招考画工。据说有一次就是以韦应物这首诗的最后一句“野渡无人舟自横”为题。应试者有的画一空船系于涧边,有的画一鹭鸶立于船上,有的画一鸟落于船桨等等。其中脱颖而出的一幅画作是:在一郊野的渡口,随意漂浮着一只小船,而船夫则卧于船尾,在吹笛子……画家之意不在船中无人,而是以船夫的行为来暗示没有乘客。
国学著作浩如烟海,细读原著,需要相当精力;国学著作中有精华,有糟粕,需要细细分辨。看来,读原著对中学生来说一是没有必要,二是不现实。如果有人将国学中充满正能量的片段选出,那岂不是功德无量?本套书的作者想中学生之所想,铺下身子,下大工夫做了这项工作。我们想,每天阅读本套书,久而久之,自然能够成为一个有修养,有自信,有担当,有格局,有魅力,有作为的人。
作文课堂,给我们写作时用的材料,用的技法,能够帮助我们写出一手好文章!
作文材料讲究一个“新”字。何谓新?本年度的感动中国人物,大家耳熟能详,写作文时都在用,这不叫新,只能说是材料充满时代气息。只有那些别人不知道,或者是较少有人知道的材料,那才叫新。国学著作中就有许多这样的好材料。比如讲“吊”时,作者给了岑文本的故事:
岑文本升任中书令后,回到家里脸上却有忧虑的表情。他的母亲感到奇怪,问他什么缘故,岑文本回答说:“我不是功臣,也跟皇上没有旧交,却获得太大的宠幸,被任命为中书令。地位高,责任重,这是古人所警戒的,所以感到忧虑。”有人来向他表示祝贺,他说:“今天,‘受吊不受贺’。”后来,唐太宗亲征高丽,军中的物资调拨,全部由他掌管,导致他劳累过度,精力耗尽。唐太宗忧虑地说:“岑文本和我一起来,恐怕不能和我一同回去了。”不久,岑文本生病死在了军中。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作者在批注中说,写作文谈“职位与责任”,谈“鞠躬尽瘁”,都可以用这则材料。这则材料出自刘肃《大唐新语》,该是很多人都不知道。这样,自然是新颖的。
现在作文用的技法,文言文中也都有。作者总是从实际情况出发,或结合诗歌,或结合散文,或结合小说等,不失时机地向我们传授技法。比如讲“举”时,作者给了唐伯虎的诗歌:
一日,明朝著名画家、文学家唐伯虎到外地登山游览,正遇上一群秀才在赋诗,便上前去凑个热闹。他拿起笔,写了第一句“一上一上又一上”,秀才们便都掩口胡卢而笑,有个秀才说:“这也算诗?”唐伯虎也不回答,继续写下去。待他写完第4句,秀才们不禁拍起手来。一问,这才知道是大名鼎鼎的唐伯虎。唐伯虎写的诗是:
一上一上又一上,一上上到高山上。举头红日白云低,万里江山都在望。
整首诗4句,前两句是铺垫,三四句是升华。前两句容易写,让人感觉很平常,三四句就不是一般人能够写得出来的了。作者在批注中说:铺垫是画龙,升华是点睛。龙有了眼睛,岂有不破壁腾飞之理?这是在讲授写作技法中的画龙点睛法。
文言课堂、国学课堂、作文课堂,堂堂精彩,更妙的是三堂合一。正因为这样,我们读起来更节省时间,更高效。可以说,本套书全面颠覆了文言、国学、作文当下学习模式,能够最大限度提高学习效率,值得一读!也可以说,本套书让文言文学习不再枯燥,让国学学习不再艰深,让作文从此变得更容易,可谓读一书,同时有三得!作者是如何做到三堂合一的呢?这就需要说一说本套书别具一格的体例。
本套书每篇仅讲一个字,用这个字的义项将精选的相关材料串起来,同时设置了“作文课堂”“文化常识”“思维体操”“知识拓展”“实兵演练”等栏目,讲文言文,讲国学,讲作文技法,从而巧妙实现了文言课堂、国学课堂、作文课堂三堂合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