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香港公司年审 >

银行开户资金留存返点(开户存入资金)


高额积分返利成“新招”


近日,据相关媒体报道,在监管部门规范商业银行通过第三方互联网平台吸储行为后,银行业通过第三方互联网平台吸收的个人存款余额不断下降,截至6月末余额为4043亿元,较1月份下降1260亿元。作为互联网存款的主力军,民营银行在彻底告别第三方平台后,如何“自谋出路”成为当务之急。


《证券日报》记者发现多家民营银行自营App,均采用积分返利方式加大存款产品的宣传力度,即每存入一定数额的存款,就会向储户返一定积分,积分可以用来兑换吃喝玩乐各种福利,还可以享受各种权益。


例如,众邦银行近期推出“大满贯活动”,可用于兑换微信支付立减金、充值话费、代金券等。具体来看,储户每存入1万元三个月期限的定期存款,持有到期即可获得7500个Bang豆,等价于人民币75元。据记者了解,积分虽不能直接兑换现金,但较受用户欢迎,有不少用户都是冲着福利来的。


另一家民营银行推出的存款返积分的营销活动中,有的存款产品叠加积分价值后折算成收益率最高可达近7%。“该活动已于7月底结束,此类活动不可能一直都有,银行也需要盈利。”该行客服人员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产品本身的利率与兑换的权益叠加,银行的融资成本就会被大幅抬升。


对于存款积分换礼,易观分析高级金融顾问苏筱芮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线上渠道存款后,以积分、金币等为媒介再转化成虚拟权益的举动与此前线下存款送礼形式不同,但实质接近,都属于银行存款营销,意欲留存客户的策略。


为何屡禁不止?


为了拉新促活,线上积分换礼的方式其实很多中小银行都在探索,但存款送积分是否有打监管擦边球的意思?此类营销方式是否会被监管规范约束?《证券日报》记者采访了业内相关专家。


苏筱芮向记者介绍,目前积分揽储在业内确实存在一定争议,有两点需要关注:一是赠送的权益跟存款金额是强关联,还是弱关联,究竟是视为“擦边球”还是正常的营销手段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二是目前大型互联网平台普遍存在完善的用户积分体系,投资非存款产品也可以通过体系的转化来兑换各类权益,如果对银行积分营销全面禁止,是否会使得互联网平台处于监管洼地有待商榷。


事实上,监管部门也曾对银行存款送礼揽储进行规范约束。此前,银保监会下发《关于加强商业银行存款偏离度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规定,商业银行不得采取以下手段违规吸收和虚假增加存款,包括违规返利吸存(通过返还现金或有价证券、赠送实物等不正当手段吸收存款);通过第三方中介吸存(通过个人或机构等第三方资金中介吸收存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