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香港公司年审 >

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投入不足(研发投入少能说明创新能力低吗)


南繁产业集群效应日益凸显


2021年5月12日,崖州湾种子实验室正式揭牌。“这里瞄准国家粮食安全重大需求和国际科技前沿,攻关种子创新中的重大科学与技术问题。”中国农科院水稻分子设计与应用团队研究员王文生说。


“在过去,南繁科研工作存在各家科研单位分散化工作,产业集群效应低等问题。”王文生表示,如今的南繁科研育种在崖州湾种子实验室实现了联合攻关,成功搭建种子精准设计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平台、南繁作物表型鉴定设施平台、农业生物多维组学分析平台、南繁科技公共技术平台等,南繁产业集群发展的效应逐渐凸显。


到今年3月,崖州湾种子实验室已建成精准设计育种中心、南繁作物表型研究设施等10个公共性、开放性平台,总面积超过24万平方米;进驻40个团队、750名科研人员,引入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20家高校、科研机构、种企作为理事单位。


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


“尽管种业企业育种水平持续提升,但具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的企业数量较少,‘育繁推’一体化企业不足百家,企业整体研发投入不足。针对重要育种性状的新基因发掘尚未规模化,把种质资源转变为基因资源的历程任重道远。”王文生说。


2021年以来,海南省为推进崖州湾种子实验室建设,进行了制度创新的探索,努力吸引科研人才,汇聚科研力量。


王文生介绍,一是通过建立新型人事管理模式,采取“报备员额制 双聘 任务聘用”的模式灵活配置人力资源,畅通报备员额与事业编制身份双向流动的通道;二是实行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和绩效导向的分配制度,突出工作绩效为导向的评价与收入配制度,充分调动人员积极性;三是通过实施资源“共享、开放”管理机制,形成大协作、开放式、网络化科技创新格局;四是通过推行确权惠益分享机制,保障各方利益,提出激励机制;五是按照种业“理论创新-技术集成-设计育种-产业孵化”全链条布局,针对种子“卡脖子”关键问题和海南农业发展需求,采用“揭榜挂帅”、自主部署等方式进行攻关。


自种子实验室发布首批项目征集令后,国内外科研团队已累计提交109个揭榜申请,其中30%的申请者为顶尖实验室团队人员。“以成果为导向,让能者脱颖而出,现在团队成员都干劲十足。”王文生说。


努力守护农业的中国“芯”


2021年7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种业振兴行动方案》。会议强调,要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那么,如何把“南繁硅谷”打造成种业创新战略高地、支撑我国种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建设高标准育制种基地,改善综合服务设施等措施优化育种基地设施条件。”王文生建议,强化作物、畜禽、水产等现代种业园区建设,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存,提高种业监管治理能力;搭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拓展种业发展空间;优化种质资源准入通道,改善隔离检验检疫设施,确保生物安全风险可控。


“不仅要做强种子创新链,更要做精种业产业链,优化金融服务链,尽快把优异种质资源转化为优异基因资源,培育满足农业高质量发展、市场多样化需求和国际竞争需要的突破性新品种,为中国人端牢中国饭碗提供坚实保障。”王文生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