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香港公司年审 >

进口货车消费税税率表(进口车消费税税率 中国海关)

( 2019年综合题改编)


位于市区的某集团总部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拥有外贸进出口资格。2019年 6月经营业务如下:


(2)取得统借统还利息收入50万元、保本理财产品利息收入10.6万元。


(3)转让其100%控股的一家非上市公司的股权,初始投资成本2000万元,转让价5000万元。


(4)在境内开展连锁经营,取得含税商标权使用费106万元。


(5)转让位于市区的一处仓库,取得含税金额1040万元,该仓库2010年购入,购置价200万元,选择简易计税方法计征增值税。


(6)向小规模纳税人销售一台使用过的设备,当年采购该设备时按规定未抵扣进项税额,取得含税金额10.3万元,开具增值税普通发票。


(7)聘请境外公司来华提供商务咨询并支付费用20万元,合同约定增值税由支付方承担。


(8)进口3辆厢式货车,关税完税价格40万元/辆;其中一辆用于本企业生产经营,其余两辆待售 。


(9)发生其他无法准确划分用途支出。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税额22.6万元。


(其他相关资料:销售货物的增值税税率为13%,进口厢式货车的关税税率为15%,当月未取得代扣代缴税款的完税凭证,进口业务当月取得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上述业务涉及的相关票据均已申报抵扣,统借统还业务中,集团总部按不高于支付给金融机构的借款利率水平向集团内下属单位收取的利息)


要求:根据上述资料,按照下列顺序计算回答问题,如有计算需计算出合计数。


(1)计算业务(1)的销项税额。


(2)判断业务(2)是否应缴纳增值税,如应缴纳增值税,计算业务(2)增值税销项税


(3)判断业务(3)是否应缴纳增值税并说明理由。


(4)计算业务(4)的销项税额。


(5)计算业务(5)应缴纳的增值税额。


(6)计算业务(6)应缴纳的增值税额。


(7)计算业务(7)当期应代扣代缴的增值税额。


(8)计算业务(8)进口厢式货车应缴纳的关税、车辆购置税和增值税额。


(9)根据业务(9)计算当期不可抵扣的进项税额。


(10)回答主管税务机关是否有权对企业按月计算得出的不可抵扣进项税额调整;如果有权调整,应如何调整。


(11)不考虑扣缴因素,计算当期应向主管税务机关缴纳的增值税额。


(12)不考虑扣缴因素,计算当期应缴纳的城市维护建设税额、教育费附加及地方教育附加。


(1)业务(1)的销项税=(300-30)×13%=35.1万元


(2)业务(2)统借统还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税,保本理财产品利息收入应征增值税=10.6÷(1 6%)×6%=0.6万元


(3)转让非上市公司的股权不属于增值税征税范围,不征收增值税


(4)业务(4)销项税额=106÷(1 6%)×6%=6万元


(5)应缴纳的增值税额=(1040-200)÷(1 5%)×5%=40万元


一般纳税人转让不动产按简易计税方式下按差额计算应纳增值税


(6)应缴纳的增值税额=10.3÷(1 3%)×2%=0.2


小规模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物品应纳税额=含税销售额÷(1 3%)×2%


小规模纳税人销售自己没有使用过的物品应纳税额=含税销售额÷(1 3%)×3%


小规模纳税人销售旧货应纳税额=含税销售额÷(1 3%)×2%


(7)业务(7)当期应代扣代缴的增值税额=20×6%=1.2万元


(8)业务(8)进口厢式货车应缴纳的关税=40×15%×3=18万元


进口环节应纳车辆购置税=40×(1 15%)×10%=4.6


进口环节应纳车辆增值税=40×(1 15%)×3×13%=17.94


进口环节:


①非应税产品(消费税)应纳增值税=关税完税价格×(1 关税税率)×增值税税率


②应税消费品应纳增值税=关税完税价格×(1 关税税率)÷(1-消费税税率)×增值税率


应税消费品应纳消费税=关税完税价格×(1 关税税率)÷(1-消费税税率)×消费税率


应税消费品应纳消费税=[关税完税价格×(1 关税税率) 进口数量×定额税率]÷(1-消费税税率)×消费税率 进口数量×应税消费品单位税额


③进口环节应纳车辆购置税=关税完税价格×(1 关税税率)×10%


(9)业务(9)计算当期不可抵扣的进项税额=22.6×[50 10.3÷(1 3%) (1040-40-200)÷(1 5%)] [300-30 50 10.3÷(1 3%) 20 106÷(1 6%)]=15.67


发生无法准确划分用途支出时不得抵扣进项税额计算


(10)当期应向主管税务机关缴纳的增值税额=35.1 0.6 6-(22.6-15.67)-17.94 40 0.2=57.03万元


(12)当期应缴纳的城市维护建设税额、教育费附加及地方教育附加=57.03×(7% 3% 2%)=6.84万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