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香港公司年审 >

税收滞纳金个人支付(支付本月税收滞纳金10000元)

今天是2月25日,还有不到一个星期,就是3月1日了。


而在去年10月,央行就发布了《关于加强支付受理终端及相关业务管理的通知》,通知明确规定:从2022年3月1日起,个人收款码将不能用于商业经营。



按照《通知》要求,那些明显从事商业经营活动的个人,将不能以个人二维码来收付,而只能以特约商户的方式来完成收付。


而实际上,很多小商贩在从事商业活动,比如说,菜市场、路边摊、甚至商场里的个体户在收款时,身边放置的都是和私人银行账户直通的个人微信或支付宝二维码,有证据显示,这样的商家并不在少数。



如果这些人严格执行上述《通知》,就会带来第一个影响:使用微信或支付宝的用户将大大减少,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流量少了,交易同步减少,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营收也肯定会受到影响,这是毫无疑问的。


好在从目前来看,到现在为止,除了一份通行本的《通知》,具体如何认定个人行为和商业经营活动,并没有出台进一步的细则。


之所以会这样,可能有以下几种考虑:


首先,在执行时间确定的情况下,给新的规则一定的缓冲时间,让更多的个人和商户有更多适应规则的时间,可见,在涉及到金融变动上,央行还是非常谨慎的。


其次,认定的标准可能已经存在了,只是欠一个明确说明而已。比如说,按照大家都可以接受的交易笔数和交易金额来认定。


其实,判断个人收付和商户收付的基本面并不难,就是交易笔数和交易金额——通常,个人交易的次数不会很频繁,交易的金额也有一定的限度,毕竟谁都不是亿万富翁,有事没事的就几十台几十台地买电脑等商品;相反,商户收付时的交易次数频繁,每次交易的金额相对较大,根据以上两条标准,还是很容易将个人收付和商户收付区分出来的。



第三,实际交易场景中,既有个人行为,也有商户行为,还是应该区别对待。


具体而言,在商户进行商业经营活动时,收付款不能用个人二维码,而是要提供微信、支付宝经营性二维码;而在个人消费场景中,个人收款码则可以正常使用。


所以,综合以上几种不同的情况,可以确定的是,在前期执行了一定时间的基础上,后面央行肯定会出台更为明确、更为具体的收付码细则,以适应所有场景下的二维码收付。



个人二维码收款要补税?


也许有人说了,在现实生活中,二维码不是很好用吗?为什么还是要出台这样一个《通知》?


请注意关注的重点:央行的这一纸《通知》,不是要剥夺使用微信和支付宝的机会,而是让支付更加规则化,对一个国家而言,金融支付/收取的正规化,是稳定金融大局的基本要求。


最大的好处:个人收款码禁用于经营性收款,能有效规避风险,保持国家金融秩序的稳定。


就像上文说的,一些商家在商业经营中,使用的都是个人二维码,大数据上传到国家的统计平台后,也不能百分百判断出是商户经营还是个人消费。这样,国家对经济整体形态的掌握难免有差异,有可能因为一个环节的失真导致后续政策和方向性的失误,带来一系列不可控的连锁反应。



由此也带来一个问题:之前用个人收款码从事商户经营活动的,需不需要补税?


从原则上说,在一国范围内,任何从事买卖的商业行业,只要产生了利润,商户都需要纳税,这是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通则;但是,因为第三方支付这些年推广的速度和普及度太快,想要现在补税的话,这里面存在着一些难点:之前用个人收款码从事商户经营活动的商户,在时间上很难认定;还有就是这些年大家都是这样过来的,之前一直都没有交税,现在突然要交税了,很多人在心理上有点接受不了。



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补税标准的问题,即按补多少税适合的问题。


补税时间上:最可行的方法,一是由有关部门在时间上取一个中间值 ,比如说,近6年都在商户经营中使用个人二维码的,将追查最近3年的数据,按这3年的总交易额来补税。


补税标准上:按通行的做法,通常会以1.5%来补税;数额较大的,最高可能会按按4.5%补税,并且缴纳一定的滞纳金和罚款。


当然,也有一种可能:3月1日就是分界线,3月1日之前的行为,可能会既往不咎;但是,如果从今年3月1日起,还是有商户在经营中使用个人二维税,对不起,只能“请群入瓮”了!



聚合收费或迎来春天!


新规则出台后,方便及时调取商业支付数据的聚合收费可能迎来新的发展;与此同时,在菜市场等经营性场景,微信、支付宝的使用频率可能出现下降。


这是因为,虽然个人二维码可以无碍升级为商业经营二维码,但是在调取数据、总结数据等方面,手机里的微信、支付宝APP反而显出了自己的短板。


要解决这个短板,微信、支付宝APP可以提供自己的终端系统,但是终端系统的开发成本可能会让一些商户们望而生畏。


而早在几年前,一些聚合收费平台为了推广自己的业务,早就在商家中进行了先期游说,并且提供了免费或优惠安装终端机的活动,取得了先入优势。



一些财大气粗的商业银行,也纷纷推出了自己的聚合码。


所以接下来,各方都会推出什么样的动作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