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香港公司年审 >

企业基金会报告数量(基金会年度报告)

导读








一个行业让从业者能够安身立命,最企业实际的体现在两方面:人才在行业中所获得的薪酬;人在报告行业中可获得的发展机会和支持体系,及其背后的资金投入。




在公益行业,这两件事在大家的认知中都指向一个方向:“低”和“少”




有意思的是,行业里并没有什么公开可查的数据,这个判断更多来自于模糊的感觉,一直以来都是以口口相传的形式存在:“咱们行业薪酬低,从业者要抱着服务奉献的心”“关于能力建设的投入不多,机年度报告构不愿意在人的培养上花钱”等等。




一方面,个体与个体间主观感受的叠加,会很容易导致认知偏差;另一方面,行业中确实没有清晰的“客观数据&事实信息”来帮助大家做判断。究竟大家的主观感受是真实客观的反映?还是可能出现了认知偏差?




*数据来自于各家基金会在年检、审计报告中的信息披露,年检、审计报告来自于各基金会官方网站及各省市社会组织信息平台。特别感谢19家基金会的信息披露!按照首字拼音排序如下:




北京三一公益基金会


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


北报告京市银杏公益基金会


北京险峰公益基金会


北京亿方公益基金会


博世中国慈善中心


福建省恒申慈善基金会


福建省林文镜慈善基金会


福建省同心慈善基金会


福特基金会北京办事处


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


广东省德胜社区慈善基金会


南都公益基金会


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


上海紫江公益基金会


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


招商局慈善基金


浙江敦和慈善基金会


中国扶贫基金会






3年,19家机构,实际投了多少钱?




据数据显示,19家基金会,在行业发展方面的投入,过往三年总和为435,703,337元,平均每年投入145,234,445元。











真金白银的4.3个亿,都花在哪了?




我们按各资金的具体支持用途,分成四类,分别是支持企业个人(现有公益从业者们)、组织、行业,及未来/潜在公益人支持(如面向在校大学生的公益慈善教育及跨界伙伴的支持等)。据数据显示,近8成资源投放到各类型组织发展及行业建设中。







下面我们来依次看下具体内容——





支持组织发展:共投入1.7亿


直接支持全国各类型组织发展




我们将支持各类型组织发展的资金(如非限定性资金)都计算年度报告入此类。各类型组织共分为五类,包括一线服务机构(即提供直接服务的机构)、平台型机构(即各类型平台,如评估支持平台、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筹款平台等)、区域枢纽组织(即各地市枢纽中心)、学院/研究院(如深圳国际公益学院、高校研究院等),及支持行业专业发展的组织(即各类型能力支持型机构、咨询机构等)。




数据显示,过往三年约1.7亿用于支持各类型组织的发展,这部分投入中,一线服务机构获得最多支持,约1亿(57.90%),其次是平台型组织,约3600万(20.39%),投放最少的是支持行业专业发展的组织,约600万(3.44%)。







由于在数据中,往往是以某基金会计划或某创投统一显示投入到一线服务机构的资源,因此暂未能呈现具体接受过支持的机构数量。但通过资源投放第二位及第三位(平台型组织及学院/研究院)可见,除一线服务机构外,目前资源还是倾向于支持平台搭建&学院/研究院的组织发展。





支持行业公共发展:


超8成投放于议题网络搭建、


知识翻译及生产、国内外交流三项




基金会们对行业发展的投放仅次于对组织的关注,过往三年共有约1.6亿支持行业公共发展,其中投放最多的三项是议题网络搭建(49.13%,约8千万)、知识翻译及生产(20.29%,约3千万)、国内外交流(14.29%,约2千万),投放最少的两项是政策研究&倡导(0.27%,约45万)和基础研究&行业调研(2.07%,约350万)。







有意思的是,在支持行业公共发展的前两位“议题网络搭建”及“知识翻译&生产”与支持组织发展的资源投放有较为明显的倾向重合,均关注于“各类型网络/平台搭建及行业知识生产”。





支持现有从业者:6千万人才投入中,


超4成投放在机构管理者,


2成用于人的能力培育




关于投放在公益人发展的资源,我们分成了两类,一类是用于支持人的资金资源,如各类型伙伴计划,一类是用于提升人的能力,如各类培训、督导咨询等。




对比组织及行业发展的投入,直接支持公益人发展的资源是明显较少的(在4.3亿总盘子中有6千万,占13.89%)。而在这6千万中,有43.13%的资源用于机构管理者的直接支持(约2600万),而对于人的能力培育工作占比22.78%(约1378万)。







从数据中,我们看到机构管理者(领导者)、研究人员(学者、学术专家)、筹款人员、社工都已被“看见”,已有面向他们提供的直接资金支持。但其他项目执行人员还“隐藏”在“能力培育板块”中,“隐藏”起来的伙伴能获得的更多是非资金的能力支持。






过往三年,资源投放分布一览




为了让我们可以更直观看到资源分布情况,我们依据数据形基金会成了下图。




图中,我们将与组织相关用红色代表,与行业相关用蓝色代表,与人才相关用绿色代表。




颜色越深,显示资源投放的比重越高,例如在组织中,投放比重最高的是一线服务机构,其次是平台型机构,在行业中,投放最多的是各网络议题搭建、推动行业交流及知识信息生产,在人才支持上,投入最多的是面向机构管理者的直接资金支持。







从上图可以看出:




1. 从人才发展的角度,资源方们尤其关注“未来将要加入到公益行业的潜在公益人”及“机构管理者”,期盼通过重点的支持,推动其获得更好地发展。




但就目前行业从业者(暂且称其为“存量的公益伙伴”)中,除了机构管理者外,其他人能数量够获得的支持却明显较少,各类型给个人的资金及非资金支持加在一起不足总体(约4.35亿)投入的8%。




2.上图数据也呈现了资源方过往三年的布局和意图,期待能够通过搭建知识的基础设施网络(知识资源的生产与整合),知识传播机制(如议题网络、行业交流)和渠道(平台型机构、学院等)实现行业内知识向从业者的流动。




但是需要思考的是:这一流动是否会自然发生,从业者即可获取并直接使用?还是需要知识转化的中介,让知识成为从业者脑中以及手中真正用得起来的助力数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