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香港公司年审 >

香港木盒贸易公司(广东木盒生产厂家)

新华社香港7月1日电 题:香港有个“毛笔世家”


闵捷 洪雪华 朱宇轩


香港九龙土瓜湾,一条不太起眼的小街。“香港毛笔博物馆”,金字招牌,赫然醒目。


推开玻璃门,里面暗藏乾坤:贸易公司四面展架上珍藏着玉石、鲸鱼牙齿、飞鼠毛、马鬃毛等材料制成的毛笔,馆内正中匾额下方,悬挂着一排大幅老照片,那是张家曾太祖父张鼎龙和六代制笔传人的画像。一条长案上摆着各式制笔工具,一位蓄须长者正坐在案前制作毛笔。


这位长者是清朝宫廷制笔手艺第五代传人张虹霓。他继承贸易公司先祖们的制笔技艺,在香港这家创办40多年的毛笔博物馆里,延续着“毛笔世家”的家族传承。


“嘉庆年间,曾太奶奶9岁入宫学习制笔”


张虹霓从柜中取出一个古色古香的长方形紫檀木盒,盒面刻有12生肖浮雕,盒中用红布裹着一枝青铜笔杆的毛笔,笔头散开呈菊花状。


“这是我曾太奶奶的手艺,我们家的传家之宝,清代道光皇帝御用的‘大清一统’笔。”抚着传家宝,年近70的张虹霓口音中香港还带着京腔京韵。


张家生产厂家制笔素有家学。张虹霓曾太祖母张杨氏是满族人,9岁被选入沈阳故宫学习制作毛笔。心灵手巧的她很快发现用卷烟的方式制得的笔头更精细顺手,于是,张杨氏凭借一手轻拢慢捻制成的“大清一统”青铜菊花笔头毛笔,得到了清代道光皇帝的赞赏,并用作朱批御笔。


张虹霓的曾祖母张陈氏善制湖笔和胎毛笔,祖母张段氏精通胎毛笔,母亲张翁氏则涉猎各类毛笔。张虹霓生长在制笔世家中,自幼耳濡目染,对制笔的热爱也悄然萌发。年幼的张虹霓说服祖母教他制笔,打破木盒了张家制笔技艺传女不传男的传统,7岁时便师从祖母和母亲,开始学习制作毛笔。


上世纪70年代,一对贺喜胎毛笔重燃制笔热情


“这是我来香港做的香港第一对儿胎毛笔。瞧,龙衣蟒袍,多吉利!”张虹霓从展架上取下一对笔杆以蛇皮装饰的胎毛笔广东,回忆起他当年到香港后如何重拾制笔热情。


张虹霓1969年来到香港。为了宣传毛笔制作技艺,他在不同路口摆摊,参加各类活动。但彼时香港无人重视毛笔制作,苦于无法维持生计,张虹霓转而在一家制鞋厂做学徒学习制鞋。


1970年,张虹霓鞋厂老板的儿子出生,大摆满月酒。按规矩,员工得为老板包个大红包,以表“孝敬”。揾食不易,一个月只得280港生产厂家币的张虹霓实在拿不出150港币的礼金。苦思冥想中,他灵光一现,何不用家传制笔技艺做一对金色蛇皮“龙衣蟒袍”胎毛笔?老板见到这对精心制作的胎毛笔大喜,却不知这位20岁出头的年轻人,竟是满清宫廷制笔世家的第五代传人。


正是这对金色蛇皮胎毛笔,让张虹霓的毛笔制作工艺走进了大众视野。越来越多人请张虹霓制作胎毛笔。随着名气越来越大,生意也越来越好,张虹霓搬到鞋厂天台的一个小单间,自立门户,专心制笔。


“80后”制笔人:传统与现代混搭


令张虹霓欣慰的是,儿子张振宇继承了他的毛笔制作技艺,成为张氏制笔技艺的第六代传人。


“我自小生长在制笔之家,对传统毛笔制作技艺耳濡目染。我希木盒望通过赋予毛笔新的寓意,弘扬中国传广东统文化。”作为张氏制笔第六代传人,张振宇任重道远。


现如今,张虹霓致力于丰富毛笔博物馆,他组织“一人一笔一故事”项目,向社会各界征集跟毛笔有关的人和故事,修复、收集毛笔,并于今年3月和6月在香港大会堂举办了与毛笔文化相关的展览,矢志不渝传播和拓展与毛笔相关的传统文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