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香港公司年审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时间(全面开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时间)

文/毛磊,毛传清


摘自《火凤凰壮歌》



沙市的工业是靠“四小”(小队伍小房、小设备、小批量)起步发展起来的,要想取得较快的发展,必须走联合发展的路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后不久,沙市就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迅速走上改革之路,市委于1979年初进行了工业改组联合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


被定为国家第一个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城市 ,给沙市市的改革开放带来了新的机遇。从1981年10月开始,沙市市进行了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针对原有体制中的各种弊病,在生产、流通分配、金融、税收、物价、科技、劳动工资、管理机构等各个领域作了不同程度的改革试点。如将纺织、化工、电子3个工业局改为公司,实行政企分开。在市级机构裁并方面,将市政府各委办、局由66个减少为32个,副县以上单位由216个减少为103个,市直机关干部由1744人减少为1337人。沙市市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对于全省乃至全国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起到了促进作用。随着改革的推进,荆州的对外开放也迈出可喜的步伐。取得显著成效:一是利用外资及引进技术设备,取得很大的进展。到1989年已有外资企业17家,利用外资已达六千多万美元。二是对外交流,开展经济技术合作。1978年至1981年,荆州地区曾向尼泊尔扎伊尔等国家选派农业、建筑等技术人员,援建了尼泊尔希托拉棉纺织印染厂和扎伊尔已桑贡古稻谷技术推广中心等。


由荆州90名工程技术人员参与的埃塞俄比亚雷塔~瓦尔迪 高原公路的工程,为中国赢得第一枚世界泛非组织颁布的“麦秋尼金像奖”。沙市市此期间,先后派出14批考察组出国参观考察,并与新疆喀什市、四川省雅安地区、首都钢铁公司等地开展了经济合作。同时,敞开城门,招财进宝,当时外地工商户在沙市开店的达493户,外地个体户来沙市经营的有478户。


1987年,沙市市采用推行股份制产权出售与转让,国有民营、公司化改革四种形式进行改革。对已有企业实行改组一批,股份经营;嫁接一批,合资经营;划转一批 ,出让经营;挂靠一批,委托经营;放活-批,“脱壳”经营;出租一批,公有私营;出售一批,转体经营。同时大力发展私营经济和其他经济形式,使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平等竞争,共同发展。到1994年10月地市合并前,沙市市已有股份制企业16家,股份制合作制企业四家,一批运作较为规范的股份制企业卓然兴起,组建了一些突破原有所有制形式有较强竞争能力的企业集团,其中沙隆达、活力28、荆棉3家集团公司,进人了国家1000强企业的行列。一些企业的品牌也打响。如沙松电冰箱,就成为一时的抢手货。


总之,沙市市从19世纪下半叶就在工业上很有名气,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时,就有沙市床单荆江牌热水瓶等知名品牌。80年代又成为全国第一批改革试点城市,再度辉煌。没有辜负党中央和国务院的企盼,完成了这次试点任务。只是由于思想解放不够及其他客观原因,这些年来发展改革的步子显得有些缓慢。这是一个市长期历史发展中不可避免出现的局面。在中共湖北省委提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大好形势下,荆州一定会再度辉煌,这是毋庸置疑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