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香港公司注册 >

工商银行碳交易个人怎么开户(深圳碳交易个人开户怎么开户)

碳交易也可以挣钱了?根据公开资料显示,2011年被称为深圳碳交易获利第一人,以30万元买进了7000吨碳排放配额,两个月后获利10万元。看起来比股票还香的市场,我们个人可以入场吗,怎么入场?







先来了解中国碳市场现状


2021年7月16日,全国统一的碳市场正式上线交易,湖北和上海分别成为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所在地,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年覆盖约4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




要理解碳市场,首先要明白碳市场是如何形成的。碳市场是由政府通过对能耗企业的控排,人为制造的市场。政府对能耗企业的历史排放情况进行盘查,根据燃料消耗等情况,给企业设定未来的一个排放配额,这个配额通常低于企业的历史排放值,如果未来企业排放高于配额,需要到市场上购买配额或CCER(经核证的减排量)进行核减。









再来了解什么是碳交易


我国的碳交易主要有两种类型,分别为碳配额交易和自愿减排交易(CCER)。碳配额交易市场是以控排企业获得的碳配额为交易对象,自愿减排交易是通过实施项目削减温室气体排放而取得的减排凭证。




配额的概念比较好理解,政府发放给控排企业,企业根据自身的排放情况可以相互买卖交易,当企业的配额富余时,就可以在碳市场售卖,当企业的配额不足时,就需要在市场上购买。




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是碳配额交易市场的重要补充,碳交易试点地区按5%-10%的比例以CCER作为碳配额的抵消指标。2017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决定暂缓受理CCER方法学、项目、减排量、 审定与核证机构、交易机构备案的申请。截至2021年4月, 我国共开发2871个CCER项目,完成项目备案的有861个,完成减排量备案的有815个。从项目技术类型来看,主要以风电、光伏发电、甲烷利用、水电、垃圾焚烧、生物质发电、造林和再造林项目为主,其中,风电和光伏发电两类项目的占比超过总项目比例的60%。









碳交易市场空间——千亿级市场规模


在碳排放交易量上,我国目前碳排放总量超过100亿吨/年,以2025年纳入碳交易市场比重30%-40%测算,未来中国碳排放配额交易市场规模将在30亿吨以上,与欧盟总排放量水平相当。




在碳排放交易额上,基于中国碳论坛及ICF国际咨询公司共同发布的《2020中国碳价调查》的研究结果,2025年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内碳价预计将稳定上升至71元/吨,全国碳排放权配额交易市场市值总规模将达到2840亿元。




CCER市场的释放,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投资机会,可以这么理解,现在的碳交易市场类似于早期的股票市场,在这个大体量市场,我们可以提前布局,掌握先入局的价格优势,赚取投资利润差。







个人如何参与到碳交易


1、在碳交易市场开户,进行买卖


开户流程跟股票开户流程是十分相似的。个人碳交易需要在我国的各大试点碳交易所进行,个人想要开户,首先需要按要求提交申请,通过审核后再进行开户领取席位号、绑定银行卡、网银签约等操作,按系统提示完成操作后,可通过网上交易客户端和手机APP进行交易。




我国试点碳交易所


(1)、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


(2)、北京环境交易所/北京绿色交易所


(3)、深圳排放权交易所


(4)、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有限公司


(5)、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


(6)、海峡股权交易中心--环境能源交易平台


(7)、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


(8)、重庆碳排放权交易中心


(9)、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




9大试点交易所中,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每个试点碳交易所都支持个人开户,支持个人开户的分别为这5家:广东碳排交易所、海峡股权交易中心、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重庆碳排放交易中心、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其中有一些会要求有资金证明,大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办理,办理好开户后就可以进行市场交易了。




碳交易投资关注哪些指标:


(1)、全球经济、能源价格等宏观因素


(2)、国家相关政策的了解


(3)、碳交易相关的行业背景


(4)、市场的供需关系


(5)、各大交易所每日的交易价格











2、关注碳普惠政策,参与到碳普惠


全国首个城市碳普惠平台在广州上线。市民通过绿色出行、节水节电等低碳行为,就可以获得碳币,兑换商品。部分行为碳减排量经核证后可进入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进行交易变现。


碳普惠是近几年兴起的一个新概念。市民用户日常工作生活中的低碳行为,比如乘坐公交地铁、走路10000步,骑共享单车20分钟,可以转换成碳币,用于兑换商品或者折扣券,以此鼓励和引导市民在生活中践行低碳消费、低碳出行、低碳生活的理念。了解本地的碳普惠政策,并积极参与到其中。











3、参与碳汇开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