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香港公司注册 >

海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教学评价(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教学方法)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关于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新的战略思想。海洋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概念在海洋经济领域的体现,是一种技术应用得当,资源利用节约,生产集约经营,生态环境不退化,可以实现海洋资源的综合利用、深度开发和循环再生,经济上持续发展和社会普遍接受的海洋开发模式。近海资源是海洋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只有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近海资源,才能实施海洋可持续发展;只有提高对海洋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实施海洋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有效地保护近海资源。


我国是海洋大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迅速,主要海洋产业产值平均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1998年我国海洋产业的总产值达3269.9亿元,增加值为1602.9亿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2%。以海洋经济为依托的沿海市、县国内生产总值占整个沿海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53.1%。专家预测,2000年我国海洋产业的总产值可达到5000亿元,21世纪,海洋将成为决定我国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的极其重要的因素。但是,一个时期以来,由于人们对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意识淡薄,对海洋产业在我国社会经济中的作用认识不足,没有认清人口大国和海洋资源相对较少的国情现状,出现了盲目的、掠夺性的乱开发、乱利用,造成了近海资源的严重浪费和海洋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这种重开发、轻保护,只重视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的观念和做法,势必给海洋环境,尤其是生物资源带来灾难性后果,危及当代殃及后代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我国在开发海洋的过程中,必须保护近海资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近海资源是海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我国濒临的海域位于太平洋西部,自然海域面积约470万平方千米,大陆岸线长达18000千米,有海岛6500多个,领海和内水面积达38万平方千米,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有关规定,我国享有主权和管辖权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约为陆地面积的1/3。我国近海大陆架宽阔,沿海地区跨三个气候带,全部处于中、低纬度区,气候总体受季风控制,全年降雨量充沛,沿岸人海河流和沿海港湾众多,近海水体活跃,海水营养盐丰富,适宜众多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


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使我国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我国海岸带滩涂面积217万公顷,可养殖滩涂面积约67万公顷,沿海每年自然淤积新生滩涂为3万~4万公顷,广泛应用于海水养殖、围垦、种植、晒盐等;我国近海渔场总面积为2亿公顷,海洋生物3000多种。1999年全国海水养殖面积109万公顷,海洋水产总产量达2471万吨,其中海水养殖产量974万吨,居世界前列。我国近海大陆架石油资源储量255亿吨左右,天然气14万亿立方米以上,成为我国陆地油气田的战略接替资源。全国宜建中等以上泊位的港址有160多处,其中可建万吨以上码头的港址有40多处,可建10万吨以上泊位的有十几处。海岸带具有开发价值的景点有1500多处,目前已经开发或部分开发的只有350多个旅游景点,海岸带旅游资源开发仍处于初级阶段。另外,我国的海洋矿产、海水制盐、海水综合利用以及海洋再生资源如潮汐能、波浪能、海洋热能等资源蕴藏也十分丰富。


我国近海资源开发潜力巨大,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前景广阔。迄今除了渔业资源开发过度之外,在总体上我国海洋开发利用程度很低。例如,我国沿海有一些深水港址,因经济技术条件制约尚未开发利用;沿海滩涂大部分尚未开发利用,滩涂开发利用的潜力很大。从生产效益上看,1公顷海面年平均效益大约相当于3公顷耕地。如果我国能有效利用管辖海域的1/10,其经济效益就相当于目前我国陆地耕地的效益。如果我们对可有效利用的海域进行海洋农牧化养殖,其潜力更为巨大。最近我国在渤海发现的蓬莱19—3油田,构造面积50平方千米,地质储量6亿吨,这是我国所发现的最大的海上油田,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滨海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率只占可利用资源的1/3,而且开发深度不足,多限于观光和开辟海水浴场。海洋能资源,特别是潮汐能、风能相当丰富,基本上未开发利用。我国有岛屿7300多个,仅有400多个有人居住,尚有很大的资源开发潜力。在海水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如果我国沿海城市能以海水替代工业用水,水资源短缺问题将被有效缓解。


我国海洋资源巨大的优势和开发潜力,为海洋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条件。



二、海洋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人口多、人均资源相对较少这一基本国情出发,对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为实现海洋可持续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但是,目前我国海洋开发中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掠夺式经营的问题仍相当突出,特别是由于污染海域,海洋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海洋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危机和挑战。这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海洋国土观念不强,乱开发、乱利用的现象普遍存在


当前人们对海洋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对海洋低层次认识导致了对海洋开发的各种错误认识和做法,造成开发活动无序、无度、无偿,争抢资源、乱填海、乱造地、乱围垦、乱占乱用的短期行为在一些地方普遍存在,加剧了资源过快消耗,有的地方盲目开发和围垦,不仅使资源的优化配置难以实现,而且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破坏了旅游资源和生物资源。


(二)海洋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随着沿海工业和城镇建设的发展,向海洋排放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造成我国近岸海域一半以上受到严重污染。近20年共发生赤潮380多起,平均每年发生19起。l999年5月底,舟山海域发生了长达80多千米,宽57千米的大面积赤潮。预计1999年或今后我国沿海仍会发生更为严重的赤潮。沿岸海域的污染和赤潮灾害频繁发生,海洋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严重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和海水增养殖业的发展。渤海是个半封闭的内海,水体交换能力很差,整个水体循环周期需3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渤海每年接纳的陆源污水量达28亿吨,各类污染物70多万吨,造成渤海受污染的面积从1992年的25%上升到目前的60%。近些年来,由于沿岸城镇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大量排放人海,致使渤海生态环境快速恶化、生物种类急剧减少、资源与功能急速丧失。不合理的围海、筑坝、河流建闸以及大面积挖沙采石、乱挖珊瑚礁、滥伐红树林等人为破坏,已经从北到南严重破坏了我国的海洋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而且愈演愈烈,造成了大范围的海岸侵蚀或淤积,破坏了海洋生态系统,减少了物种的多样化,加剧了自然灾害的程度,其危害和造成的损失并不亚于海洋的污染损害。海洋自然和生态的破坏,使台风、风暴潮、海上大风、赤潮、海水入侵等自然灾害频发。l999年,我国因风暴潮、赤潮等海洋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0多亿元,死亡、失踪700余人,沉船舶60余艘。



(三)部分近海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破坏了资源的生态平衡


近年来,沿海地区为追求渔产品产量,不断加大对海洋捕捞业的投入,渔民借钱造船势头很猛,1999年沿海省市机动渔船共计47万余艘,是10年前的近3倍。然而捕捞活动大多集中于近岸海域,强大的捕捞力量与有限的作业渔场、薄弱的资源基础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由于渔业资源开发强度过大和利用不合理,渔业资源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近海传统、大宗的主要经济鱼类资源严重衰退。目前,渤海主要经济鱼类如小黄鱼、带鱼、鳓鱼、真鲷、牙鲆等因过度捕捞已严重衰退,甚至濒临绝迹,取而代之的是营养层次低、生命周期短的青鳞鱼等中上层小型鱼类。优质鱼类占总渔获量的比例,已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50%左右,下降到目前的不足30%。由于掠夺式的捕捞生产,资源量的急剧减少和捕捞成本提高,我国捕捞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大批大功率渔船望洋兴叹,渔民生活受到了影响。


(四)海洋产业结构层次低,科技含量不高,资源浪费严重


据有关部门的统计,1998年我国海洋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为5海洋产业结构的特点是海洋资源消耗强度大,废弃物排量大,环境破坏比较严重。这说明我国海洋产业仍为传统型,海洋经济总体上还属于粗放型经济,规模小,档次低。我国与发达海洋国家之间差距较大的主要原因是,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和科学技术水平低,主要表现在:海洋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第一产业比重大,占海洋总产值的50%以上;第二产业比重小,且不稳定;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产业结构空间配置趋同化明显,地区产业布局缺乏特色,有的违背区域分工原则,降低了结构功能作用,影响宏观经济效益。行业技术装备落后,科技含量低,生产效益差。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应用,受人才资源和资金“瓶颈”制约,发展十分缓慢。海洋开发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大部分水产品为粗加工,科技含量低,高附加值海洋产业还形不成气候。


(五)海洋综合管理滞后,海上矛盾突出


目前,我国海洋和海洋资源法律制度现状已难以适应海洋开发、 管理和维护海洋权益的需要,尤其是海洋和海洋资源综合性管理的法制建设滞后, 加剧了我国海洋资源开发的无序和无度。 沿海各省市海洋综合管理的机构尚未健全, 体制尚未理顺, 国家和一些省市多头设置海洋和渔业等管理体制, 呈 “五龙闹海” 之势, 对统一管理带来较大困难。 目前, 海上执法部门, 如海监、 渔政、 环 保、 港监、 公安、 边防、 海关等各自为政, 力量分散, 形不成合力, 无法对海洋实施统一、 有效的 监督和监察。



三、 实施海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体思路


(一) 对海洋可持续发展重大战略地位和作用的再认识


海洋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 开发蓝色国土, 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 已成为当今世界潮流。 从国际经济发展进程看, 全球经济中心先后由地中海沿岸国家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国家,共同的特点是以沿海地区为依托。 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大都是沿海国家, 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大都在沿海地区。 我国经济发展最快、 最具活力的地区也大都在沿海省份。 20 世纪 90 年代初, 第 45 届联合国大会作出决议, 敦促世界各国把开发保护海洋列入国家发展战略。 l992 年环发大会通过的 “21世纪行动议程” 把海洋列为重要区域, 强调海洋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 是保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财富和资源, 从而突出了海洋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巨大作用。 l993 年第 48 届联合国大会又作出决议, 敦促各国把海洋综合管理列为国家发展战略。 1994 年第 49 届联合国大会又决定 1998 年为国际海洋年, 同年 11 月 《公约》 生效, 标志着海洋已由以往的自由粗放利用进入规范管理、 深度开发和重视保护的时代。 目前, 许多国家都把海洋开发作为战略重点, 制定并实施了大规模的开发计划。 韩国成立了国家海洋委员会, 并设海洋部。 日本确立以海兴国战略,成立了国家海洋委员会, 目前, 日本海洋经济快速发展, 其产值占该国内生产总值的 14%以上, 高于我国 12 个百分点。 美国、 英国、 加拿大以及东盟诸国, 海洋开发的深度和力度不断加大, 研究区域和范围不断扩大, 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推动了海洋经济的快速增长。 可以说, 开发海洋、 保护海洋、 研究持续利用海洋将成为 21 世纪的主旋律。


我国是海洋大国, 研究开发利用海洋是顺应世界海洋开发大潮, 抢占 21 世纪政治、 经济制高点的重大战略选择。 海洋经济具有开放性和带动性, 渗透力强, 辐射面宽, 可以优化沿海与内陆之间的资源配置, 带动内地经济发展, 从而加快海陆一体化建设步伐。 海洋经济的发展, 对于调整优化我国经济结构, 对于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后劲, 建立开放型特色经济, 促进我国更快走向世界, 实现中华民族 21 世纪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海洋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和缓解就业压力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 人口众多、 陆地资源短缺、 就业压力大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亟须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空间。 据有关专家测算, 全球海洋每年的初级生产力约为 1 350 亿吨有机碳, 整个地球生物生产力的 88%来自海洋。 海洋可提供的食物要比陆地全部可耕地提供的食物多上千倍。 耕海牧渔, 建设海上 “菜篮子” 工程, 是解决人多地少, 解决吃饭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举措。 同样, 海洋产业的大发展, 又为劳动力就业安排提供了广阔空间。 随着 21 世纪大规模开发海洋, 海洋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迅猛发展, 一大批剩余劳动力和欠发达地区人口将面向海洋, 使我国就业压力得到缓解。



(二) 指导思想及原则


1指导思想


实施海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 以保证海洋经济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为目的, 处理好速度、 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短期与长远、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转变生产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优化海洋生态环境, 实现海洋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经济、 生态、 社会效益相统一, 使海洋经济发展既满足当前发展的需要, 又不威胁未来的发展。 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把海洋产业化、现代化与海洋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贯穿于海洋开发利用的始终。


2遵守的原则


根据 《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 的规定,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中, 应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一是经济效益原则。 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以市场为导向, 注意研究国内外市场需求情况, 开发适应市场需要的海洋产品, 提高海洋资源的经济效益。 促进海洋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迅速向集约型的转变, 节约能源, 降低消耗, 优化产业结构, 强调科技进步, 走技术密集、 资金密集的集约化发展道路, 发展新兴的海洋产业。


二是适度利用原则。 资源利用的规模和速度要有一个适当的数量界限, 即适合度。 这个度对于海洋生物等可再生资源来说, 就是不超出资源自身再生能力的临界点, 以达到既能充分利用资源,又能保证资源总量不减少、 质量不降低的目的。 对于海洋金属和非金属矿产、 海洋油气、 地下卤水等不可再生资源, 要坚持节约使用原则, 以延长资源的使用年限。


三是环境优先原则。 对海洋资源的开发, 要坚持环境保护优先, 应以不对其他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造成损害或不危害生态环境为前提, 把各种开发活动对海洋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 不超过海洋的自净能力。 科学合理地利用海洋资源, 保持生态平衡, 防止和减少由于人为活动引发和加重海洋灾害, 防止只顾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的行为。


四是综合利用的原则。对海洋的开发应进行综合考虑, 要有科学的统一规划、 协调一致的行动。 人海河流的沿岸、沿海带和岛屿的开发及产业发展必须综合规划, 要避免顾此失彼、 边建设边破坏以及由此导致经济效益不佳、 环境与生态破坏的后果。 同时, 在对资源的利用上通过对资源进行深加工达到多种目的应用, 使单一的资源产生多种使用价值, 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


五是协调发展原则。 海洋经济发展要与陆域经济的发展相协调, 要遵循多学科合作研究海洋的协调;各个产业发展要相互协调; 各海区海洋经济发展相互协调; 海洋与陆地经济发展的一体化; 海洋重点开发区域与沿岸体系建设相结合; 海洋资源开发规模与海洋资源、 环境的容量相协调; 海洋经济的发展目标与海洋环境保护相协调等。


(三) 海洋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实施 21 世纪海洋可持续发展战略, 要充分发挥海洋区位、海洋资源和海洋科技三大优势, 以国际、 国内市场为导向, 科学合理配置经济资源;大力实施科教兴海,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产业化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坚持依法兴海,强化海洋综合管理,保护海洋环境,促进海洋经济、 海洋生态和海洋社会效益的协调健康发展, 最终建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 “海上中国”, 争取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 实施海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


(1) 加强宣传教育, 转变观念, 提高全民的海洋可持续发展意识。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 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当务之急是提高全社会对海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认识, 增强可持续发展观念。 过去,海洋开发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破坏资源、 环境的行为, 最根本的原因是没有正确认识海洋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没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导致行为的盲目性。 因此,要利用报刊、 广播、 影视等宣传媒介和舆论工具大力宣传保护我国海洋资源、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紧迫性,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到实施海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提高管理决策者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自觉性,并将其贯彻到各级政府的规划、决策和行动中去,使海洋可持续发展思想纳入决策程序和日常管理工作之中。 通过宣传提高公众的海洋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素养,使人们认识到海洋环境和海洋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尤其是在人口不断增长、 陆地资源日益枯竭的情况下,如何合理利用海洋资源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从长远利益着眼,为子孙后代着想,必须提高全民的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的保护意识, 树立 “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观念。形成人人关心海洋、人人支持保护海洋的局面,真正做到靠海吃海, 吃海养海护海,使海洋能够长期持续地为人类造福。


(2) 加强海洋法制建设, 推进依法治海。建立我国海洋可持续发展法律体系,要以《公约》为基础, 加速国内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立法。要通过国家立法和国际谈判,尽早划定我国管辖海域的范围,并采取适当措施,对管辖海域实施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以维护我国海洋主权和权益。 加强海洋执法队伍建设,渔政、渔港、海监、港监以及公安、边防、海关、海军等要协作配合,形成合力,逐步由部门分散执法过渡到全国统一的海上执法。 鉴于目前短时间海上统一执法有很大困难,建议国务院主管编制部门召集各海上执法管理部门的代表和专家组成统一的执法协调机构,进行国内外情况调查研究,然后经论证提出我国海上统一执法的管理体制和组织编制方案, 报经国务院批准后贯彻落实。要继续严格贯彻实施 《渔业法》及其实施细则,加强渔业资源保护、增殖、开发和合理利用,开展我国海域渔业资源最佳可捕量研究, 制定渔业资源限额捕捞管理法。要以渔业资源再生产能力和增殖能力为标准,科学论证和制定每一个海区资源可捕量,按可捕量控制海上捕捞许可证发放和每证的可捕量限额,在规定可捕量的同时, 也要对不同渔汛、渔区可使用的渔船和渔具种类大小、数量以及可捕鱼类标准作出规定。依法从重查处乱围海,乱填海,乱倾废和电、炸、毒鱼作业的行为。通过推进依法治海,使海洋管理进一步规范化、法制化,促进可持续发展。


(3) 强化海洋综合管理,促进海洋资源的合理利用。强化海洋综合管理是海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目前,我国的海洋开发涉及众多行业部门,但海洋是一个统一的自然系统, 对海洋中任何一类资源的开发,都可能对其他资源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并不可避免地打破原有的海洋生态平衡。这一客观规律决定了海洋分类管理的局限性。 因此,各行业、各部门要从全局的利益出发,协调配合管理好海洋,并站在21世纪海洋发展战略的高度,建立一个强有力的、 有权威的、能真正行使综合管理职能的海洋管理机构,摒弃急功近利、各自为政的做法,减少开发利用的盲目性和短视行为。


要按照 “合理布局,协调发展”的原则,加强宏观调控。要认真抓好海洋各产业的协调发展,比如海洋渔业、滨海游乐业、港口运输业和临海工业等都必须以战略的眼光、全局的观念来考虑,努力提高海洋开发的整体效益,切不可片面强调发展某一产业而忽视了对其他产业的影响。 海洋产业的内部也要做到合理布局、协调发展。要推行海域使用许可和有偿使用制度, 鼓励生态养殖,对乱围垦、乱填海及严重污染海洋环境的滨海工业,要严厉查处和治理,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一律不批准上马。国家要从未来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制定全国海洋开发总体规划,沿海各省、市、县要根据全国规划的布局要求,制定地区性发展规划,进行反复地分析、论证,因地制宜,选准本地区海洋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要在摸清海域资源状况以及所处的地理位置的基础上,科学地制定海洋功能区划和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充分发挥海洋功能区的作用,使海洋开发活动避免盲目性和无序、无度的状态,实现海洋资源开发决策、管理的科学性,实现海洋资源利用的合理和效益,减少对海洋资源的浪费和海洋环境的破坏,努力实现海洋资源的永续利用。


(4) 调整海洋产业结构, 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当前我国海洋产业结构仍处于低级发展阶段, 第一产业约占海洋总产值的 50%,第二、 三产业发展滞后。 目前美、 日等发达国家海洋一、 二、 三产业的比例约为 8: 59: 33,形成第二产业为主体、 第三产业为支柱的高层化结构。 因此, 必须大力调整海洋产业结构,促进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 加快海洋二、 三产业的发展。 要坚持整体推进、突出重点,促进海洋开发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要推动渔业经济由量的增加转到质的增长上来。现在近海渔场资源破坏严重, 大量的基础生产力闲置, 如果充分利用这些生产力, 走海洋牧场建设之路,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力推进渔业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化,积极发展休闲渔业,寓钓于乐,加快走出去,到公海捕鱼, 到国外合作搞养殖、 捕捞、加工,增加鲜活品出口,增强创汇能力。要鼓励各种经济组织在投资兴办海水养殖基地和发展海洋捕捞业的同时,引进先进生产线,兴建精深加工基地, 建立起种苗培育、养殖、产品加工、包装、储运、饲料及供应、产品经销等相互配套、综合经营的 “一条龙” 体系,以实现海洋二、三产业增加值的迅速提高。要大力发展以海洋生物等为资源的海洋工业。 在沿海藻类养殖业发达的地区,发展制碘、褐藻胶等化工生产,利用海洋生物发展营养滋补食品,开发海洋药物等等,并迅速形成规模生产能力,占领国内外两个市场。


加快海洋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建立海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产业系统。


(6)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的整治与保护,减轻海洋灾害。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是实现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保证。针对我国海洋区域生态环境状况, 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海洋生态环境的整治保护工作。重点是主要人海河流水污染的区域治理,重点海湾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和生态保护,建立与完善海洋环境与灾害监测与预报系统。应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对造成或可能造成海洋污染损害的行为,要采取防范措施。要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废物处理率,对必须直接排放的污染物,要进行陆域、海域处置对比评价, 选择环境影响最小的方案;禁止放射性废物及其他放射性物质向海洋倾倒,严格控制具有高度持久性和毒性合成有机化合物排放人海。 建立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制度,制止陆源污水未经处理直排人海的行为, 逐步实行离岸排放制度。坚决贯彻执行《海洋环境保护法》,强调经济建设与海洋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贯彻 “谁污染、 谁治理, 谁破坏、谁补偿”的原则;增加对海洋环境保护事业的投入;大力推进海洋环境保护的科技进步, 积极发展海洋环保产业。要加快建设基础性的海洋观测系统,海洋预报、 警报系统,制定防灾、抗灾、救灾应急计划,开展灾情调查分析和对策研究以及防灾工程建设等。



(本文入选 《2000年海洋科技与经济发展国际论坛论文集》 并收录于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年一月出版的 《蓝色的挑战———海洋国家利益战略思考》 一书中)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