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香港公司注册 >

企业基本信息调取表(调取企业信息去哪里)




远程控制儿童智能手表便可获取位置 来源 /3·15晚会


接下来,工程师通过远程控制,就可以对孩子实时定位,在后台通过多次采集孩子的移动轨迹,推断孩子的活动范围,比如她家离学校其实很近,大概两三百米,5分钟就能走到。


回家后,孩子和姥姥聊天,通过调用手表里的麦克风,身在异处的工程师可以对谈话内容一清二楚。饭后,孩子在书桌前做手工,一举一动也被随时掌握。


问题出在,厂商给这款儿童智能手表搭载的是安卓4.4操作系统,是近10年之前发布的版本,而最新版本已经更新到了安卓12。为了节省成本,厂商搭载了过于老旧的系统,而忽略了安全性,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还有一些低配版的儿童智能手表,搭载的是安卓9,操作系统看似较新,安装APP时,系统会弹窗提示是否给予某个权限。用户一旦拒绝授权,APP就会拒绝提供任何服务。


比如,测试人员打开一款叫“天气”的应用程序,它会出现一个弹窗,索要用户的存储权限,被拒绝后,会索要打电话权限,再次拒绝后又会索要定位权限,一直被拒绝后,这款APP就闪退了。这逼得用户要使用服务,就不得不“交出”各种权限。


“不敢下单了”,有家长看到儿童智能手表被评价是“行走的偷窥器”,暂缓了给孩子购置的打算。


个人信息泄露的方式、环节众多,但对于普通人而言,结果就只有一个,面临的生命财产安全风险增多。


表面无关要紧的数据,但如果“有心人”通过点、线、面将个人信息一点一点结合起来,实际上能够对一个人了如指掌,进行精准营销乃至诈骗。



二、个人信息已被明码标价:一个手机号15元、用虚拟币交易

都是谁在背后,悄悄盯着你的个人信息?


免费WiFi这类蹭网类APP,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因为安全性和隐私问题饱受诟病。


早在约四年前,工信部就曾专门通报了“蹭网”类APP。“WiFi万能钥匙”和“WiFi钥匙”具有免费向用户提供使用他人WiFi网络的功能,涉嫌入侵他人WiFi网络和窃取用户个人信息。


相关部门还特别提醒,WiFi网络提供者应谨慎共享自己的WiFi网络,并定期更换WiFi网络密码;WiFi网络使用者应增强安全上网意识,谨慎使用WiFi“蹭网”类移动应用程序。


一直到2021年,上海消保委还专门发文提醒消费者,号称“蹭网神器”的APP极有可能造成个人隐私信息的泄露和滥用。


“蹭网”类APP不仅可能过度收集用户信息,还通过让用户躲不掉的弹窗广告来牟利。


也因此,有评价称,“蹭网神器”的真面目,其实是“带毒的苹果”。而骚扰电话的产业链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央视3·15晚会深扒了越来越精准的骚扰电话背后的产业链。这个产业链上的公司,将骚扰电话隐晦地称为“陌拜” (陌生拜访电话) 。


杭州以渔每为客户匹配一个陌拜手机号,收取3元左右。融营通信专门为一些电销公司隐藏打陌拜时的主叫号码,1分钟0.1元,一年纯话费收入将近一个亿,服务大概两万多家客户,其中打陌拜的,有80%以上。


电话信息从何而来?乘移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业务经理指出,抓取自身广告页面的用户,管理后台是可以看到客户手机号码的,价格为15元一条。


做类似业务的郑州绿牵,一个月能获得一百万条用户数据,而且,为了规避监管,会采用虚拟货币进行交易。


骚扰电话的产业链,还涉及了美股上市公司容联云,其旗下容联七陌的相关人员介绍道,通过几十甚至上千的号码池帮助客户呼出,来规避投诉和监管,平台客户达到了3万多家。


但2021年前三季度,容联云依旧还处于亏损状态,财报显示,营收为约7.55亿元,净亏损为约3.9亿元。美东时间3月15日收盘,容联云股价报收1.46美元,较开盘价下降了8.18%。


杭州以渔的工作人员也知道,这门生意是做不大的,一旦做大,反而风险越大。


至于儿童智能手表,作为一款可穿戴设备,其需求量呈逐年上涨趋势。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1-2026年中国智能手表行业投资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咨询报告》显示,2015-2020年我国儿童智能手表需求量逐年增长,从2015年的800万件增长至2990万件。


但由于全国性行业标准缺失、市场监管力度不够,儿童智能手表市场也出现信息及健康等安全隐患突出、产品过度娱乐社交化、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创新性和智能化成色不足、服务保障及生态构建被轻视等问题。


早在2019年,我国儿童智能手表就被曝出存在安全防护漏洞等问题。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有近1.4万家可穿戴设备相关企业,52.0%的可穿戴设备相关企业分布在批发和零售业。超1500家可穿戴设备相关企业出现过经营异常,占总量的11.0%。


儿童智能手表行业的发展,还需要订立全国性的行业标准,重点解决产品面临的安全、续航、服务等问题,共建共享开放性底层技术平台,打造适用于智能手表领域的“安卓”系统,及时纠偏产品过度娱乐社交化等倾向。



三、如何拒绝成为“透明人”

比如去年3·15晚会,一些商家通过安装人脸识别摄像头,非法采集甚至滥用人脸信息,洞察用户的年龄、身份甚至情绪以及消费习惯。


个人信息泄露后,用户持续收到垃圾短信、骚扰电话都还是轻的,坑蒙拐骗的诈骗团伙一旦乘虚而入,钱财损失,甚至身份被冒用有了违法犯罪的记录,这些都有可能发生。


那么,应该如何防止信息泄露,拒绝成为“透明人”呢?北京至普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主任律师李圣对深燃表示,普通人首先需要提高隐私信息保护意识,不要随意安装不明APP,登录非法网站,定期清理手机,如果有被要求填写个人隐私信息的,需要再三确认其正当性和合法性。


也有行业人士提醒,大部分APP在下载安装时都会被要求开通多项权限,包括通讯录、摄像头、短信、录音、位置等,用户在授权时要仔细阅读,非必要的可以选择“拒绝”。


但是,用户提升自我防范意识,只能是第一道屏障。毕竟,像骚扰电话越来越精准,这种情况,用户根本无法抵抗。


李圣提到,以本次3·15晚会曝光的信息泄露相关的几种产业链为例,无一例外都违反了《个人信息保护法》。


2021年实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确定了个人信息保护和利用规则,对企业个人信息数据安全合规提出了新的要求。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企业个人信息数据安全合规仍需要强化监管,遏制这种商家野蛮生长、随意侵害消费者的情形发生。


李圣认为,商家非法获取个人信息,监管部门可以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责令暂停或者终止提供服务、罚款、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等行政处罚,还可以处罚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江苏天煦律师事务所律师沈媛对深燃指出,“公民个人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件号码、通信通讯联系方式、住址、账号密码、财产状况、行踪轨迹等。


他提到,泄露个人信息情节比较严重的,需要承担刑事责任。《民法典》要求,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沈媛曾经办过一个案件,是股票销售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将客户的姓名、身份证、手机号等信息保存,后来有人愿意购买,他便打包卖了数十万条,从中获利了700多元,最后被判处了三年有期徒刑。个人信息黑色产业链的每个环节,也都应该明白这其中的法律风险。


沈媛提醒,保护个人信息,个人层面再怎么谨慎都不夸张,企业更是应该承担起本应肩负的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