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香港公司注册 >

外资保险公司代表处的状况(中国境内外资保险公司有哪些?)

国境


文丨一派



中国“入世”20年,官方透露:




截至2021年上半年,境外保险机构在华共设立66家外资保险机构、85家代表处和17家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外资保险公司总资产1.94万亿元。




66家外资保险机构中,寿险居多,产险略少。它们的日子过得怎么样?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中国保险年鉴》显示:




2020年,外资保险公司总资产1.71万亿元,在总盘子中占比7.33%;外资保险原保费收入3524.44亿元,市场份额仅为7.7代表处9%。公司有




另一来源的数据显示:




在88家产险公司中,外资占了22家,恰恰1/4,但其市场份额仅为2.06%;在91家寿险公司中,有外资公司29家(外资持股25%以上),接近1/3,但其市场份额仅为9.75%。




“入世”之初,经营经验丰富、资本实力强大的外资险企一度也被视为“狼来了”一般的存在。20年后,无论是体量还是影响力,“狼”都没有亮出期待中的尖牙利爪,反而一直被中资险企压制一头。




在中国“入世”协议中,对外资保险公司的企业形式、开放地域、业务范围均有限制。而“入世”3年后,除了寿险公司必须合资且外方股比不得超过50%之外,其他基本放开。这意味着中资、外资险企是在看上去的同等条件下,同场竞技。




《孟子梁惠王上》中云:“携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哪些,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那么,“入世”20年,本被看好的外资保险行走得如此,又是“不为”还是“不能”呢?






1 外资产险:发展慢,或许是一种“战略选择”



市场观察人士认为:外资产险公司发展缓慢,既是“不为”,亦是“不能”。




首先,外资保险公司的客户中多有跨国巨头,保险服务的理念是:只要我的客户在哪里有“商业存在”,我就必须跟进。




所以,外资产险公司来到中国,最先想到的还是服务自己的全球客户,“抢占”当地市场反倒成了其次。于是,我们看到日资险企做在华日企的业务,韩资险企做在华韩企的业务,仍以服务熟客为主,自然也不会迅速做大。代表处




同时,外资险企也不是不想做本地业务,实在无从下手。




外资险企往内外资往看重业务质量,而国内财产险业务要么缺乏定价经验,被少数有股东基础的公司所垄断,要么像车险那样,竞争过于粗放和激烈,甚至已经到了纯打价格战的地步。这种竞争模式下,也是大多数外资险企难以接受的,最后不得不控制业务规模,并聚焦在少数优势险种之中。




最后,则是国内财产险的市场,特别是车险已经形成的特有关系网络让很多外资险企望而却步。




比如占据我国财产险大半壁状况江山的车险,若想染指,就要铺网点、下成本、“养队伍”不说,还得不厌其烦地跟4S店、修理厂进行维护。而在这个漫长的链条中,不仅是国内市场中特有的人情和千丝万缕的关系,而且从中也会滋生出特别的利益结构,形成较为浓厚的“人治”色彩。这种市场特点上的差异,经常让外资险企感到无从下手、难以推进。




所以,格林伯格一旦拿到史带的控股权状况,保险公司就断然割弃在我国的车险业务。而诸多外资产险也只做自家“全球客户”的保险公司车险,不对普罗大众零售。




其他财产险业务也差不多,盛行于中国市场的默认规则,老外玩不来。于是,不妨说外资产险发展慢,或许是一种“战略选择”,如此选择的原因,既有主动“不为”的考量,也有“不能”的无奈。






2 外资寿险:相爱容易,相处太难



外资在华设立寿险公司,必须采取合资形式。中资外资的结合,看似是天仙一对,却往往在中国几年后发现相爱简单相处太难。事实上,对于中资外资在寿险经营上理念的差异,这些时间人们也都能耳熟能详,很多事例至今也被人们所津津乐道。




常见的分歧中,一方面是理念的差异:中方要跑马圈地,外方要稳扎稳公司有打。外方喜欢表示,我们已经做了一百多年了,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你走我年少时走过的弯路;而中方却执着,发展是硬道理,照你那样做法,猴年马月才能进500强?




另一方面则保险是磨合的艰难:中方“有所作为”之心太切。中外合资公司中,比较理想的模式是:外方管经营,中方负责协调本地关系,这样能够发挥各自所长。谈判时也是这样设计的,但真正能做到的寥寥无几。




然而,我们常常看到中方“有所作为”之心太切,还总是抱持“统一战线”思维内外资,讲究“既要团结,也要斗争”,落实到日常行为上却是处处设防、处处掣肘,甚至为了买一枝铅笔选什么牌子都能打一架。同床异梦,这日子还怎么过?




再加上,这些时期,对于外资机构的批设往往并没那么容易保险。或出于相关部门的管理要求,或是由于外资险企内部的争执影响了机构铺设的进度。总之,比起“入世”以来一众中资险企如同下饺子般的机构开设速度,外资险企们明显要缓慢得多。




基于以上种种,外方投资之初的预期落空,盈利周期推后,日子又过得磕磕绊绊,于是意兴阑珊,撤资、缩股、脱籍(合资改中资)、更名,一幕幕上演。




到目前为止,没有更换股东、没有改变股比、没有改名换姓的合资公司已不多见。




经营合资公司好比经营跨国婚姻,成功的基础是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多多沟通,求大同存小异。与两口子过日子不同的是,合国境资公司还应当有制度的保障,并得到切实的执行,而不是5票对4票那么简单。




中外双方谈合资时,




中方大佬说:好办,意见不一致时一起喝顿酒就解决了;




外方大佬则要求:在合同中写明,产生纠纷时去哪里仲裁,维也纳、香港,还是北京?




这好比还没结婚就谈离婚,似乎有点煞风景,但真到那时候,有这一条比没有强。






3 后记:这一次外资还会加码吗?



2019年7月,我国政府决定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按照“宜快不宜慢、宜早不宜迟”的原则,推出11条金融业对外开放举措。




10月,修改《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放宽保险行业外资股比限制,放宽外资保险机构设立限制,扩大外资机构在华业务范围。




而从2020年开始,随着保险行业的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规范、加大,明显能感觉到,外资又开始新一轮的动作。最典型的便是华泰保险的外资化进程,在华泰财险完全实现外资掌控之后,华泰人寿的外资占比也在逐渐加大。




而在2021年下半年最新的消息:




一是中法人寿外方股东完哪些全撤出,变成纯粹的中资企业,更名小康人寿;




二是中德安联人寿中方股东撤离,变身国内首家合资转外资独资的寿险。




这也意味着,比的起“入世”之初,在一轮进程中,外资的策略将更加理性,也更加顺应我国的市场特点。




事实上,外资险企大多都有着较强的盈利能力和较高的经营品质。而且从2019年以来,我国保险公司纷纷开启经营转型之后,诸如友邦、中宏、大都外资会等外资保险公司在队伍素质和业务质量中国的优势得以被业内广泛承认,甚至很多公司在转型中都以外资险企为标杆。中资巨头险企也认识到外资险企的优势,不断提升对外资险企的重视程度,甚至有行业大佬表示,当年的“狼”真的来了。




只是,这还不至于让外资在我国保险市场的格局发生更本性的改变。毕竟,“入世”20年来,我国的保险业也形成了一套相对稳定的体系,这也使得近几年来,鲜有新的外资险企进入我国。的而同时,行业的快速发展也让一些习惯了自身秩序的国际前辈们感到应接不暇,发现他们积累多年的经验突然不怎么灵光了。




不过对于中国市场广阔的潜力与未来,人们还是普遍报以乐观态度,这也使得在新一轮开放进程中,外资们仍在加码布局,他们此次的姿态更低、动作更快、决心也更大。




当然,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外资的动机就是这么直接且纯粹,既非优点也非缺外资点,不过是赤裸裸的规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