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银行开户 >

剑桥英语培训感受(我学剑桥英语的心得体会)

Learn from People and Experience


剑桥日记第八周小结


2011.12.11-12




心里感觉这一周挺碌碌无为的,因为一本书读了一周也没有看完。但回头看一周的日记,发现自己的感觉并不准确。长期以来中国的教育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我可能因此中毒太深,常常用此标准衡量和评价自己和学生。实际上到剑桥后我发现从书本学习是最简单的事情,你只需要有时间,静下心来读就可以了。但很多时候和很多事情却不是读书能够学来的,而是要通过与人打交道,通过自身在新的生活环境与实践中学习。下面就记载几点自己本周的收获与体会。




1. Abstract and Biodata for Staff Seminar


我应邀圣诞节后在2012年第一个给ESOL的Staff做一次专题报告,话题由我定,但要在12月14日前定稿摘要和自我介绍。Karen先给我说了摘要150词,简历100词左右。对此我并没有在意。想想觉得最有把握的还是我刚完成的课题,历时研究在现有文献中始终是匮乏的。讲自己从头到尾做过的东西应该问题不大。心想专题报告就先介绍一下整个课题及背景,然后集中讨论CET及其改革对教师课堂教学过程和行为的历时影响,内容自己和志强在2011的LTRC和AILA都宣读过的,摘要把我们提交的2012 LTRC的symposium proposal压缩一下,a piece of cake. 自我介绍就用自己中文简历前面的简介的英文版就可以了。自己做了压缩和修改,摘要三页,简历两页,为稳妥起见先发给了Roger,听取他的意见,每次他都说只是小小的修改和建议,但实际上修改的地方都不少,经过他润色的东西一下都增色不少,但长度他没有提任何建议。我甚至想如果我能够读他的博士,让他手把手教我三五年,我的英文至少写作能力一项大概能够接近受过很好教育的英语本族语者的水平。但他已经退休,作为ESOL的顾问,每个月或隔一个月才能来ESOL一次,而且每次的日程都安排得很满。他本来是没有责任和义务为我提供指导和帮助的。每次来能够给我半小时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单独会面已经是额外的恩赐。所以平时大都通过邮件联系和交流。


等我发给Karen,Karen自然是很肯定一番,但坚持ESOL的字数要求,并发来之前做过的seminar摘要和简历的样本,而且还提出看能否考虑如何结合ESOL的实际,这样Staff才可能会觉得有意义并来参加这个专题报告或研讨。这一点当时对我心里的冲击特别大。我意识到ESOL每个人都很忙,那么长的摘要和简历如果在内部circulate, 可能别人都没有耐心看下去。我们很多时候为人做事都只考虑自己而不把具体的环境(context)考虑进去。学术研究、研讨与写作等与平时的为人做事是一个道理,一定要考虑context, 要考虑readers,audience and their needs, 否则再好的东西都不能被人家认可和接受。这一点我有时是有意识的,比如LTRC专题研讨proposal的提交非常强调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长度压缩对我已经有些难,考虑ESOL的受众就更难了。原先认为的小菜一碟,真要做起来并非易事。后来经过自己几轮的修改,Roger的建议和修改,最后经过Karen的建议和修改周三才总算定了稿。那天定稿后我就觉得是周末了一样。




2. 圣诞与新年明信片


不知道有多少中国人像我,一年到头为了所谓的工作,经常忘记和忽略自己身边最亲最近的人,也包括自己。在这里圣诞节和新年的气氛越来越浓,我想到要给自己的父母、爱人、儿子、读书的侄儿侄女(包括SEASEA的侄儿侄女)每人发送一张我认为最美的剑桥大学的明信片,这时才罪恶地发现自己甚至不知道任何一个亲人详细的通讯地址,甚至有的侄儿侄女的学名都不知道。SEASEA生气的时候曾说我六亲不认,有时自我反省他好像总是对的。好在我有机会到一个全新的文化里,在感受别样新年气氛的时候想到了自己的亲人,并送上了别样的新年祝福。仅此一点,这一周都不能被视为碌碌无为。




3. 北京数据收集情况反馈


因为周三要与Karen会面,她之前已经发邮件询问北京调查的情况。于是发短信给晓华,让他们把北京访谈、课堂观察和问卷调查的情况做个概要的汇总发给我。我在周二把他们发来的汇总材料打印出来仔细看了一遍,觉得定性的材料比预计的丰富,而且有些非常意外地发现,比如家长对考试的认识,对培训班的评价,家长与孩子一同听课等情况。周三与Karen交流,周四与ESOL CEO Mike Milanovic午餐,这些都成了很好的话题。周五想到家长问卷和访谈数据相对单一并齐全,又发短信给晓华,让先把家长的问卷和访谈数据做出来先发给我。如果我记忆没错的话,目前反拨效应和考试影响文献中针对家长的调查似乎很少。或许可以以此单独先写一篇文章。下周一Roger要来,也可以向他请教和咨询相关的文献和研究。




4. Song and Dittany


上周的日记中提到来自河南的Song (小歌),自然朴实,为人亲切随和。于是约了她周二在ESOL的canteen一起午餐并聊天。这是最近才发现的ESOL单位的文化之一,大家相约午餐边吃边聊。正赶上单位第一天Christmas lunch,自己还特意地穿着打扮了一番。在交谈中才知Song的爱人是研究癌症的科学家,而且在他的领域大概是数一数二的,只要他写一两段的research proposal, 用Song的话讲,就有billions (millions 记不准确了,但肯定是两者之一) of pounds的经费从事癌症研究。因为他们这类研究的成果和发现是为全人类做贡献,所以从来不缺研究经费。而Song与先生的邂逅居然是在一次音乐会上,一个美国人到英国做研究,一个中国人到英国读书,两者在一次音乐会上邻座,彼此随聊,然后留下联系方式,竟然聊出一段美好的跨国婚姻。而小歌知道他是癌症科学家却是在他们交往很长一段时间之后。很多年我是一直不相信什么命运安排之类的,但中国人讲的姻缘我却是非常认同的,比如他们彼此都千里迢迢地到异国他乡或工作或求学,其实彼此不知可能就是为了这段姻缘。让我有些难过的是刚刚认识这么一位谈得来的朋友,圣诞节后他们将举家迁回美国。


无独有偶,周二晚,Jill约了ESOL的Dittany到家吃饭。Dittany我在ESOL见过几次,但一直名字与人没有对上,而且她给我的印象看上去很年轻,在公司非常Quiet。因为Jill腰疼,Dittany来了,Jill说菜谱,让Dittany来做菜。我就在旁边观看,并时不时与他们聊天。聊的过程中才知Jill厨房里挂的一张画是Dittany的杰作,而Miranda生日那天大家说的一个已经辞职,圣诞节后就离开去做artist & freelance的同事原来就是Dittany。这事儿对我心里的刺激也很大。Dittany在ESOL工作十年了,是quality manager, 工作和薪酬都很不错,但最近决定辞职去做自己一直想做却未能做的事。圣诞节后她将先去Australia度假五周,然后到马来西亚度假五周,之后回剑桥来从事她一直热爱的绘画和写作。当我问及她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决定的时候,她说:我已经40岁了,不需要提职,不需要更多的钱,需要的是做我想做的事。我没有家庭,想到哪里就去哪里这点比较好。去旅行时间比较长,行程也比较flexible, 把房子租出去,往返节约的费用加房租的钱比上班得到的还多。她有很多我从来没有思考过的想法,比如在网上找朋友交换住宿,我们全家到剑桥度假呆一个月,看有没有剑桥的人想到重庆度假呆一个月,交换住宿可以节约很大一笔钱。当然这个得早点计划安排。英国人是很讲究plan的,我在剑桥这一年与Karen每周一次会面和与Nick每月的一次会面都已经全年安排好了。


作为老师我每年有两个假期,至少3个月,却从来没有想过去哪个国家度假十天半月,更不要说一个月,两个月什么的。而我其实是有条件的,尤其是现在学位、职称、儿子什么都到位了,钱也不是个大问题,在好多个国家也有朋友,就因为老公不喜欢旅行,因为自己舍不得花钱,也因为自己从来没有想过怎样好好地享受生活,每天都只好工作,工作,工作。当然我还是很庆幸,因为我不断地工作,工作,工作,才有这样的机会出来,遇到Song,Dittany,还有一大批这样那样不同的人,刺激我的神经,触动我的心灵,更加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我到底想要一种怎样的人生?




5. 与Mike Milanovic共进午餐


到剑桥一个月时,我真的有很多的感慨,其中接触和认识了很多的人,给予我这样或者那样的帮助,于是我写了一封thank-you letter, 群发给了很多人,其中包括ESOL CEO Mike Milanovic。但我并没有期待或者指望什么回复,却意外地不仅收到Mike的回复,而且邀请我make an appointment with his assistant,在方便的时候与他一起共进午餐。按照这里的习惯应该是到ESOL的餐厅, 各买各的单,不过是一同吃饭,有机会和时间一起聊天而已。但我实在没有想到Mike居然带我去了一个他非常喜欢而我从来没有去过的中餐馆。他是1989年到的ESOL,当时整个ESOL只有30来个人,现在已经发展到了300多人。早先他是Research and Validation Group的director, 现在是ESOL 的CEO。在Cambridge Assessment,这是最glamorous的部门,而部门中的核心是RV。我就这样盲打误撞地进了核心的核心。周四当我不经意地跟Rebecca说今天中午与Mike一起午餐时,她问了两遍,Mike Milanovic? 我说是的。后来才知道她大概以为我搞错了,是另外一个什么Mike,ESOL叫Mike的人很多,而与Mike Milanovic单独共进午餐在她看来大概非常匪夷所思。今天(周日)在Cambridge Assessment工作的华人一起在天天美食吃Christmas lunch, 在座的Gad Lim说他到ESOL工作两年了,也没有跟Mike一起吃过午餐。而其他的人都没有接话,我才明白为什么Rebecca那么吃惊。


吃饭本身是件小事,有两个小时的时间和机会单独与他交流是件大事。我们聊的话题很广,从中国未来十年的发展,到中国性别比例失衡,到中国过去二十年为什么英语水平有那么显著地提高,到CET改革及其影响,到我在ESOL课题研究及进展,到ESOL这些年为什么发展这么神速,到ESOL对我的expectation,我自己、学校和国家留学基金委对我到ESOL的expectation。还有彼此的工作经历,各自的孩子及其现在和未来的教育,还有他对我周末及旅行的建议等等。除了刚开始几秒钟我有些拘谨以外,从他办公室一起出来到回到他办公室门口说再见,整个过程两个小时的时间就一直觉得是与一位同事和朋友在一起,非常愉快。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点:当我问及他ESOL这些年发展怎么这样神速?他回答说:绝大多数的staff都是academic, teachers 出身而非business,他们都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对自己所作的非常热爱和感兴趣,而且have belief in what they are doing。他说这个非常重要。大多数的员工在此工作时间都很长,而这项工作需要较长的时间去熟悉。当然我们也要做Business,要挣钱,but so long as you do well with the tests, money will come itself. Money is not a problem. 而他谈到自己的工作和经历时说,他在香港工作过8年,在法国工作过一段时间,在剑桥工作时间最长。自己非常热爱这份工作,很庆幸经常有时间到世界各地,与人交流的语言都是英语,然后又回到剑桥这个安静的学术的环境,这个距繁华的都市如London, Paris不远的地方。当谈及孩子的时候,他说他有一个16岁的女儿,在读大学预科,喜欢math, chemistry, 原先想学工科,现在想学法律。看得出他非常为之骄傲。我也谈到儿子及今后可能到哪里学习,他说尽管学费昂贵,但剑桥是个很好的地方,不只是for study, but for people you meet here, with whom you establish a relationship which you keep for your lifetime. 我非常感慨我们所处的层次不同,但有很多共识的东西。当然对我个人而言,更有一份意外的惊喜:他说关于我CET反拨效应历时研究的专著可以提一个proposal给他和Cyril Weir,看能否在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的 Studies in Language Testing系列中出版,并让我联系Evanlina要proposal的模板。另外他说听我讲的情况,他相信我在这里做的课题肯定能写出一些文章在ESOL或者包括Language Testing等期刊上发表。尽管后来我看了proposal的模板,知道难度很大很大,但我还是因此兴奋不已。




6. 在Cambridge Assessment的华人一起have Christmas lunch


因为去Jill那里拿她开具的家属来访邀请函,很偶然碰到了也在Cambridge Assessment工作来自香港的Louis, 与Jill是同事。他告诉我周日中午在Cambridge Assessment工作的华人有一次Christmas lunch,如果我愿意参加的话把我名字加进去。结果来了10个大人,加两个小孩,在天天美食一张圆桌,点了好些菜,其中有几份典型的川菜:水煮牛肉和水煮鱼,很有过年大家团聚的味道。这些应该算是融入了英国主流社会的华人更让我感到亲切和敬佩。他们中有的在Research部门,有的在IT部门,有的在Finance部门,工作都很出色。组织者Karen是一个充满活力估计30岁出头的姑娘,在马来西亚和爱尔兰工作过,现在在Cambridge Assessment 的IT部门工作,四年时间连升三级。现在已经买了一栋三层楼的房子,与英国男友住在一起。她很惊讶听我说儿子已经20岁了,丝毫也不忌讳地告诉我说她的男友才23岁。因为是第一次见面,也不好问她怎么找个这么年轻的,难道不担心这么大的年龄差异吗?这些孩子的思维和做事已经非常西化,他们的生活已经很自我,为自己、为今天开心地工作和生活。因为她学计算机出身,思维特别活跃和敏捷,性格也非常直爽,人很热心,典型的东北人,很好相处。带我到她的办公室帮我查看我的手提电脑为何速度奇慢,帮清理掉了一些不需要的东西。因为手提在办公室上不了网,约了下次什么时候有空到家里来看看。


一个下午我都很开心,又认识了一些新的朋友。按说到这里这一周应该感觉很好才对,恰恰相反整整一周我都觉得很阴郁,主要是因为钱,也因为自己生活方面经常像个fool, 还因为SEASEA。




7. 银行账户


关于银行的账户好像之前有两周的日记都曾提到。每个国家真有每个国家的管理和办法。我曾去过美国,凡呆上一年的,一去就得到一个什么地方登记(已经忘记了),然后得到一个social security number的卡。这个号码及卡就像我们的身份证及上面的号码一样专人专用,非常重要。据我所知,有的人生怕把它弄丢了,专门放在银行的保险箱里。而我已经不知道这个东西放在哪里了。我以为在英国也一样应该有个这样的东西,问了好几次大家都不明白我在问什么和说什么。最近才弄明白在英国拥有银行账户,有刷卡消费的记录就表明你在此有身份和证明。而偏偏我到此已经第八周了还没有这个身份证明。刚到的时候不着急,因为包里有SEASEA给换的现金。后来准备去HSBC,是听一个朋友说这个银行在国内如果要开户的话起金50万,这里开户不需这个条件,而在国内这个账户还可以用。于是决定到这个银行去开户。到HSBC一问,说得有单位证明。只好回单位开证明。负责人出差,只好等几天。等拿到证明,还没去银行,又听一个朋友说英国的银行与银行不同,HSBC每个月要收8英镑的管理费。自己到银行去打听,得到证实,觉得匪夷所思,我把钱放到它那里,不但没有利息还得交管理费,这不很荒唐么?跟房东Jill谈到这事,她觉得也是。据她所知英国的co-operative bank不错。她很热心地帮我在网上查信息,网上提申请未果,于是打电话开户。当时已经让我惊讶不已。银行账户这等事可以通过打电话,万一出了差错怎么办?她说银行会给你发信件,需要你证实和签字的。电话开户后对方还是说要住址证明,房东问她开一个行否?对方说可以。隔了几日我们收到信件,房东写了住址证明,两人专程去了银行,又被告知不行,得单位的证明。于是又回单位开证明,并于11月23号再到co-operative银行提交官方(ESOL)的证明信。当时被告知十天到半个月后会收到银行发的信件。相信英国的邮政比中国的繁忙得多,因为很多的服务都是通过邮政发送等。我就这么老老实实地回家等了数日,每天盼银行的信件,没有。


周一晚上与房东提到此事,她说最好打电话问问。在英国我最不喜欢通过电话与当地人说事,因为口音不同,经常很费事,而且很容易有挫败感,觉得自己学了这么多年的英文,在英语国家的环境中打电话别人常常听不懂我在说什么。这其实并非完全自己的问题,因为英国有很多人来自别的非英语国家或地区,他们的英文和口音有的比我还烂。在ESOL就有这样的员工,什么中东来的,还是博士,他的英文没有几个人能听懂,但我至今没有弄明白他是怎么得到这个工作的?房东说可以理解我不喜欢打电话,又很热心地帮我打电话询问。这一问,问得我们心都凉了,说什么我们的申请已经过期,不行了。我心想:上帝啊,我天天等银行卡,要去消费,要有消费记录,才能证明我在这里的身份。否则家人可能因为我无法提供这里的任何消费记录根本拿不到来这里的签证。这就是英国和英国的public service。


大概这一周比较郁闷大都因为银行账户这事给弄得。第二天起来第一件事又是去银行。还好有专人接待,详细听取了我申请的整个过程,最后的回复是:他也不知道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一定帮我发给邮件追查此事。并说虽然系统显示你的申请过期了,但申请一定还在办理中。不过开户的事银行很慎重,为保险和快捷建议我到post office,说那里只需护照就可以快速办理一个银行账户。我信以为真,又跑去邮局,邮局说没有这么回事,邮局可以购买旅行支票,但没有办理银行账户的业务。在万般沮丧地情况下,第三天(周三)只好拿着ESOL最早开具的给HSBC的证明到HSBC办理账户。所谓“物超所值”是很有道理的,HSBC全部是一对一的服务,先有专人接待,问明你的情况,给你分类排号,很快银行工作人员把你引进一个小隔间,专人给你提供咨询,还打印出中英文对照的开户说明,给你一一讲解,等你都明白并同意之后,开始在电脑上输入你的一些详细信息,半个小时后你就拿到了属于你的银行账户。如果你随身带了使馆发给你的支票,也马上可以存入账户。因此周三觉得像周末,既提交了专题研讨的摘要和自我简介定稿,又终于有了在英国的账户,很是开心。但拿到银行卡还得等几日,也是通过信件发送。很意外周五就拿到了。周六高高兴兴地去银行把大使馆早就发来的2000英镑支票给兑存了。支票兑存倒是很简单,填写sort code, account number, amount of money on the cheque, 加上自己的名字,放到支票兑存机里,一分钟就自动给弄好了,很是神奇。自己以为这样就可以去消费了,到了商场,东西都选好了,刷卡的时候被告知输pin number,输了两次自己开户时填的密码都说不对,服务员说第三次要是不对的话,卡就会被锁了。也不敢再输了,跑到银行咨询,接待生说pin number不是开户的时候你输入的那个号码,而是会有单独的信件发送给你,上面告知你卡的pin number, 凭此你才能到商场刷卡消费。另外之前也需要在网上或者打电话到银行激活你的卡。唉,都说“在家千日好出门时时难”,没想到要把钱存入银行竟也这么难。在经济大萧条和通货膨胀如此剧烈的情况下,在英国想刷卡消费也这么难。




8. 家属来访邀请函和住宿


因为经历了无线网络和银行账户两件事,已经对英国的邮政和特快专递服务等深表怀疑,开始担心给儿子他们的邀请函会不会丢失。儿子也发了两次短信说没有收到,是否追踪一下都到哪里了?搞得我有些心神不宁。周三一早收到SEASEA短信说邀请函收到了,总算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一下子觉得他们来的可能性很大,需要早点找住宿。也跟Jill谈了这事,她很热心,周四问了同事,转发了一个Cambridge Assessment经常接待外来短期访问人员住宿的信息给我,我上网去一看地方和位置都非常perfect, 但一看价格都傻眼了,一个月two-bedroom apartment将近3000镑,也就是人民币3万。再到网上查其他的信息,但凡交通方便,条件比较合适有两个卧室的套房一个月的租金价格都在2500-3000英镑的范围内。银行账户为了每个月节约8英镑的管理费,折腾了一个月,最后还是回到原点。看到房租这么贵更觉得心里郁闷。因为在网上查这些信息,半天的时间又没了,计划中的阅读也搁浅,感觉心情就更糟糕了。再想到如果不是因为SEASEA乱花钱,两三万对我们其实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心里就开始迁怒于他了。




9. 去警察局注册登记发生的事故


在英国凡呆半年以上都需要到警察局去注册登记。按护照上的要求,我应该在到达英国一周之内到警察局注册登记。好像是第一周周五我就去过就近的警察局,当时那里正在修缮,入口是从旁边进,进去之后被告知要通过邮件预约。于是回来发了邮件,之后一直等回复和预约。直到周三才接到警局的预约通知周五11:30到警察局注册登记。这次去侧门已经没有了,改到前面,不知为何当时就误以为和办公楼里每道门一样需要手推才能开,结果那里是自动门,一下子把我左手尾指和无名指带进了自动门,等我反应过来,拼命拖才拖出来。当时觉得自己比傻瓜还傻瓜。值班警察问:Are you all right? 我还不好意思说,两指均流血不止。偏偏包里连纸巾都没有一张,因为英国办公室卫生间到处都有纸巾,所以就没有象国内常带纸巾的习惯。这才向值班警察要纸巾,她一看:Oh, dear, do you want somebody to look at your fingers? I answered: No, thank you, I think they’ll be all right. 她给了我两张纸巾。换了其他时候或其他地方我大概已经哭起来了,但当时很镇定和坚强,心里只有一个感觉,自己真是一个大傻瓜。让我没有想到的是一刻钟后来了一个急救人员帮我把手指给包扎了,还反复问我:Are you all right? Don’t you feel dizzy or something? I said: Thank you. I’m okay, but feel like a fool. She comforted me: it’s an accident. It’s not your fault. 后来还作为事故进行了登记。离开时还告诉我,如果我觉得有什么不适或者感染了的话,一定要去看医生。我对值班的警察和这位急救人员深表感谢。




10. 分别后与SEASEA第一次闹不开心


一个家庭总收入是恒定的,一方面的开支不减,另一方面的开支自然要紧。应该说最近十年我们的经济条件还是不错的,但我始终保持非常节俭的习惯,我一直认为是因为SEASEA总是花钱大方,尤其是在他家里,一家四代十几二十口人,好像没有他不管的。他的心思总是希望让他们过好一点,但他似乎从来没有想过:付出不同,结果当然不同。我时不时心里很不平衡,我和儿子的付出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凭什么该属于我们享受的劳动成果要那么多人共享?


有时我也想,从读硕士,到博士,到美国,到现在来英国,每次都是我离家。我自强自立的背后很有些无奈。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有喜欢我的人,甚至我也喜欢的人,但每次我都毫不犹豫地回到SEASEA身边。我也不只一次问过自己为什么?我想还是因为心底永存的那份最初的爱,还有这些年为了我他所付出的可能包括我都不知的心酸。


就在我写到尾声,写得泪如雨下的时候,收到了SEASEA沉默了几日后的短信:或许你并不渴望我到英国来,但今天将表格填好(抄儿子的)后,去了一趟英领馆,并找莫练给斟酌了一次,明天上午去提交。说实在的父母和老婆是两个概念,不是同一个范畴,你太在意了,我对妈怎样难道会影响你?不明白!


这让我再一次觉得我们还是二十年前那样心有灵犀。心里又象今天的天气一样灿烂起来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