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抗VS合作
—企业税务筹划路径的深度思考
内容提示:税收征纳是一场博弈。对抗与合作是此类博弈的常见形态。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文明时代,数字信息技术不断迭代升级,税收征管机关涉税情报的搜集、分析能力日益增强,加之国家强制力作为税收征管机关提供的强大支撑,征、纳双方力量之强弱悬殊已成常态。企业税务筹划路径选择的不应再是对抗,而是合作。
《孙子兵法》中的《谋攻篇》中“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已,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已,每战必殆。”税收征纳是一场博弈。企业税务筹划的本质是解决“彼方”税收征管机关与“已方”纳税人的就企业的收入与收益如何再分配的问题。企业税务筹划要做到知己,更要做到知彼,否则,就会中染上“税务筹划自恋”这一人挡杀人、钱挡杀钱的超级病毒,自请入瓮。
“彼方”-税收征管机关战力配置
主要“兵力”构成
行业专家(如行业分析专家等)+税法专家(如税务法务、税务律师等)+财务专家(如税务会计、注册会计师等)+税务专家(如反避税专家、所得税管理专家、转让定价调查专家、纳税评估专家)+.....等。
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涉税情报系统
在人类进入信息文明时代之际,国家目前已建立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税收征管机关为主导、国内相关机关依法支持及国际相关组织协作的具有强大涉税情报搜集功能与分析功能的税收征收管理信息系统,能够主动实时和预先获取企业纳税人的涉税情报,彻底扭转过去严重依赖纳税人纳税申报之渠道获取涉税情报且部分失真的局面。企业纳税人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发票流”均暴露在在税收征管机关的视野之内。目前,国家税收征收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指的“金税四期”但“金税四期”并不是涉税情报系统的最终版本。
国家强制力是税收征管的坚强后盾
纵观税收征管的行政法律、法规及刑事法律规定,可以明确一个结论:国家强制力是税收征管的坚强后盾。现列举涉嫌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一个罪名,如仅考虑虚开税款数额的大小之因素,涉嫌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数额在五万元(自2022年5月15日起调整为十万元)以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在五十万元(注:待调整待公布)以上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在二百五十万元(注:待调整待公布)以上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已方”-企业纳税人战力配置
主要“兵力”构成:绝大多数企业通常仅有部分财务人员。
反涉税情报搜集能力:逐步减弱直至完全丧失。
“彼方”-税收征管机关与“已方”-企业纳税人双方战力配置看,强弱悬殊已显而易,且成为不可逆转的常态。在这场税收征纳双方博弈中,作为纳税人的企业面对税务筹划路径的选择上必须深度思考:对抗VS合作?
对抗之负面效应
对抗大体上可分两类:一是显性对抗-公然逃税,常用手段通常不外乎“内外两套账、隐匿收入、虚增成本、虚增费用、减少利润、做假(假业务、假发票、假凭证等)”。这些常用手段在“彼方”-税收征管机关强大的涉税情报搜集手段面前,渐渐失灵,甚至可以说是不堪一击。二是隐性对抗-合理避税节税。合理避税节税是一道伪命题。其实,避税节税与逃税没有本质的区别。税收法定,要么合法,要么不合法,没有合不合“理”之说。合理避税节税说穿了也是一种违法行为或犯罪行为。
对抗的恶果是轻则行政处罚,重则刑事处罚。这是因为,税收是国家之命脉。任何现代国家对危害税收征管的违法犯罪行为,均予施之以“重典”。恶性对抗之路行不通。
合作之正面效应
合作应是企业纳税人与税收征管机关解决征纳双方博弈的常见形式。
《矛盾论》中有这样一段话“对抗只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它的一切形式,不能到处套用这个公式”。这样一段话给我们的启发是:对抗是税企博弈的一种形式,但不是唯一。除了对抗之外,更多的是合作。
征纳双方合作是国家管理转变为国家治理这一大环境下税收领域改革的必然产物。
征纳双方博弈是众多矛盾中的常见的特种矛盾。应该说,在很多人的眼中和印象里,征纳双方博弈表现更多的是对立,尤其是在以税务管理为主导的时代。斗转星移,国家管理向国家治理的转变,首先,治理的主体发生变化,除政府外,市场、社会甚至“人”均成为治理的主体,政府包办的局面将发生改变;其次,治理目标发生转变,强调兼顾治理的“有效性”与“有效率性”,即要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和资源有限性对政府治理行为的制约;最后,治理的方式发生变化,更强调在法治框架下以合作为基础解决问题的制度安排。相应地,税收管理也要向税收治理转变,征纳双方合作则是国家管理转变为国家治理这一根本性大环境下税收领域改革的必然产物。
合作,对于税收征管方而言,有利于提高企业纳税人的税收法律、法规、政策的遵从度,降低征税成本,提高征税的效率与征税的效益;对于企业纳税人而言,有利于享受征税机关提供的纳税人服务,正确行使法律赋予纳税人的权利(如税收优惠等),准确履行纳税人的义务,防范税收风险,将企业税负事先精准定位,提高企业税收的可预见性和确定性,实现精准纳税。这是合作之正面效应。
企业税务筹划时,是选择对抗,还是选择合作?其路径大家心中已知,无需多言。
(本文作者为贾献伟律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