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银行开户 >

厦门平面设计工作室(平面设计)






2015年,任职于广告公司的蔡仪对自己的工作模式和内容感到越发的抵触。在他看来,围绕品牌进行的视觉设计应该能成为品牌与用户之间的绳索,去构建和强化用户的认知、需求与品牌之间的关联。然而,广告公司与大品牌的合作模式几乎已成定式,在时间、预算、项目数量等多个层面的限制下,视觉设计“解工作室决问题”的本质逐渐被埋没,成为“与甲方付费匹配的‘服务过程’”。


条件反射设计工作室团队


因此,蔡仪决定成立ReflexDesign 条件反射设计工作室,整合平面视觉、产品包装、室内设计等多个设计领域,为品牌提供设计及咨询服务。成立至今5年有余,条件反射设计工作室这个10工作室人左右的小团队与多个知名品牌合作,慢慢积累了不少风格独特、新颖有趣的商业设计作品,其中theKEEPER和盖乐西街这两个作品也入选了2019年和2021年的东京TDC奖。经过这几年的发展,蔡仪和条件反射设计工作室凭借他们的别具一格的商业设计,在行业中渐渐崭露头角。




条件反射设计工作室



去年在参与玩家俱乐部系列直播时,蔡仪曾表示自己和团队就像是“液体玩家”,“希望可以是任意形状,同时又有自己的味道,带气泡、不黏稠。”这种形象与他们的作品风格大概也是相通的。从Lololand、Lazzy Burger、窜天鼠,到最近的盖乐西街、夜串等项目,条件反射的作品一直给人一种趣味、清新、活力,但又不乏精致细腻的感觉。




在大家的固有印象中,商业作品在大多数情况下,最终只能呈现出相对无趣单调而刻板的风格。但条件反射团队却以一种“玩游戏”的态度,去对待那些不那么有趣的项目。他们在基于洞察并结合经验和逻辑所设定的框架中,广泛收集各种内容,厦门甚至通过互相分享收藏夹的方法,跳出固有思维和认知,找到新鲜灵感和方向。而这种在设定的框架内进行天马行空想象的创作方式,让整个团队更有条不紊地共同合作,最终将商业品牌设计玩出别出心裁的新风格。



超牛回弹


离开广告行业创办设计工作室,这一发展方向在行业内或许并不少见,但蔡仪在转型后依然继续关注品牌的整合体验,用创新设计为品牌解决问题。5年多以来,他与条件反射团队进行了怎样的创作实践和实验尝试?他们又是如何有效利用规则和框架,洞察品牌和用户的需求,而后发散探寻有趣合适的创意灵感的?Design360此次将对话蔡仪,请他分享在商业品牌设计上的经验和心得。




Design360:


将工作室命名为“条件反射”的原因是什么?可以分享一下工作室的创立契机和经历吗?


条件反射:


我们认为品牌本质上是一种条件反射,建立的是用户特定认知及需求与某个品牌的强关联。作为围绕品牌开展相关设计业务的公司,这个认知决定了评估项目的基本标准。


条件反射创办于2015年10月,当时就是觉得继续在广告公司服务“成熟”大品牌对我个人而言没什么价值,无论工作模式,工作内容都有很大的抵触。大部分时候只是在提供与甲方付费匹配的“服务过程” ,而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专业产品”。这个情况不绝对,但肯定普遍。


小客户不一样,禁不起浪费,所花的每一分钱都要得到成果并且真实的投入市场。因此你会听到市场最直接的声音,几乎没有借口。我们从特别小的客户做起,通过市场的反馈逐步积累声誉,回过头来再与大客户建立平等的合作。相信这也是许多设计工作室的成长路径。


这里不得不提到的是趋势:如果没有消费升级,以及其背后的审美红利,市场很难对设计作出越来越客观的回应。






Lazzy Burger Easy and Fast 用餐新体验


Design36平面设计0:


条件反射的许多作品都给人有趣、年轻的感觉。在此背后,条件反射的团队构成是怎样的?最近工作室也在寻找新成员,有什么特质或条件是你们比较重视的?


条件反射:


我们是非常扁平的架构,成员包括企划文案、平面设计师、动画设计师和室内设计师。管理也很简单,精力都集中在核心业务上,高效沟通,保持信息对称。


在成员招募方面,没有什么太特别的标准,只要专业技能过硬,愿意沟通(甚至都不需要特别善于),不同类型的创意人员都是可以和我们兼容的。一技特长也好,综合全面也棒,当然最重要的是对工作成果有高要求,心态开放眼界开阔。目前我们厦门和上海都在招人,各个职位都开放,快来加入我们吧!




Lololand生活馆 亲子买手品牌


Design360:


可以谈谈你在广告行业的从业经历对于如今的设计风格和思维的影响吗?


条件反射:


广告业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行业,我理解本质是商业化信息的制造和分发传播。我们所处的无论是现实或者虚拟环境,都在进行注意力争夺的“无限战争”。从事商业设计有必要了解自己在这个链条里的哪一环,你所从事的工作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而去,有没有做出改变的可能和必要条件。这样相对来说做起事来会更主动一点,提前做判断,减少陷入不必要的被动局面。


在以往从业经历中,我们了解到过去本土品牌在塑造上的普遍问题:身份缺失,内容匮乏,形象模糊并且摇摆不定。真实的情况就是,很多时候手里的既有信息并不足以支撑项目。因此我们的工作往往就涉及到要帮助这些项目创造内容,用内容以充实品牌,再完成视觉化的设计。




晨恩标局



Design360:


你提到过条件反射团队“看似玩乐的项目背后也有扎扎实实的逻辑”,可以结合具体案例分享一下你们平时在创作时所遵循的规则和理念,以及寻找灵感的方式吗?


条件反射:


其实我想先聊一下逻辑。过去我总自认为是完全逻辑驱动型的设计,也一度希望团队都按照逻辑为先的方式去开展工作,但后来证明这是错误的。有人擅长从逻辑出发,就有人擅长从感性入手,也有人就是视觉思考型,虽然深究起来背后都是逻辑,但起点不同还是会带来很不一样的结果。当然最后还是需要再用逻辑验证。


至于说灵感,一方面深挖某个领域的内容大概率会有一些与众不同的想法;另一方面我觉得新鲜感和角度也很重要。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大家反而经常容易从别人的收藏夹里得到好想法,就是因为可以得到一个你涉猎范围外的角度。所谓收藏夹,泛指每个人各自关注的内容私货。无论是深度或者广度,交流收藏夹的方法具备扩展个人认知边界的可能性,而互相进入边界往往可以带来灵感需要的新鲜感。





窜天鼠D2020型


Design360:


在theKEEPER Pop-up装置快闪项目中,你们为服装品牌theMSLAN构建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观,该作品也入围了2020东京TDC的实验性项目类别,可以谈谈一下这个作品的创作理念吗?在实际落地的过程中有什么挑战或趣事呢?


条件反射:


theKEEPER是我们为品牌方提出的18年秋冬产品概念。那一季的服装开发围绕5个传统的职业展开,分别是养蜂人、渔夫、花匠、木匠、牧羊人,抓取了这些职业的工装特征,并且融入各种新型面料和剪裁方式,是复古与前卫结合的产品。


看到产品的第一反应就是有点电影感,给我一种古老文明加高科技衰败的感觉,所以就讲了一个关于这5种职业如何在荒芜世界里被迫流放到各处成为神职守护的故事。而我们的pop-up就是这个故厦门事架构里的场景,是一个物资中转站,也兼顾监视观察的功能。


我们不仅设计制作了主要的装置,场景里面的瓶瓶罐罐、文件盒、工程图,还有监视屏上的影像也都是完全匹配故事做出来的道具。最大的挑战在于当时没有一个现成的搭建商可以落地这么多细节的一个场景,所以我们只能采购一大堆莫名其妙的零配件,再委托不同厂家来制作拼装。譬如买过一个叫真空波纹管的配件,还有用温度传感器起压泵之类的东西。







theKEEPER


Design360:


在盖乐西街、窜天鼠、晨恩标局、Lololand等作品中,都能看到平面设计与动态设计的应用。你们怎么看待动态设计对于品牌设计的作用?设计师应该怎样对动态的应用进行选择和把控?可以结合具体作品聊聊你们在动态设计上的心得吗?


条件反射:


我觉得只要是更有利于沟通和传播,对品牌设计就是有用的手段。媒介和技术在改变,没必要和趋势作对,设计师必须拥抱变化。但也不见得说平面设计师就必须自己掌握好多技术手段,个人单位时间的精力是固定的,为了满足项目需要,合作或许是更好的方式。就条反来说,我们的动态都是由平面设计师和全职的动画设计师配合完成。在脚本和关键帧阶段,有些项目平面会更主导一些,有一些则是动画为主定分镜,平面来配合表现画面。


以盖乐西街为例,因为平面视觉在一开始就计划好做成循环的动画,所以版面设计上有UI和栏目视觉包装的逻辑,会有一些基本界面和视觉元素规则。早期动画介入的时候基于这些设定,就开始着手一些动效的尝试,搜集音乐音效等准备工作。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充分理解视觉创意,把握准确的运动节奏对于成片的观感影响真的是非常大。幸运的是这方面我们的动画师表现得很出色。




Galaxy Street 盖乐西街





Design360:


萌运会、盖乐西街、种得咖啡…在许多项目中,你们都会“不计成本”地进行多种方案的尝试,比如在萌运会项目还另创了几套吉祥物形平面设计象,并为其中一套买了版权。在时间限制和预算压力下,坚持进行这种实验性尝试的动力和意义是什么?未来是否会对这些“衍生方案”进行完善和转化?


条件反射:


提出想法和早期的尝试成本其实并不会太高,而且我们认为是很有必要的。能够“不计成本”地尝试,前提是一开始就规划预留好尝试的时间,所以这是一个相对可控的成本。这样做的意义,主要还是想做出具有足够独特性的作品。我们每天都会看到大量的设计创意内容,如果不假思索的话,很容易就会成为别人想法的搬运工。即使很快完成了项目,也只是白白浪费了一个验证自己想法的机会。


至于这些衍生方案本身未来能不能派上用场,其实我们不是很在意。重要的是积累了一些库存的想法原型,适合的时候拿出来加工一下就能用。之前听一个知名建筑师介绍过,他们闲时就会做各种各样的“产品开发”,遇到适合的项目就可以拿出来用,这样周期太短的项目就不会因为措手不及导致下降品质。我觉得这是很棒的方法。





萌运会


Design360:


条件反射设计工作室设立于厦门。目前厦门的设计工作室及设计行业的发展状态如何?你曾提到厦门的本土客户不算多,一般你们是如何进行工作室的推广以及客户的拓展的呢?


条件反射:


以厦门的城市体量和市场规模来说,其实这里的设计公司算是很多的了,但确实无论公司还是项目的影响力都有限。以我身边认识的朋友为例,就有不少保持小众独自发光的小团体或者个人,也经常也会有一些很有趣的作品。但当面临受众面更广的设计项目,不论是商业的还是公共的,这里的大部分甲乙方都没有准备好去做一些挑战和尝试。减少不必要的试错和矛盾冲突,似乎符合闽南一贯的务实作风。如果希望有更大的舞台,暂时就只能多往外走。


推广方面,我们就是努力把握好项目本身的机会把作品做好,一方面用客户和市场的口碑传播,一方面把作品发布到公开的设计平台。自媒体的话,因为精力有限其实维护得很少,但确实很重要,这是实实在在的发声窗口。比如视频号基于关系链和内容标签的推荐逻辑,就蛮适合设计公司做传播。盖乐西街的动画通过视频号,单个动画最高的也有30万以上观看数了。


最后,奖项当然也是一个很好的传播手段,但我们其实是19年第一次开始尝试投奖,重在参与,有收获就当赚到了。






种得咖啡


Design360:


除了品牌视觉以外,条件反射的项目也涵盖产品包装、室内设计等领域,为不少品牌提供了整合性的设计服务。对于不同领域的设计,你们是如何进行统筹整合的?跨领域的设计经验又带给你们对品牌与设计什么不一样的思考?


条件反射:


我们的整合设计工作大体上来说,是由策略建立框架,在框架内通过生成并测试一系列的创意组合来运作的。策略的形成来自于洞察,往往是经验与逻辑嵌套后的多重决策。而创意组合,则需要广泛的内容素材作为基础:通过叙事建立故事框架,可以比较好地管理各板块内容。商业设计要发挥想象力,一个人天马行空还好,一群马一起行空会出交通事故。叙事可以作为连接不同成员的运行脚本,大家加载自己的那部分,最后组合在一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