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银行开户 >

写中国地址用英语怎么说(国内小区地址用英文怎么填)

张生/同济大学人文学院


似乎转瞬间,我们就来到了一个“万物皆卡”或者“万物皆可打卡”的时代。但是,正如恋爱时我们不懂得爱情一样,当我们打卡的时候,我们同样对打卡所知甚少,或者说,我们其实并不像我们以为的那样知道的那么多。也许,我们并不知道这突然成为时髦的“打卡”从何而来,我们也不知道打卡到底“打”的是什么,更不知道我们的打卡又会给自己和自己所生活的城市带来什么。


但是,打卡的浮动的能地址指却并未改变其根本的不变的所指。打卡自诞生之日起就表示着一种资本对时间的严格的切割,同时也意味着对打工者的生产属性的管理中国。打工者从打卡那一刻起就已经成为资本生产机器的一个环节,而当下的网红打卡活动并没有改变这个性质,因为那些“地址打卡地”或者可供打卡的吃喝玩乐的活动之所以成为“网红”,后面都有各种资本的看得见或者看不见的手在操纵,在“书英语丹”。


在这个以点赞表现出来的承认里,打卡人获得的除了欣喜,自得,更重要的是还有一种强烈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使其感到“吾道不孤”,也让点赞者感到与其心有灵犀一“点”通,同时也获得了强烈的犹如电流流过所引起那种震颤的愉悦。而这种通过网红打卡英文以自我展示获得认小区同的点赞在今天已经成为社会认同的新方式,它既是一种“趣味”的认同,也是一种身份的认同。但是在这个“打卡认同”后并未产生什么新东西,其最多只是一种“文化庸写人”或者写“网络庸人”的认同的新方式而已。


“文化庸人”(Culture-Philistine)是尼采用的概念,对这个概念还有一个更为常见的译法:“文化市侩”,但尼采使用这个词所描述的是十九世纪末德国的大批受过格式化的非独立人格的教育的“新人”,他们自以为是,似乎因为受到过教育而觉得自己真正的拥有了文化和教养,而实际上拥有的却是一种自我欺中国骗和自我满足的文化幻觉,他们并没有真正的独立的思想,更没有养成真正的文化教养,但却对对自己有文化信以为真的人。当然,考虑到打卡在今日的普及性,为了描述网络时代的打卡“新人”,在运用尼采的这个概念时或许采用“庸人”这个译法更为温和也说更为“文化正确”一点。而在尼采看来,文化庸人最大的特点就是热衷于追求群体性的认同,因为他不是依靠自己的独立的思想来进行判断,却是按照群体的反应来对事英文物进行“反应”以及确立自身的价值的。叔本华也曾讲过这样的人,他们只能靠“刺激-反应”的行动来感受自己的存在,如在动物园总是要喂动物吃点东西,在旅游景点总是要在上面刻画自己的名字等。现在他们不再到动物园喂猴子或者大象用吃东西,也不到景点去书写自己的名字了,而是在“数码动物园”即朋友圈里投掷自己的打卡照来“喂”自己的朋友们,通过他们的点赞来让自己的名字“刻”在数码景点上,从而获得“刺激-反应”的愉悦,也因此产生了更多更大的幻觉。


然而,这种打卡活动就像我们这个消费社会里的丰盛的商品一样层出不穷,或者说其本身就是个结合了人的购买行为与自我展示的影像艺术的“整体性商品”,这样的商品因为网络的普及,信息流通的加速,以及资本国内更为精准的造势能力,使得它的填魅力超越了之前任何一种商品。而在资本的激励下,打卡活动不仅可以定点定时发生,瞬间成为爆款性“事件”,而且还可以不断自我复制或者重复生产,使得“万物皆可卡”,但这同样也使得打卡认同变得层出不穷,虚幻不定,转瞬即逝,因而也使得打卡一族为了不断得到这种认同而重复各种各样的打卡,直至精疲力尽,成为真正有气无力的“庸人”。


四、打卡的“孔洞化”与城市的“空洞化”


实际英语上,如果从城市观光的角度来看,打卡活动本身并不新鲜,这只不过是网络时代之前的那些旅游指南,如《孤独星球》或者《米其林旅游指南》之类在网络时代的“数码转身”后新的变形而已,其最大的转变就是通过打卡活动将一个个旅游景点变成了一个个打卡的地点而已。而且,网红打卡也并未改变城市观光的“旅游指南化”的本质。


正如罗兰巴特在批评阿歇特出版公司的旅行手册《蓝色指南》(Le Guide bleu)一文里所说的那样,“旅游指南”手册让旅游变成了一场旅游者“收集纪念碑”(sa collection de monuments)的活动。因为在这些旅游指南里,旅行的目的地或空间并不是以整体的形式被呈现出来的,而是被缩减为各种“纪念碑”(monument),或者被类型化为单一性的人物或者单调性的空间,旅游的目的也因此变成了对这些具有“纪念碑”特性的“景点”的抵达和集邮式的“收集”,旅游本身的丰富的意义不仅被刻意遗忘并且被严重单一化了。换句话来说,旅游并不是为了让人们得到真正的放松,而同样也是为了生产的消费。而现今的打卡不仅依然在有如说旅游指南所建构的众多的“景点”间展开,更进一步使得城市也被“纪念碑化”了,不仅各种历史遗迹被纪念碑化,而且在资本的怎么驱使下,凡“物填”皆可“纪念碑”,小到一个冰淇淋店,一条街道,大到一座像金字塔一样的奢华和让人困惑的大卖场,都可以成为打卡的对象。


但是,打卡并不能创造和体验城市自身的魅力,它使得城市变成一个个孤立的“纪念碑”或“孔洞”,它急剧的压缩了城市空间,使得城市的丰小区富的空间被抽象化或者被去空间化。而那些网红打卡地怎么也像一串没有尽国内头的省略号,在资本的催生下此起彼伏,打卡人为了追求打卡认同最后不知不觉把自己变成了一串促进资本与权力流通和再生产的循环小数。与此同时,城市最终也像打卡机在卡片上打下的一个个“孔洞”一样,变得“千疮百孔”,而随着城市的“空洞化”,打卡人也因此变得更加“空洞”了。


或许, 这正是打卡的意义所在?


2021年12月6日匆草于五角场。


校对:徐亦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