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银行开户 >

黑龙江中资源文化传媒公司(内蒙古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松花江南岸,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民防洪胜利纪念塔巍然矗立。这黑龙江是哈尔滨军民同自然灾害奋勇抗争、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


沿着纪念塔广场向南行,就是闻名全国的哈尔滨中央大街。天马广告社、哈尔滨通讯社、东北地区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旧址……这条始建于1898年的老街上遍布的红色遗迹,让游客内蒙仿佛置身于一座开放式的历史博物馆。


作为新中国最早解放的大城市,哈尔滨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从哈尔滨工人在太阳岛举行群众集会号召反对殖民统治,到东北抗日联军爬冰卧雪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斗争,再到军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抵御洪水等自然灾害……哈尔滨历史上无数次上演的艰难曲折、前仆后继的奋斗故事,积淀了丰厚的红色文化,孕育出这座城市独有的人文精神和城市品格。



空军某部官兵为哈尔滨市第一中学学生讲述英模塑像背后的故事。常智科摄


攥指成拳形成保护合力


在抗日战争的历史丰碑上,永远铭刻着东北抗日联军立下的不朽功勋。


在抗日的烽火中,中共满洲省委派出的杨靖宇、赵尚志、李兆麟、赵一曼等东北抗联英雄儿女,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白刃喋血、搏命疆场,给日本侵略军以沉重打击,有力地支援了全国抗战,用生命和鲜血在白山黑水间写下英雄的慷慨悲歌。


岁月变迁,哈尔滨这片红色土地上留下大量的抗日旧址遗迹等红色资源。


“东北抗联密营遗址是其中的代表。”哈尔滨警备区政治工作处主任田志国向记者介绍,密营是东北抗日联军在敌后建立起的秘密宿营地,由于密营遗址大部分都在深山密林中,经过数十年风吹雨淋,一些遗址被侵蚀损毁甚至消失,开展抢救性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这些年来,四块石抗联遗址、槟榔沟抗联密营遗内蒙古址、鸡冠山东北抗联密营遗址等相继被发掘。在军地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哈尔滨市抗联遗址保护项目列入全省文化保护重点工程,其中四块石抗联遗址入选哈尔滨市委命名的第一批哈尔滨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



哈尔滨市人民检察院召开革命文物保护公益诉讼案件听证会。张 琪摄


全市不可移动革命文物99处,其中抗联遗址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59处……这是2020年以来军地相关单位联合统计出的哈尔滨红色资源保护清单。据介绍,哈尔滨军地还组织修缮了第四野战军纪念馆、刘少奇革命活动旧址等红色遗存,积极筑牢红色资源保护防线。


“攥指成拳才能形成合力。”哈尔滨市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尹皓表示,保护红色资源不是军地哪一方的事,《哈尔滨市东北抗联文化保护传承条例》的制定实施,就是希望通过立法推动抗联文化保护工作走上法治化轨道。


去年6月,黑龙江省首家“红色资源公益诉讼保护教育基地”在哈尔滨市依兰县成立,公司这是该市检察机关文化参与做好红色资源保护资源工作的缩影。哈尔滨市人民检察院第八检察部主任陈蕾介绍,去年以来,哈尔滨市人民检察院组织开展系列革命文物保护专项监督活动,全年累计立案24件,制发诉前检察建议24件,对6起革命文物保护公益诉讼案件召开听证会,通过认真履行公益诉讼检察职能,促进红色资源得到有效、及时的保护性修缮。


社会力量也是红色资源保护的重要主体。近年来,哈尔滨市成立东北抗联精神研究会、哈尔滨市红色文化教育传承协会等社会团体,先后有近200所大中小学加入红色国防教育联盟,全市红色资源保护志愿者达8000余人,他们活跃在各个红色旧址,担负起红色资源保护的神圣使命。



哈尔滨大剧院演出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仲 巴摄


“第二课堂”涵养家国情怀


哈尔滨市道里区兆麟街88号,位于喧闹的商业区一角,是李兆麟将军纪念馆所在地。


步入馆内,看着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实物,记者仿佛回到哈尔滨解放前夕那段血与火的岁月。


“我很开心看到带着孩子、朋友自发前来参观的游客越来越多。”纪念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多年来,哈尔滨军地除注重打造系列红色地标之外,还编制《哈尔滨市红色旅游指南》,出版《北国旅游》红色专刊等,发挥红色旧址和文化展馆“第二课堂”作用,让红色地标成为广大群众接受红色教育的重要场所。


一路行至第四野战军纪念馆,记者看到该馆的有限公司一些室内场馆正在进行修缮升级。为了更好地保护红色资源,让游客体验沉浸式观展,第四野战军纪念馆采用各类技术手段还原历史情景。


纪念馆馆长郝会凡介绍,修缮升级后的史料陈列室,将增设33块电子大屏,展示东北民主联军前线指挥部在双城期间的珍贵历史资料,并用现代科技手段复原影像资料,带游客“穿越”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不少外地游客不便前往红色旧址参观学习。为此,哈尔滨市委网信办策划推出了红色历史线上宣传平台,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在线展示哈尔滨当地的红色旧址、红色展馆。百个红色点位、千段珍贵视频、万张实景图片,游客只需扫描二维码,指尖轻触,便可实现沉浸式游览,了解哈尔滨的红色历史、红色故事。


哈尔滨市巴彦县鸡冠山脚下,有一所兴隆小学,与东北抗联鸡冠山密营陈列馆一墙之隔,学生们成为陈列馆的“常客”。


多年来,该校依托便利条件,将红色德育作为基础古文化课、必修课,引导学生以资源家乡的红有限公司色历史为傲,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距东北抗联鸡冠山密营江中陈列馆120余公里处,是哈尔滨市木兰县正在筹备建设的“抗联小镇”党史教育基地。当地宣传部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努力把红色教育与旅游事业结合起来,打造红色旅游目的地。


运用优质红色资源开展国防教育的还有哈尔滨工程大学,其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当时简称“哈军工”。


“要珍惜新时代的发展机遇,投身海洋强国建设。”近年来,学校开设的选修课《海洋中国》成为深受学生喜爱的“金课”。哈军工纪念馆馆长李宏是这堂课的主讲人之一,他从红色校史入手,讲述哈军工前辈开拓奋斗的科研故事,引导学生知史爱国、知史荣校,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该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金声介绍,学校充分利用红色校史资源,形成了独特的育人文化。去年,学校开展“学党史知校史游园打卡”活动,学生们按照学校“红色路线”行进,每到一处,都能听到师生讲解员分享的哈军工时期的红色故事和前辈们打造国之重器的奋进历程。不少学生表示,这项活动不仅让他们学到很多知识,而且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为了充分发挥哈尔滨红色资源的铸魂育人作用,哈尔滨军地相关部门还编撰出版党史通俗读物《哈尔滨红色经典故事》等,文化推出以赵尚志、赵一曼、李敏等英雄人物故事为主题的电影、话剧、音乐剧,举办红色陶艺展出活动、讲革命历史短视频大赛等,通过多种形式传播哈尔滨红色文化,涵养广大群众的家国情怀。



哈尔滨市人民防洪胜利纪念塔。


英雄名字刻进城市记忆


从中东铁路修建开始才慢慢兴起的哈尔滨,历史并不算长,但厚重的文化积淀和曲折的城市历程却与这份“年轻”形成强烈反差。

江中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这句著名的西方谚语表明一座城市的诞生与演进、发展与成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哈尔滨仅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就由一个松花江畔的小渔村成为中国东北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从她的城市精神中,似乎能寻找到飞速黑龙发展的密码。


“精神的力量虽是无形的,但足以起到引领时代发展的作用。”哈尔滨警备区领导说,“哈尔滨是一座红色资源丰富的城市,革命文物多、革命英雄多、红色故事多,利用好这些红色资源,打造红色文化精神高地,能够为城市发展带来活力。”


走进哈尔滨市一曼小学校,少先队员于斯一正在教学楼旁的革命烈士赵一曼纪念馆为参观者讲述英雄事迹。


“我很喜欢为大家讲述赵一曼‘母亲’的故事。我在她的事迹中学到了很多,比如,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要大胆向前冲、想办法克服。”于斯一对记者说。


在公司哈尔滨,像哈尔滨市一曼小学校这样用英雄名字命名的地标遍布城市的大街小巷,全市有以英雄名字命名的县城1个、街道(路)15条、公园9个、学校21所、纪念场馆广场20余个……


铭记英雄,不仅仅是为了黑龙纪念他们的丰功伟绩,更是为了传承他们的精神品格。


哈尔滨新区牛甸子岛,是东北抗联精神的发源地,东北14年抗战烽火从这里点燃。党的十九大以来,新区人民群众在抗联精神的滋养下,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推动经济社会蓬勃发展,5年时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3%。


新区的高速发展是哈尔滨经济振兴的缩影。这里有大江大湖,也有浩瀚林海;这里是避暑佳境,也是冰雪圣地;这里是重要的工业基地,也是祖国的大粮仓。新时代的哈尔滨,不断调整产业布局,探索新形势下老工业基地全方位振兴新路子。


如今,哈尔滨市军地正合力打造“英雄城国防教育景观线”。这条景观线,由一曼街——靖宇街——尚志大街——兆麟街环形红色主题街道,以及这条线路周边的数十个革命旧址、遗迹和纪念馆组成。“相信这些名字背后所蕴藏的精神宝藏,将沸腾城市的红色血液,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注入生生不息的力量。”哈尔滨市教育局领导表示。


“有一座英雄的城市,巍然屹立在松花黑龙江江畔……”尚志公园里,经常听到黑龙江省弘扬东北抗联精神艺术团的成员们合唱抗联老战士李敏作词的歌曲《哈尔滨,英雄的城市》;哈尔滨市一曼小学校音乐课上,老师正带领孩子们学唱校歌《红色摇篮》,歌声嘹亮动听;市行政区域内,现役军人、军队文职人员、军队离退休干部、伤残古文化军人凭有效身份证件,免费乘坐公交车、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免费参观公园、公立博物馆等景点……


行走在哈尔滨的大街小巷,记者深切地感到,崇尚英雄已刻进这座城市的记忆、融入广大市民的血脉中。如果说洁白的冰雪是哈尔滨最具代表性的自然元素,红色则是融入每一个哈尔滨人骨子里的精神底色。冰雪会融化,而红色血脉永续传承,引领冰城军民接续奋斗,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哈尔滨市军地领导寻访探望东北抗联老战士王济堂。常智科摄




红色血脉永续传承

■白景新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而红色资源是书中厚重隽永的华章。


一部哈尔滨城市史,烙印着外敌掠犯的累累伤痕,也闪烁着无数英雄的耀眼光芒。杨靖宇、赵尚志、李兆麟、赵一曼……无数革命先驱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英勇斗争、不懈奋斗,用血肉之躯筑起中华民族的钢铁长城。


红色土地,热血浸染;红色血脉,永续传承。


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保护利用好红色资源,充分发挥其精神文化价值和教育引导功能,有助于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更加深刻领悟“家”和“国”的涵义,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


红色基因传承的要义在于知所从来、明所将往,在于不忘初心使命、牢记宗旨本色。发挥红色资源铸魂育人、凝心聚力的作用,需要我们用心用情用力,在守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红色资源上多动脑筋、下足功夫。


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在我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红色资源星罗棋内蒙古布,处处流传着英雄的故事、遍布着红色的印记。各传媒地应系统梳理本地的红色历史,分门别类、因地制宜建立自己的“红色基因谱”“精神档案库”传媒,不断丰富革命文物,建立由专家学者组成的研究队伍,深入挖掘红色资源背后的精神内涵。


“内蒙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先辈留给我们的红色资源承载着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厚重基因,保护好红色资源,是对历史的尊重、对先烈的告慰,也是红色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必然要求。红色资源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军地各部门,既各司其职,又形成合力。应强化法治思维,从完善法规制度和管理机制入手,进一步理顺保护机制体制、明确管理职能、强化保护责任、倡导社会义务,把红色资源管理保护纳入法治化、规范化轨道。发挥各职能部门作用,动员全社会力量,抓好红色资源常态化管理养护,对侵占破坏、利用不当、应保未保等问题予以及时纠治,把红色资源的保护工作摆上高位、抓在手头、落实到行动中。


回望过往历程,眺望前方征途,我们应始终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坚定理想信念,从党的百年奋斗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昂扬的姿态建功新时代、一起向未来。




(学习军团中国军号出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