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已是冬季,但秋天对武汉这座城市疑似恋恋不舍,关于秋的味道、色彩依旧有迹可循。
周二,晴空万里,与朋友相约在东湖见面。见面的目的不是赏秋色、游东湖,而是一起航拍。
在这个科技发达的现代时代里,我们之间的对话从一款机械产品开始。
近期,大疆发布了一款最新产品Mavic 3,但我没有过多关注,只是圈内朋友对其之呼声有传入耳边。
“你打算换吗?”
突然,朋友问我。
此刻,我正在操纵我手中的御2,对东湖上的一个形似感叹号的小岛或建筑进行拍摄。
这是我与朋友相约的主要目的。秋冬拍东湖,别有一番风景。
“我没有想过换,听说很贵。”
“最贵的套餐3万多呢!”朋友发出了惊叹声。
“摄影真烧钱啊。” 我略感意外,同时对那个延伸到湖面上的小岛感到欣喜。
东湖可真是一个宝藏,藏着太多鲜为人知的美景。但若不是科技发达,又有几人能识得?果然,科技改变生活,也改变了视角。
就在我即将消耗一块电池时,我打算收起无人机,沿着东湖转一转。这时,朋友又问我:”附近有个大李村,要不要去看看?”
大李村?有点耳熟。听说类似昙华林,有咖啡馆、陶艺店、手工店、民宿、小酒馆,还有一些文创工作室在里面。就这样,我们去了大李村。
开车至村口的停车场,我才知道它原来就在东湖磨山边上,距离磨山樱园很近。突然,对它有一点期待。
进入村内,根据村里的一块指示牌,对大李村有了大概认识和了解,原来这是一个网红文创村,有人形容它是武汉最文艺的村落,也有形容它是武汉最后的秘境。
但……真的是这样吗?
秋日阳光和色彩本身就是一款迷人的滤镜,走在大自然已经备好的画中,大李村给我的感觉有一点点失意。显然,“最文艺”是很夸张的形容,“最后的秘境”更是不可取。
我不否认这个村落确实是比其他村落确实多了些修饰,但不够细致,不能放大看,只能局部取景。换句话说,这个村落很落寞,文艺与文创之间没有搭桥,显得杂乱无章;
也许,这是故意采取的修饰,但掩盖了岁月的真实,抹掉了烟火气,只能局部取景,适合人像拍照。
如果大李村自然魅力为主,人为修饰为辅,也许,结果真的是有大隐隐于市的氛围。
但眼前的它,就像是一件半成品,或是一件没有用心的作品。所谓文创,还没有屋前的一棵树好看。自然的美,无需雕琢和修饰,就令人陶醉,这大概就是大自然的魅力吧。
但处在这个“魅力自然”中的我们,却不是每个人都能领会其魅力。
科技是那么发达,如今的我们早已离不开它,我们的生活与科技紧密相连,自然却仿佛变成了一种附属品。
我们欣赏自然,要通过相机、单反、无人机、手机,再通过PS、LR等修图软件,最后发布于各大社交平台,这是一套完整的程序,不经过此类程序,自然仿佛就不美了,仿佛自己就不曾欣赏过。
突然,我开始问自己,我对大李村感到失意,其中的一部分原因是不是因为大李村不好看?而不足以让我举起相机?不足以让我发布社交平台?
带着这样的困惑,我与友人又驱车前往了东湖边上的马鞍山森林公园,在一家湖畔的咖啡馆逗留了许久。
站在咖啡馆门口,我才发现,兜兜转转又回到了原点——那个形似感叹号的小岛就在不远处,只是换了一个角度。
防止被误认为是打广告,此处就不提及咖啡馆的名字了。
这是一个建在村子里的咖啡馆,但这个村子可不是“大李村”,也不是文创村。通过地图查询,这个村落叫山后毕村,历来是毕姓村民的世居地。
航拍之下,红砖屋顶的村落被一片树林围绕,秋色弥漫,有点儿油画的味道。
东湖边上的村子有很多,曾经为搜集视频素材,也曾无意闯入过几个村子。这些村子大多没有修饰,原汁原味,有人喜有人忧,十分寻常。
对于山后毕村的“闯入”,完全是因为我的咖啡瘾犯了。
咖啡馆的左侧是一块田地,这是村民的地,夕阳西下,一股粪味飘来,感觉很奇妙。朋友说,她经常来这里买村民的蔬菜,便宜又新鲜。
这一次也不例外,她买了一根萝卜,一点青菜,花了6元左右。我本想买点菱角,但10元一斤的菱角让我打消了念(起初我以为4元,本想来两斤的)。
夕阳西下,面朝大湖。喝完咖啡,拗完造型,回家还是要下厨的。所谓文艺,正是因为有了烟火气才有了灵魂情感,才变得鲜活起来。
科技再发达,也替代不了烟火气;手里的器材再昂贵,若没有了生活的烟火气,大多数记录都是乏善可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