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资质代办 >

服装厂增值税税负率怎么算(服装加工行业增值税税负率)

导读


有人说1.7亿就业人口的纺织服装业启动倒闭潮,千万人或将提前回家过年。这个说法虽失偏颇且夸大其词,但侧面反映出了纺织形势之严峻。纺织到底怎么啦?从多个有关纺织行业的会议报导中,我们看到纺厂老板感叹最多的是原料、税负、能源、融资四方面。


“花儿谢了明年还是一样的开,太阳下山明早依旧爬上来……”但我们美丽的纺织(小鸟)却一去无影踪。带着这样的感叹,我们的纺织到底怎么了?为什么多年红红火火的纺织却给人以日暮西山的感觉?


纺织税负成本之痛


近年来,一些发展中国家纺织行业逐渐崛起,发达国家频抛橄榄枝,资源和贸易摩擦制约因素加剧的情况下,我国纺织行业的矛盾也日渐突出,出口的生存环境愈加恶劣。内外交困的经济形势下,倒逼纺织工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但革命性的创新不会一蹴而就,多数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为小修小补,尽管各行业都有本难念的经,但制造业发展存在的大类问题无异,“腾笼换鸟”也不是一件易事。


我们再来看企业的“四险一金”,以熟练纺织女工基本工资3000元/月,12小时/天,其中个人部分养老保险自负部分8%,计240元/月;个人医疗2%自负,计 30元;失业保险自负部分0.5%,计15元,实际到手工资2715元/月。而企业要交多少,具体计算如下:


养老金医疗失业工伤生育公积金合计
单位比例14%11%1.50%0.60%0.70%10%
30004203304518213001134
个人8%2%0.50%10%
30002406015300615

名义上是工人工资,实际也是税负的一部分。但多数地方的税务不会考虑企业的利润率与生存状态,有可能按全年总销售额的百分比计算,比如现在河南纺织税负一般在3%左右,而湖北在2.5%左右。企业实际销售情况如何,税负是必须要缴纳的,这也是企业的责任之一。然而好在棉花的销项税率也实施了新的抵扣办法,给行业开了一剂良药,缓解了病痛。


那国外纺织服装厂的税负又是如何呢?其实按正规套路出牌,他们也好不了多少。但奇怪的是多数国家竟然对纺织不约而同的政策倾斜,就无怪乎我国纺织企业这么痛苦了,从所向无敌到左支右绌。


印度的税负


印度的税制看起来很复杂缭乱,但说穿了也没有那么复杂,无非就是对霸占了资源、获利丰厚的,就想法让你多交点税,一般来说主要是16%的增值税,但不同行业可以调整。棉花、棉纱都是2%-5%,农产品基本是4%,棉纱出口的话增值税基本全退,合成纤维进口关税12.36%,以保护本国弱势的企业。


印度的纺织工资支出:人工大概100-200美金/月不等,依据岗位而定,熟练工人多数趋向于200美元/月,国际业务员则每月在300美元以上。  总结:棉纱出口基本不承担税,有点鼓励出口创汇的意思。越南的税负


越南纺织服装的税负分:1.进出口税部分。越南的出口加工区的纺织服装企业免征出口税,进口构成企业固定资产的各种机械设备、专用运输车辆和各类物资、原料免征进口税。2.企业所得税部分。产品出口80%以上的纺织服装企业从盈利之年起免税4年,接着4年按5%缴税,以后每年10%缴税。另外,如企业的纯利润要汇出境,则按总额的3%缴税。


越南纺织服装企业的工资:越南在鼓励发展服装业,完善整个产业链,对纺织相对重视要小些。以纺织为例,越南女工医保、社保都有,约六十五元人民币,因越南盾贬值太快,熟练女工工资折算成人民币1500元/月,她们个人对这样的水平比较满意。总结:越南税负较低,但鼓励外资的盈利留在越南本土,要汇出境外需交3%的税。缅甸的税负  享有5年的免税优惠,条件是不得聘用外国的非技术劳工,缅甸国会通过的《外商投资法》取消产品必须全部出口的限制;缅甸政府保证外国公司不会被国有化。缅甸国内纺织消费市场目前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总结:5年的免税优惠;条件——不得聘用外国的非技术劳工。美国的税负


美国的税负是公开的,归纳起来是三句话,个人和公司所得税为主体,社会保险处于重要地位,税收制度的联邦制属性。但美国对纺织服装的税是“秘密”的,而且变化较大。现在各洲政府对外资有独立优惠政策,想了解详情只能咨询美国驻中国的大使馆,有时候他们也不一定特别清楚。总之,美国好像不差这点税钱。 美国商务部纺织品助理副部长金姆·格拉斯(KimGlas)在2011年10月26日表示,计划美国纺织品的出口额将在三年后增长15%,达到300亿美元。


至于用工,以科尔集团位于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棉纺厂为例,在南卡罗来纳州的兰卡斯特县,当地居民急需就业机会,即便工资很低。(注:相对其它在美国的行业,一般纺织员工每年最低16万人民币。)但文化差异也是一个因素,美国工人上班会迟到,在中国迟到可以扣工资,但在美国,就很难管教,所以“要适应美国人的工作方式”。另外他们的员工工作效率也要打个折扣,相当于我们的八成左右。但企业既然投资建厂,就会扬长避短。总结:既然人工没优势,那就选择用工少,能源、棉花消费大的气流纺。


纺织能源成本之痛


纺纱消耗能源主要是用电,色纺纱、织布等需要用到蒸汽,全国各地的用电价格不同,新疆目前电费最便宜,但去年新疆折全棉纱生产数量非常有限,在此不作讨论。


我们仍然以普梳32支本色纯棉纱生产为例,折标准用电单耗水平以国标FZ/T 01109-2011为依据。


本文计算的用电主要指棉纺生产的基本用电,不算基建、纺织工人生活办公用电等非生产用电,也不计为了保持纱支的品质而对车间进行的调温调湿的用电,仅计算棉纱生产过程中的用电量,分为前纺用电、细纱用电、自动络筒用电三块最基本的生产用电,单位为千瓦时(KW·h)。


一般而言,设备越先进,用工越少,耗电越高,若全是自动化机器人管理,万锭用工在3.5人,耗电量更多,以普梳32支用电量较低的数据即每吨纱耗电2100度,常规在2300度左右(仅指生产过程中的环锭纺)。(注:纺织技术圈的兄弟姐妹应该都明白这么计算的含义。)


内地普梳32支本色纯棉纱生产标准用电支出:2300 * (0.63—0.88)= (1449—2024)元,电费各地还有阶梯算法,加上还有其它空调之类用电,电费要占棉纱制造费用中的三分之一左右。


电费是算出来了,那么这个费用合理吗?我们知道沿海地区多数电费在优惠后是0.8—0.9元/度之间。内地省份优惠后是0.6—0.8元/度之间,2016年工业用电电费再优惠0.03元/度。


同期国外的纺厂的用电成本:  越南纺织厂:他们发电成本比中国更高,但也只有0.40元/度;  柬埔寨纺织厂:他们的基建设施很差,能保证用电的电费在1.2-1.30元/度;  美国纺织厂:他们的电力供应很宽裕,基本电价6美分,折0.39元/度;  孟加拉纺织厂:用电费用 0.30达卡。  巴基斯坦纺织厂:经常停电,电网的电靠不住。纺纱厂都拥有自己的发电厂,很多作天然气发电,发电成本在8-9美分/度,但是政府征收天然气基础设施开发税(GIDC),目前巴基斯坦纺织厂电价每度15美分。


印度纺织厂:用电成本在8-9美分/度上浮,但不多,可惜用电也不太稳定。


总结:我国的纺织厂的电费负担不算全球最高,但也是接近最高,可我国的电力基础设施是全球一流的。


纺织的融资成本之痛


纺织行业的融资难与自身的生存环境是有关的,但显然银行也是“太无情”了些。入世后,我国纺企高歌猛进,多数依靠简单再生产就可以获得不错的利润,各地方政府当时为了快速发展当地经济,纷纷督促银行给予纺企投扩产以资金扶持。但近几年的发展,我国的纺企优势不再,国外的纺纱企业不仅与我国在国际市场上撕杀,还来抢夺我们14亿人口的优质国内市场。


银行贷款无非基于以下四点考虑:企业的销售规模、企业的利润率、可质押物的价值与流通性、行业的成长性。但现在这四点都是乏善可陈。先来看看企业的销售规模,以前银行可以依据贸易额,在没有担保的情况下给予一定的贷款额度,银行认为销售规模大,市场份额就高,同时抗风险与议价能力就强。但现在我们看到嘉能可受到重创,来宝的股价在腰斩后被收购,大并不见得强。企业的利润率就更不用说,绝大多数的纺纱厂前阵子还可以靠副业求生,成功的企业投资收益要远超主营业务。


至于芸芸众生的中小纺厂,也不算出他能有利润,更何况火眼金睛的银行精算师。可质押物——房地产,现在也是每况愈下,越是跌价越是流通性差,银行接了也烫手。保税库货也不能融资,去年上半年,铜融资在青岛有十几亿造假骗贷。主要是保税货一般是只须交个DO单据,D是企业自己做的,O是保税库做的。有企业分别到不同的银行重复质押融资,结果爆出惊天大案。行业的成长性?就更是让银行不敢恭维了。有些纺织服装企业财务管理不善、各种成本上涨、产品附加值低等内在因素导致银行抽贷、压贷,加剧资金链断裂,这也就不新奇了。


除了上述的种种外因,纺织服装企业自身求大求快,带来产品同质化的竞争,而新兴的“互联网 ”利用起来也不是那么容易,著名经济学家马光远说,要警惕新“四化”现象:资源垄断化、产业空心化、投资虚拟化和经济沙漠化。


近几天的新闻联播也报导了,“去哪儿”网与航空公司决裂、搜索引擎误导患者就医的纠纷……。“互联网 ”绝对不是一加了事,有一个做产业链终端产品的企业,利用阿里巴巴这个互联网平台,但凡事都是要有付出才能有回报,服务费用,培训费用……一年付给阿里巴巴将近250万元,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其实我们也不难发现,无论是美国、欧盟还是日本市场,即便是国内市场也一样,Made in Cambodia ,Made in Vietnam, Made in Bangladesh 等等国际品牌的服装越来越多,就连非洲也在发展纺织业,而我国产品的竞争力明显被削弱。但我们14亿人口的需求市场,对纺织服装的需求量也是极大的,怎能拱手相让?


纺织原料成本之痛


棉花是纺织原料中的重中之重,不说全棉纱,为了改善纱支的亲肤性,混纺纱中也都或多或少也含有棉纤维成分。进入21世纪后,中国转为棉花进口国,国内市场棉花比进口贵点无可厚非,但一度曾高达5000-6000多元/吨,(以CCIndex3128与FCIndex M1%关税比较)纺纱厂着实难以消化。尽管国家对进口棉花采取配额与滑准税等等限制措施,然而事实不光是进口棉花贸易商赚了盆满钵满,还打开了进口棉纱的魔盒。



曾经有多个声音说,只要内外棉价差(滑准税下)小于2000元/吨,国内纺厂都能消化。2016年1月4日的FCIndex M以1%的配额通关后人民币价格与国内棉花差价约1200元/吨,价差远低于2000元/吨,企业却扛的全身都痛,这又是为什么呢?


编后语


2015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2016年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结构性改革任务,主要是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尤其是帮助企业降成本,涉及了税负、融资成本、电力及物流等多方面的成本,我们也希望在供应侧改革的浪潮中,我们的纺织服装行业能涅槃重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