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资质代办 >

2017年军队涨工资(2017年军队还能涨工资吗)

第一次知道“兵王”这个词,是在看《士兵突击》时。


许三多本是个十分木讷的人,他最后能成为一代“兵王”,靠的并非天赋和幸运,而是一根筋的坚持。



班长老马随口一句铺路,他能记在心上,即便铺好的路被扒了,他也会一块石头一块石头重新铺好。


因为坚持,他能突破自己的极限,做333个腹部绕杠。


甚至,他能俘虏特种兵队长老A,让老A对他刮目相看。



电视剧中的“兵王”,这么厉害,现实中的“兵王”又怎样呢?


事实上,现实中的一些“兵王”,他们在军营内、军营外取得的辉煌,可能远远超乎你我的想象。


今天,皮哥不妨为大家讲述一下三位“兵王”的故事,从他们的经历里,我们或许能看到我们军队,之所以强大的原因。


第一位:高玉华

三次提干失败,三次延期服役,一锤子价值7000块


2022年1月19日上午,南宁市良庆区的一个普通小区中,一行人拿着牌匾敲锣打鼓来到一户普通人家里。



同行的有五位身着制服的解放军战士,旁边还有两只狮子。


什么样的喜事值得这么大阵仗?


原来,他们是为了祝贺小区里一位荣立二等功的战士,这位战士就是高玉华。



“去年,高玉华多次出色完成上级赋予的重大保障任务,为单位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是官兵学习的‘兵王’楷模。”


活动现场,战略支援部队某部政治处主任如是说道。



这位名叫高玉华的兵王,不简单。


高玉华,1972年出生在河南驻马店的一个小村庄,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小时候家里有一辆拖拉机,父母开着它拉拉货,还挺赚钱的。


父亲为高玉华设想的人生道路也是如此,长大了开拖拉机,搞搞运输一家温饱至少有了保障,但母亲却不这么想,她一心想让儿子去当兵。



母亲觉得,男孩子在部队不仅可以得到锻炼,还可以长长见识。


在母亲的坚持下,高玉华决定参军,离开家的那天,母亲塞给高玉华5块钱,作为一路的盘缠,姐夫给了他两瓶健力宝,让他路上喝。


带着一家人殷切的期望,高玉华开始了自己的军人生涯,谁知道这一当兵,就是33年。



1、创三项纪录


在新兵连,高玉华表现出色,全连一共三个学习机械修理的名额,高玉华就拿到了一个。


因为从小就有动手天赋,高玉华终于找到了自己可以施展技能的舞台。


军区机械修理的培训任务很重,理论课安排很紧,高玉华又没有理论基础,在啃完课本后,他常常在休息时间跑到车间看结构、记原理、背参数。


一年时间后培训完成,他在军区修理大队接连创造了三项纪录:第一个全优的新学员、第一个当年就熟练维修四种机械的学员、第一个被要求留下做教员的战士。



因为高玉华的工作性质,他经常需要到大山深处,参与重要设备和设施的维修保养,当兵的生活对高玉华来说非常辛苦。


2、放弃2次高薪工作


他1990年当兵,服役期满后,高玉华家乡一位承包工程的老板承诺高玉华,只要他离开部队跟他干,每月可以支付给高玉华七八千块的工资。


要知道那时候普通人最高的工资也只有几百块,面对巨大的金钱诱惑,高玉华思考再三还是拒绝了。


因为他舍不得军队,舍不得身边的战友。



到了2018年,又有一次机会摆在了他的面前。


这一年高玉华已经当兵28年,到了退休的年龄,一位好友打电话给高玉华,邀请他一起合伙开厂,以高玉华的技术,开出近百万年薪。


最后,高玉华再次拒绝了朋友的邀约,因为这时候在他心里,只有部队建设是最重要的。



3、三次提干失败,三次写延期申请


成为军官是任何一位战士的梦想,对高玉华来说也不例外。


尽管高玉华德才兼备,但在提干的道路上依旧一波三折。


高玉华一共有三次提干的机会,但都阴差阳错失败了。第一次是因为学历问题,第二次是因为部队的名额分配问题,第三次是高玉华距离提干最近的一次,但是因为政策调整,最后也未能成行。



那一年是2000年,部队政策规定,如果要提干必须经过军校培训,且年龄不超过25周岁。


但当年的高玉华已经28岁了,得知自己提干的梦想再次破碎,高玉华一整晚没睡,泪水打湿了枕头。



在战友的帮助下,高玉华逐渐转过弯来,他觉得对部队贡献的大小,与自己是战士身份还是军官身份关系不大。


而身份对自己实现自我价值没有什么影响。自此,高玉华在工作中更加充满了干劲。


因为爱好军人这个身份,2020年之前,高玉华已经向部队申请延期服役两次。



2022年,高玉华将第三次向组织提出延期服役申请,继续选择坚守深山。


他说,既然穿上了这身军装,就要把一辈子献给国防。


4、一锤子7000块


像高玉华这样的老兵,在部队里就是“大熊猫”。用高玉华连长叶康远的话说,高玉华在部队一年,部队就可以节省维修经费上百万。


2020年梅雨季节,因为深山中的雨打风吹,一台刚刚封存启用的挖掘机只冒烟不动弹。


部队没办法,请来外面的修理师查看情况,但光拆卸费就要7000块,如果要修理,价钱还要另算。



这让连长很是头疼,高玉华过来看了一眼,找了个大锤子,轻轻敲了敲刹车片,挖掘机竟然奇迹般地好了。


这一锤子,就值7000块。


服役33年,高玉华精通50多种装备的操作与维修,参与编纂专业教材10余本,培养专业技术骨干500多人,还发明了20余种器材维修零件器材。


高玉华不仅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一等奖2次,还2次荣立二等功,7次荣立三等功,被表彰为“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



正是有高玉华这样“兵王”的坚守,我们的国防事业才能蒸蒸日上,我们也才能享受今天的和平。


第二位:芮银超

“挽救”4架飞机,外国专家服了


在成都军区的一个机场,有一个男人最让战士们有安全感。


每次起飞前,只要他在飞行单上签字,飞行员们就可以放一百个心。


这个男人,名叫芮银超。



芮银超入伍已经超过30年,这30年他只做一件事,那就是维修飞机。30年间,芮银超排除了700多个安全隐患,保障了2000多次的飞行任务,没出过一次差错。


这是他给飞行员们安全的底气,也是他这个签字的价值。


01、三次入伍,阴差阳错成特设师


1970年,芮银超出生于江苏省灌南县,芮银超家中生活不错,父母开着一个小饭馆,日子过得有模有样。


每一个父亲都希望儿子能继承自己的事业,芮银超的父亲也不例外,他希望儿子成为一名大厨,以后也能过上安稳的普通人生活。



可年轻的芮银超想法和父亲不同,他认为整天围着灶台打转的生活没有意义,于是十几岁的时候,芮银超自己偷偷报名参了军。


只可惜入伍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简单。


芮银超报名参军的月份正值收割完水稻,他全身被稻芒扎的都是水泡,被体检的医生误诊为皮肤病,就这样,芮银超与第一次参军的机会擦肩而过。


第二年,痊愈的芮银超又跑到当地武装部报名,结果被告知这一年不征兵,于是他只能黯然回家。


到了第三年,芮银超终于得偿所愿,但他千算万算没算到,进入部队后他依旧要围着灶台打转,因为他被分到了空勤灶。



想当飞行员开飞机,没想到只是换了个地方做饭,芮银超不气馁,他利用业余时间努力学习,之后写出了转岗申请,终于被批准进入机务维修基地学习机务维修。


至此,他和飞机的缘分正式开始。


02、初中学历读了两个大专,叫板外国专家被称“中国芮”


机务维修是个很艰难的工作,因为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很强的动手能力。


只有初中学历的芮银超刚进去一片迷茫,电工学、航空原理、高等数学……对他来说就像天书一般,根本读不懂。



芮银超认识到自己文化水平不足对工作的影响,于是借来了高中课本反复学习,花了两年自学完高中。


之后更是通过自学,考到了两个函授的大专文凭。


在部队的前十年,芮银超都是在学习中度过的,直到2000年,他的付出终于有了收获。



这一年,陆航列装了6架武装直升机,其中4架自动驾驶仪出现了故障,不能执行飞行任务。


陆航特地请来外国专家查看,并未发现问题所在,之后又找了国内的老专家,依旧一无所获。


最后专家组得出结论:飞机机件耦合出了问题,无法修理。


“机件耦合”其实是个很宽泛的概念,相当于说飞机零件互相配合有问题,严格意义上来说并非故障,而是设计问题。



当时的一架武装直升机价值不菲,难道这4架飞机直接报废吗?


负责领导听专家都这么说,也没有办法,但坐在最后的芮银超却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认为同一批次的直升机,有2架可以飞,就说明不存在耦合问题,不然根本通不过检验。


芮银超虽然不是很有把握,但依旧申请看了看飞机,之后他给出结论:问题出在液压舵机上。



几位专家一致否认,芮银超申请尝试一下,没想到更换液压舵机后,飞机竟然修好了。


国外专家惊叹不已,这么多专家“会诊”都不能解决的问题,芮银超竟然可以自己发现并处理,而且他仅仅是个普通战士。


对这个会机械、特设和无线电的全能战士,外国专家竖起了大拇指,他们惊讶于在国外精通一门都是当之无愧的专家,芮银超竟然精通三门。


这比很多高学历专家都厉害,于是他们给芮银超留下了“中国芮,真牛”的称赞。



03、部队二改编制,只为留下他


2004年,芮银超的部队生涯即将画上句号。按照编制,部队士官只有4期,芮银超入伍15年,已经服满了4期,是时候脱下军装了。


芮银超将要退伍的消息立刻传了出去,某航空公司出年薪40万对芮银超发出邀约。



但芮银超此时没有打算离开部队,他正将以往写过的心得体会,故障检修笔记重新归纳整理,编写自己长达45万字的教材《米-17系列直升机疑难故障排除汇编》。


芮银超的想法很单纯,自己留下这份心得,以后的战士维修就可以少走弯路,这也是自己为部队做的最后贡献。



没想到这份心得最终传到了部队首长那里。


首长看到这么详尽的技术文档,一拍大腿,表示这样的人才怎能放走?


于是两度开会研究一改再改特设专业高级士官的编制,终于破格将芮银超升为5级军士官。



升为五级士官的芮银超,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家乡的父亲得知部队为了留下儿子改制,还专门用庆祝节日的方式庆祝儿子的这份特殊的荣誉。



2019年12月,芮银超正式退役,临走前,他满怀深情地摸了摸陪伴自己30多年的飞机。



芮银超曾说:“如果把飞机比喻成一个人,那么特设专业就好比是人身上的每一个神经、血管、脉络,每一个零件就是一个细胞元。”


正是因为有芮银超这样的特设师,解放军才能守护我们祖国的蓝天无恙,守护我们祖国的和平无恙。



第三位:王忠心

享受师长待遇的“士官”


我国最具威慑力量的部队相信大家都知道:火箭军。


面对导弹这种高端武器装备,部队需要很多专业的控制技师,他们既能排除一般的导弹故障,又能精通各种导弹测控岗位。


当了34年兵的王忠心,就是火箭军的最出名的“兵王”。



01、二次入伍,从初中学历到学校教授


1968年9月王忠心出生于安徽休宁。王忠心的家庭是传统的农民家庭,家境并不富裕,十几岁的王忠心读完初中就辍学了,开始打工赚钱补贴家用。


渐渐的,看着同村的伙伴上学的上学,入伍的入伍,王忠心心有不甘,他希望自己的人生不仅仅停留在打工上,于是决定报名参军。


18岁那年,体检通知下来的时候,王忠心父母既自豪又不舍,他们叮嘱王忠心,一定要能超过隔壁老李家那小子。



到了部队的王忠心热情好学,积极勤奋,还自学考取士官学校,学习导弹操作技术。


王忠心也是全营唯一一个初中学历考上二炮士官学校的兵。


王忠心只有初中学历,看着空气动力学、力学、物理以及各种导弹理论知识,他无从下手,也根本看不懂。


整个学习期间,各种课程多达二十门,还有其他的实际操作,这让王忠心很是头大。



入学到毕业,王忠心花了整整7年的时候,他知道自己底子薄学历低,于是付出了比其他人多好几倍的努力,终于成长为技术尖兵。


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导弹测控岗位,在这里他兢兢业业干了几年时间,到了1999年,王忠心按部队规定退役。


退役后仅有88天,王忠心就接到部队电话让他速回,原来部队改制,急缺技术骨干,王忠心听到这个消息,二话没说再次回到了部队。



但这次回来,王忠心的身份却不一样了,部队考虑王忠心的操作经验和专业底子,希望他去一所军事学院任教。


最终,只有初中学历的王忠心,成了某军事学院的一位教授,他的学生,全都是比自己学历还高的人。



王忠心的军旅生涯中一共带出了200多名学生,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成为了技术骨干,有的还成为了部队的大领导。


所以在火箭军里,如果看到一位首长下车给“兵王”敬礼,其实并不奇怪,因为这位“兵王”很有可能是他新兵时期的老班长或学员时期的教官。


02、部队建广场以他命名,享师长待遇


回到军队的王忠心并没有以自己只是一个士官而沮丧,相反,能带出很多军官,他很自豪。


2013年,国家领导人接见基层人大代表,王忠心就在其中。


见到王忠心的时候,领导人说道:“部队建设需要更多你这样的士官技术骨干。”



王忠心只是点点头,心里乐开了花。


之后,他所在的部队建立了新的广场,并命名为“忠心广场”,以此表彰他这么多年来对火箭军做出的巨大贡献。


王忠心曾有三次退伍机会,但最终都未能成行。


第一次是1999年,已经退伍的他接受部队召唤重新归队;


第二次是2002年,有朋友邀他创业并许下高薪,但王忠心思来想去,依旧舍不得这身军装。


第三次是2016年,这时已经到了王忠心的最高服役年限,但是想到部队急需测控人才,王忠心再次写下了延期退役申请,这一延期,就又是4年。



2017年,王忠心获得“八一勋章”。


03、将门虎女,女承父业


王忠心夫妻十分恩爱,妻子杨洪苗时常提起,自己是军人的妻子,并为军属身份感到骄傲。



2004年,在王忠心第二次延期退役后,杨洪苗就带着自己的女儿王扬,开始了随军生活。



在王扬心里,父亲很少陪伴在妻女身边。


“爸爸总是很忙碌,只有周末才能见上一面,碰上有任务,一两个月都见不到人影。”


这是王扬对父亲的记忆。


虽然聚少离多,但父亲的军人身份以及军营对王扬的耳濡目染,却是真实而深切的。



2015年,面临高考的王扬,决定做和父亲一样的选择,当她将这个想法告诉父母的时候,母亲不同意,父亲也沉默了。


因为军人这条路并不好走,尤其对于女孩子。


通过不懈努力,王扬考上了有“军中清华”之称的国防科技大学,如今临近毕业,王扬准备追随父亲的脚步,申请去火箭军成为一名火箭女兵。



最好的传承,莫过于女承父业。


听到这个消息的王忠心没说话,但嘴角却泛起了一丝笑容。


2020年5月15日上午,“导弹兵王”王忠心光荣退休。


他服役34年,当了25年班长,先后执行重大军事任务28次、参加实装操作训练1300多次,没有下错一个口令、做错一个动作、连错一根电缆、报错一个信号、记错一个数据、按错一个按钮。



在军校里,王扬从未向同学提起过他的父亲是“兵王”王忠心,但她知道,要追上父亲的脚步,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看完三个“兵王”的故事,相信大家对“兵王”这个称谓有了新的认知。


“兵王”不仅仅一个名头,更是这些一线老兵们用几十年的日日夜夜,堆起来的坚持和信心。


一日兵王,一生兵王。


正因为我们的部队有这么多任劳任怨,甘于奉献,能力出众,技术过人的兵王,祖国才能有今天的盛景。


我们才能在这个不和平的年代,享受只属于中国的平安和幸福。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