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资质代办 >

北京市监局优化营商环境(市场监督管理局优化营商环境措施)


促进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融合,构建首都科技金融政策体系


近年来,北京市围绕“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形成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先发优势不断增强。科研产出连续四年蝉联全球科研城市首位,研发投入强度、研发人员数量居全球主要科技创新中心前列,新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一。科技创新战略布局不断优化,“三城一区”主平台、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主阵地建设系统推进,科技创新已经成为首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坚持战略化与专业化方向引领,深化首都科技金融体制机制建设


历经多年实践,首都银行业保险业以政策引领为先导,强化科技金融战略顶层设计,创新体制机制,遵循专业经营原则,将科技金融服务创新作为支持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抓手,并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


首先,顶层发展战略更加清晰。科学的发展战略是良好公司治理的基本组成部分,决定了银行保险机构金融资源的配置,是差异化、特色化经营的重要保障。围绕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定位,首都银行保险机构纷纷将科技金融作为重要发展战略目标,成立全国首家将服务科技型企业作为战略定位的民营法人银行——北京中关村银行。强化机构顶层设计,在董事会层面将科技金融作为差异化发展的战略转型方向,制定长期发展规划,同时结合自身发展定位制定阶段性目标,强化战略落地。注重机制建设和资源配置对顶层战略的配套支持作用,突出专属考核激励机制和尽职免责机制的建立和执行,合理确定内部资金转移价格、明确人才团队建设、系统建设等方面资源投入及实施路径,为探索科技金融特色化发展模式提供必要保障。


其次,专门组织体系更加健全。科技型企业融资需求频率高、数量小、时效性强,企业成长面临较大不确定性和较高风险,金融机构的传统服务模式无法匹配其商业运作模式,也无法满足风险管理的要求,因此坚持专业经营原则、健全与之相匹配的专营属性组织架构是必然选择。首都银行业保险业不断完善科技金融组织体系,专营属性不断增强。其中,20余家银行机构已实现科技金融专门部门管理,下辖87家专营特色支行投放的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占全市科技型企业贷款比例超五分之一,科技贷款增速远高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首都保险业积极发展与科技保险业务相匹配、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特色专营团队,在北京打造国际科创中心目标引领下,推进新业务模式快速推广落地。


在专门组织体系的支撑下,辖内银行机构逐步探索打造了科技金融专门风险管控技术:尽职调查中构建差异化评价体系,增加对专利质量、团队稳定性、产品市场前景等相关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将企业科技水平纳入银行授信评价体系;业务审批中开发科技信贷绿色通道,增加基层审批权限、减少审批层级、简化审批流程,建立高效的贷款审批机制;贷后管理中根据不同成长周期、不同授信品种的客户风险特征实施差异化贷后管理,将企业成长性、持续经营能力、融资计划等作为重点关注内容。


再次,专业团队特性更加突显。科技金融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是科技金融发展的核心要素,人才队伍复合性、专属性、主动性是提供高质量科技金融服务的重要支撑。目前,首都金融机构正致力于培养打造既懂现代金融知识又懂科技产业技术,同时具备跨界沟通能力的专业人才队伍,有针对性地建设面向科技型企业的服务管理体系。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科技特色支行专职从业人数达7000余人,人员结构稳定且呈现逐年增加态势。部分银行机构专业队伍实现信贷业务全流程覆盖,按照行业细分领域成立专门的营销、审批团队,深耕电子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积极与科研机构、风投机构、科技园区等建立合作关系,全面提升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识别和把控能力,搭建好科技创新与金融服务之间的联结桥梁。


最后,专业产品设计更加完善。立足科技型企业成长特点和实际需求,首都银行业机构聚焦科技型企业成长性和技术先进性,加大信用贷款投放力度,推出专利、核心技术等无形资产担保方式,形成了服务国家战略新兴行业、北京市高精尖产业、政府重点支持行业以及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科技信贷产品体系,基本覆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截至2021年末,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向1万余家具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资质的首都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支持一大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成为专精特新、隐形冠军和独角兽企业,对电子信息、生物与新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及节能等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贷款投放达4900亿元,占北京地区全部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的81.33%。


在首都科技创新蓬勃发展的驱动下,在科技金融体制机制的持续引领下,截至2021年末,全辖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已逾6000亿元,信贷客户数量超1.3万家,服务覆盖面持续扩大;户均贷款金额约4550万元,服务重心不断下沉;贷款平均利率仅为3.77%,企业融资成本继续降低。与此同时,北京保险业积极开展科技保险试点,已累计服务科技型企业1793家次,提供风险保障2681.2亿元,保险服务范围持续扩大,风险保障水平稳步提升;赔付支出7194.7万元,充分发挥保险的风险分担作用。


优化首都营商环境,有效破解科技金融瓶颈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培育发展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发创新创业活力的重要力量。但科技金融市场属于不完备信息市场,科技型企业在成长初期具有轻资产无抵押、少业绩作支撑、无盈利不稳定的特点,金融机构缺乏传统金融业务看历史、看财务报表、看抵押担保的固有抓手,信息不对称、无形资产评估处置困难、风险缓释作用有限的问题长期影响科技金融服务效果,仅依靠金融机构自身已难以破局。


北京银保监局把优化金融营商环境作为激发企业市场活力的重要抓手,创新机制,整合政务资源,搭建银企对接平台,通过优化办事流程、完善配套功能,有效破解信息不对称、知识产权质押和知识产权运营保护难题,全面改进企业融资生态,更好满足企业诉求,实现首都营商环境由跟跑到领跑的跃升。围绕服务科技创新、发展高精尖产业的政策导向,支持银行业机构创新服务模式,企业融资可得性和服务便捷性显著提升;鼓励保险业机构持续开展科技保险试点和知识产权保险试点工作,保险保障和信用补充体系不断完善,为全面建成国际一流营商环境高地打下坚实基础。


创设北京市贷款服务中心,破解信息不对称困局。为有效解决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首贷难”“倒贷”成本高的问题,创新设立北京市贷款服务中心,集首贷、续贷、确权融资等功能为一体,遴选大中小各类型银行机构集中入驻现场办公,以“货比三家”的方式为企业提供融资一站式服务。同时,利用中心共享政务数据,进一步简化企业贷款申请材料、缩短办理流程,推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形成全方位金融服务新格局。不断扩大贷款服务中心辐射半径,常态化组织银企对接活动。多次组织中心入驻银行赴科技园区宣讲,送科技金融产品、优惠政策上门,主动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对接融资需求。2021年,获得银行信贷支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突破1万户,金融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


资源整合优化,突破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瓶颈。随着科技创新国家战略的逐步推进和知识产权法制环境的不断健全,知识产权创造与保护工作成效日益显著,知识产权作为科技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日益凸显。但长期以来知识产权在提升科技型企业融资竞争力方面的运用不够充分,金融服务效率仍有待提升。北京银保监局率先在北京地区提出倡导性指标要求,明确监管激励等政策原则及监管部门监管评级和银行内部考核评价不良容忍标准。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功能纳入北京市贷款服务中心业务范畴,形成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中心,汇集银行、担保公司、知识产权评估公司、专利及商标质押登记窗口,简化企业办理知识产权质押融贷款流程,原先耗时耗力的知识产权质押登记,在中心最快可一站式24小时完成。2021年,北京辖内累计发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金额和户数均同比增长超过90%。


深化科技保险试点,助力解决企业维权难题。科技保险具有风险转移和风险分散的功能,是金融创新和科技创新结合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减少金融机构的风险损失,而且还可以实现对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的风险分摊,将保险保障机制延伸到企业生产经营各个领域。北京保险业积极加入科技保险试点,先后推出高新技术企业财产保险、关键研发设备保险、营业中断保险、产品责任保险以及高管人员和关键研发人员团体健康保险等十几种保险产品,基本涵盖了科技型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及其他经营管理活动中面临的财产损失、人身伤害、研发中断以及民事赔偿责任等各类风险。2020年开启在京实施知识产权保险试点,为易成为专利侵权潜在目标的单项冠军企业和维权能力较弱的重点领域中小微企业提供包括专利执行保险、专利被侵权损失保险在内的综合性知识产权风险保障。试点开展两年来,已累计为23家“冠军企业”的300件专利、131家硬科技中小微企业的1335件专利、189家十大高精尖小微企业的1731件专利,提供风险保障33.3亿元。投保企业覆盖了北京市高精尖产业中的九大类,有力支持高精尖产业及硬科技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


增进多方协同,探索首都科技金融发展新路径


持续深化科技金融服务,需要在尊重科技创新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发挥多部门协同作用,扩大政策措施“共振”效应,共同探索首都科技金融发展新路径。


协同提升金融创新和科技创新集聚效应,构建科技金融新生态。一方面,加快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主阵地建设。按照《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一园一产”原则,探索选取具备比较优势的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开展园区优化试点工作,将园区主导产业政策和金融特色化服务结合起来,将园区产业布局优化和金融机构产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发展结合起来,推动园区发展和机构科技金融生态体系发展协同并进,构建线上、线下科技创新综合孵化生态,提升金融创新和科技创新协同集聚效应。另一方面,探索科技金融资源体系整合,形成错落有致、优势互补的良性金融生态。以企业金融需求为核心,强化银行机构与投资机构、保险机构间业务信息互通,为科技型企业制定综合性金融服务方案,多维度掌握企业发展状况和需求特征,动态防控金融风险。借助共享服务生态圈,发挥金融机构规模优势和资源优势,通过将资金、投资、保险保障、管理经验等充分整合,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实现各参与主体从关注短期、自身收益到实现长期、共享收益的理念转变,探索从发现企业价值到共同创造企业价值的服务模式转变路径。支持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资信评估机构、专业市场调查机构等与科技金融相关的中介服务机构发展,为银行、投资机构等提供财务及法律咨询、市场预测、资产评估、人才培养等多元化服务。


协同深化数据共享应用,搭建线上线下精准对接新桥梁。在银保监会和北京市政府的支持下,北京银保监局搭建北京金融综合服务网,在率先开展不动产抵押全程在线办理的基础上,实现了公积金和婚姻、社会救助等民政信息查询功能,通过政务信息、监管信息和金融信息的集成、共享、应用,打造贯通银政数据传输和金融业务办理的“金色桥梁”。下一步将在保障信息安全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信用信息共享协调机制,加强信用信息资源整合,将工商、纳税、社会保险费、不动产、知识产权、水电气以及科技研发等相关数据集中共享,打破数据壁垒,支持金融机构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手段开展客户精准画像,实现更多渠道和维度的信息共享,继续提升科技金融的适应性和普惠性。联合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等相关部门建立交流反馈机制,组织园区平台、专家智库开展培训、推介、交流等系列活动,提高金融机构定向触达能力。增强活动针对性,围绕科技型企业不同特色领域开展系列专题活动,提高金融服务精准支持效率。针对交流活动中企业集中反映的痛点难点问题,定期进行跟踪研讨,为服务效能提升和政策储备转化提供持续动能。


文章|《中国金融》2022年第4期


本文源自中国金融杂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