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资质代办 >

2006年1月8日农历(2006年阴历1月28是阳历多少)

我无数次往返于京山杨集镇,杨集给我的印象是青山绿水、生态秀美;物产丰富、人杰地灵。


如果从我采访报道的文章中为杨集镇筛选出一批关键字,我想应该是这样的:银杏、香菇、板栗、葛粉、蜂蜜、土鸡、泉水米;秋沙鸭、鸳鸯湖、柏油路、自来水、对节树;小女婿、踩高跷、非遗文化保护;魏山忠、陈东升、邹榛夫、回馈乡梓。





2006年1月8日,杨集镇花石岩水泥公路通车,剧团演员载歌载舞,身后却还是一排土房子 。



2006年1月8日,花石岩公路建成通车。



2006年1月8日,杨集镇花石岩水泥公路通车,县剧团演员载歌载舞,身后却是一排土房子 。


早些年,杨集给我的印象是一个干旱少雨的偏僻山乡,而且多数村庄交通不便。我2006年前去采访时,写的较多的是稿件是家家户户建水窖,为解决人畜饮水困难的问题;五童观村稻田灌溉用水,打了一百多米深的机井。


2006年1月8日,杨集镇花石岩村公路才建成通车,虽然公路仅仅一车宽,但村民依旧欢欣鼓舞,请来县剧团载歌载舞。2009年9月,我在杨集采访先进党组织三岔口村党支部时,村里又修通了村级水泥路、用上自来水,村民感慨: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啊。这些杨集印象都非常深刻。



2016年9月,改造通车的杨集公路



三口堰村精准扶贫易地搬迁安置点,农民收获秋粮



新场村精准扶贫易地搬迁安置点,湖水明净


近几年对杨集镇的印象,停留在他们修建柏油路、发展花卉苗木、银杏深加 工、规模化种植袋料香菇产业、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脱贫攻坚的事上面。


印象较深刻的是采写过美丽乡村卢棚村发展花卉苗木产业、银杏叶深加工,新场村发展规模化种植袋料香菇,带领村民精准脱贫的事情。新场村、三口堰村精准扶贫易地搬迁点修建得十分美丽漂亮 ,村民收获幸福感和获得感。



2016年9月,改造通车的杨集公路


2016年9月,正值杨集境内的客排线(杨集段)竣工,我在微信上发了一组《京山秋天最美的农村公路——杨集公路》照片,引来了近万人点击观看,而且留言多达几十条。


“如梦幻般的山野美景,叫人怎能不向往!杨集,我最爱的家乡!愿你的明天更加灿烂辉煌……”


“感受乡村的恬静,远离喧嚣,找到旅途中的那根栖木;对的,就是到了杨集!”


这是在在外地工作杨集人在微信下面的留言,表达了对家乡深深眷恋和热爱。


10年过去了,杨集的交通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小车步入了寻常百姓家,驱车前往市区只要几十分钟。



印象杨集



杨集展览馆


又是一个4年后的秋天,转眼就到了2020年9月,又是银杏叶黄。


在全域旅游和美丽乡村融合发展的大潮中,杨集镇迎来了华丽转身,在游览了京绿线上的三口堰村、菖蒲村,我收获了全新的印象。


杨集镇三口堰村,距京山市区 18公里,这里原来是香菇交易的集散土,每天清晨,村民在这里交易香菇,十分活跃。如今,却建起了“印象杨集”文化广场,高端大气上档次,文化气息扑面来。



杨集展厅



杨集土特产



杨集名菜


文化广场占地50亩,包括杨集展馆、银杏文化墙、生态停车场等。其中,杨集展馆面积400平方米,突出“京山窗口 杨集客厅”定位,共设印象杨集、红色杨集、非遗传承展厅、本土文化展厅、全域旅游展厅等五个展厅,推介“名人、名树、名河、名泉”四张杨集名片,以及杨集地方风俗文化、非遗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文化展示和本地农副土特产品集中售卖。作为京绿线、客排线交汇地带的旅游驿站,这里绝对算得上一个休闲、娱乐、购物、参观的好地方。



杨集菖蒲村委会


杨集镇菖蒲村是全市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后起之秀,与三口堰村同在一条旅游线上。


菖蒲,一种水生植物,与兰花、菊花、水仙并称“花草四雅,具有很好的观赏、药用价值。菖蒲村,因菖蒲文化而得名。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杨集镇围绕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变这一主题,不断探索美丽乡村建设和经营模式,将菖蒲村打造成为中国菖蒲名村、华中地区特色本草园和鄂中地区慢生活体验区,并与三口堰村“印象杨集”融为一体,推出印象杨集旅游品牌,全力融入京山全域旅游,实现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的转变。



菖蒲园


芳草萋萋,菖蒲鲜美;绿树丛中,民宿隐映;亭台楼榭,银杏叶黄,漫步菖蒲村石子小道,空气清鲜,天空明净,看到的每一处景色都是一幅画。


为了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提高中国菖蒲名村旅游服务水平,菖蒲村引入市场主体,采取合作经营的方式,推出半山腰艺术民宿。半山腰艺术民宿以文化艺术为主题,兼具住宿、餐饮、艺术鉴赏、艺术展卖功能。并配套建有京山市书法协会培训创作基地、美术协会创作基地。



半山腰景点


偷得浮生半日闲,静坐庭前细品茗。半山腰的生活是充满文化气息的慢生活。游客在闲暇间,寻一方宁静的角落,吸一口淡淡的清茶,茶香四溢,芬芳满盈,此时仿佛茶在山水间,人在草木间。低眉,云雾缭绕;抬头,碧水蓝天;侧耳,鸟语花香;闭目,风轻云淡。神仙般的日子也不过如此。



村民王永礼制作的菖蒲小微盆景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菖蒲村建起了菖蒲园、百草园、葡萄采摘园、桃子采摘园、葛根园。其中,菖蒲园收录了全国各地菖蒲有九大类30多个品种,百草园收录包括菖蒲、白芨、牡丹、芍药、苍术、金银花在内的本地各类中药材近30种意在通过科普形式展示本地中草药产品,兼具观赏、推广、养生作用。



村妇联主席汪平用蜂蜡制作的唇膏


利用本地资源发展特色经济。在菖蒲园手工作坊,来自云南临沧的小伙子王永礼和杨集李冲村的爱人尹晓芬,在这里利用菖蒲制作小微盆景,架起手机开展直播带货。据其介绍,去年通过直播带货共销售蜂蜜1000多斤,香菇500斤,葛粉300斤、小微盆景100多件。菖蒲村妇联主席汪平利用蜂蜡制作唇膏,每支在网上卖到了58元。网红经济在菖蒲村悄然成长。



中国菖蒲第一村——杨集菖蒲村


菖蒲村芳草鲜美,民宿精致静谧;三口堰村展馆人来人往,充满时代气息。杨集镇党委、政府围绕“三线、四区、多点”构筑全域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大格局,以印象杨集为品牌,不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特色文化挖掘、旅游产业发展,全力融入京山全域旅游,实现了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的转变。



山美水美人更美的新杨集,期待你的到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