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公司注册 >

日语荒天终止的意思(荒天日语意思是什么)

在中国画历史上,有一片独特的天地。在一水两岸间,没有人烟,没有喧闹,甚至没有一片游云。这就是元代大画家倪瓒创造的清净世界。


《渔庄秋霁图》轴 上海博物馆藏


《容膝斋图》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云林笔有霜"


倪瓒笔下的"一河两岸",天在上,地在下,中间常有一亭,别有一番风味。在其晚年的许多作品如《林亭远岫图》《溪亭山色图》《秋亭嘉树图》《江亭山色图》《容膝斋图》中,倪瓒都会在河边的树下画一座寂寞孤独的草亭。远山渐次模糊,小亭兀然而立。无人的小亭成为这些作品中的"画眼"。不过,在倪瓒早年的画作中,亭中并非无人,直至晚年,人才被省去了。


后世许多分析认为,倪瓒画面中的空亭表现的是他对当时元朝统治者的愤怒。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朱良志看来,这样的解读并不得云林用心。就像有人说八大山人笔下鱼鸟的"白眼"表现的是对清廷的愤怒一样,这样理解,不免将艺术家的思想简单化了。"他画草亭,其实是在画人的命运。云林将人的居所凝固成江边寂寥的空亭,以此说明,人是匆匆过客,并无固定居所,漂泊生命没有固定的锚点。"朱良志在《文人画的真性》中写道,"云林的孤亭包含着他生命的忧伤。元代的异族统治,家道中落,世俗中的蝇营狗苟,影响了他的思想,也是他思考生命意义的直接动因。"


倪瓒曾为友人画过一幅山水,并题诗云:"乾坤何处少红尘,行遍天涯绝比邻。归来独坐茆檐下,画出空山不见人。""空山不见人"的无人之境,是在道禅哲学影响下的独特观念,也是文人艺术的典型喻象。明代大画家徐渭非常喜爱倪瓒的画,他曾说:"一幅淡烟光,云林笔有霜。""笔下有霜"是何等境界?热烈的现实、葱茏的世界,一到倪瓒的画中,就会湮没在清冷寂寥的气氛中。


倪瓒的画是非叙述性的,没有人在亭中,没有鸟在天上,没有舟在水里,也没有远山泻落的瀑布,一切表示特定瞬间的图像都被他抛弃。看似毫无生机的画面却更能引人深思,让人跳脱物象,去看见最为真实的世界。


漂泊者之歌


中国传统山水画大多是为了表达画家的山林之趣,但倪瓒试图超越这种模式,他画画不只是为了表达爱山水、爱隐逸、爱清净,而是要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朱良志认为,"一河两岸"式的山水,是倪瓒生命漂泊遭际的写照。没有这漂泊感,也就没有倪瓒的艺术。自 47 岁开始,一直到生命结束的 20 多年时间中,除了偶尔回无锡之外,倪瓒一直在松江、浙北等地漂泊,最后客死他乡。他晚年的居所名为"蜗牛居",从"清閟阁"的主人沦为"蜗牛居"的漂泊者,其辛酸可想而知。


63 岁后,由于战乱的关系,倪瓒常常在小舟中过着"船底流澌微淅淅,苇间初日已团团"的生活。人们如今所见其传世作品,大都作于这一时期,可谓"漂泊者之歌"。


倪瓒最著名的《容膝斋图》,作于古稀之年。此画源于陶渊明"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的诗意。人生在世,即使居所再大,也是容膝斋。在倪瓒看来,人生就是一个点,所居只是无限乾坤中的一个草亭,荒天古木中的一角。1374 年清明前后,也是倪瓒生命的最后一年,他重题此图:"甲寅三月四日,檗翁复携此图来索谬诗,赠寄仁仲医师,且锡山予之故乡也,容膝斋则仁中燕居之所,他日将返归故乡,登斯斋,持卮酒,展斯图,为仁中寿,当遂吾志也。"可惜,他的这个愿望再也没有实现。


尽管漂泊半生,倪瓒却有幸得一忘年知己,那就是画家黄公望。倪瓒比黄公望小 32 岁,他称黄公望为老师。倪瓒著名的《六君子图》因黄公望的一句题跋"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而得名。黄公望在约 80 岁高龄时,用近十年时间为知己倪瓒画了一幅《江山胜览图》。黄公望与倪瓒在笔墨和趣味上虽有差异,但两人都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人画的发展方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