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公司注册 >

北京企业信息化平台(信息化工作平台)

近日,《北京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规划》发布,到2025年,北京教育信息化将实现“七个全面”的发展目标。通过科技赋能教育,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提升教育质量,助力减负增效,促进教育公平。我们一起先来看规划的要点内容↓↓





01


发展目标




七个「全面」




1. 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全面建成


2. 教育大数据应用全面深化


3. 智能化教育管理服务全面普及


4. 师生信息素养和能力全面提升


5.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融合


6. 信息化育人环境全面升级


7. 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全面增强







02


工作原则




坚持素养为先,育人为本。


坚持应用驱动,深度融合。


坚持统筹协调,系统推进。


坚持创新引领,高效发展。





03


主要任务(11项)




新基建


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云网承载能力




■ 实现学校千兆接入率班级百兆接入率校园无线网络覆盖率达到100%




■ 建成北京教育云,构建云网一体的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模式。




■ 建设绿色、高效、平安的现代化校园









大数据


深化大数据应用


提升科学决策与精准治理能力




■ 构建学生、教师、学校三类全息画像,促进数据应用,服务于学校评价、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




聚焦教育热点、难点,推动数据驱动的教育科学决策和精准治理。




■ 发挥数据在教育教学中的基础要素作用,做到共性复用、数据贯通、融合计算,不断形成教育数据应用的典型模式。






智能信息平台

工作

升级智能信息平台


提升教育管理与服务能力




■ 实现教育公共管理平台智能升级,支撑管理流程优化与业务协同,推动教育管理流程智能化转型。




■ 推动教育服务事项“网上办、掌上办、指尖办”,增强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 拓展工作数字教育资源供给主体,探索将在线课程资源融入日常教学体系,信息化支持优质数字资源开放共享。






信息素养


提升师生信息素养


强化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 建立校长信息化线上线下培训机制,三年实现全覆盖。




■ 实施北京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将教师信息素养纳入教师培训内容。




■ 将信息意识计算思维信息技能信息道德等有机融入教育教学过程。




深化网络学习空间应用,鼓励学生建设个性化网络学习空间,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能力。






建设智慧校园


推进智慧校园建设


优化信息化育人环境




■ 制定北京市智慧校园建设评估标准,实现全市中小学智慧校园达标率85%,遴选100所 新型智慧校园示范校




■ 开展“互联网学校”、“未来学校”等试点示范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科技赋能


充分利用科技赋能


提升基础教育育人能力




■ 推动探索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智能感知等新技术应用,打造网络化、沉浸式、智能化的新型教学模式,提升教育教学效果。




智能助教普遍融入教学环境,支持教师完成备课、课堂教学、作业批改、学习评价等任务,实现人机共教、人机共育




优化“空中课堂”推广“双师课堂”探索“融合课堂”,形成在教育教学中成就教师、成长学生、师生共同发展的良好生态。






职业教育信息化


创新职业教育模式


提升高素质技能人才供给能力




■ 鼓励校企联合开发虚拟仿真、技能实训等数字教学资源,建设一批具有产教融合特色的创新性、应用性、共享性课程。




■ 推进现实与虚拟相融合的数字化实训基地建设,创新工学结合、学训一体的信息化教学方式。






高等教育信息化


以信息化助推高校发展


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




■ 推进高校数字校园建设,完善学校治理体制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推动高校数字化转型,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




为师生提供数字化、个性化、智能化新型教育教学环境,服务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








数字学习档案


建立数字学习档案


提升支撑终身学习服务能力




■ 开展学分银行建设试点,探索建立市民终身学习成果档案,实现多种形式学习成果认定、累积和转换。




推动社会学习资源共建共享,深化城教融合,满足全民灵活多样的学习需求,服务高水平学习型城市建设。







教育评价


以信息化创新评价方式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




■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创新评价工具,实施多维度综合性数据评价




■ 开展无感式、伴随式数据采集,开展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实现教与学评价的智能化






信息安全


健全防护体系


提升教育系统网络安全保障能力




压实网络安全主体责任,强化部门协同治理,提升网络安全事件监测、研判、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




建立数据分级分类防护机制,做好个人信息、未成年人信息和敏感数据管理,降低数据安全风险。




■ 深入开展网络安全宣传教育和培训,引导青少年科学用网、健康用网,营造清朗的数字化育人环境。






以下为《北京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规划》全文


↓↓




北京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规划




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互联网 教育”发展的部署要求,落实《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信息化发展规划》《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任务,以信息化支撑“十四五”时期北京教育高质量发展,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与形势分析


“十三五”时期,北京教育信息化坚持“素养为先、融合创新、优质协同、首善引领”的工作理念,建强组织管理机制,夯实统筹发展基础,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十四五”时期,数字时代全面到来,信息化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日益凸显,教育信息化面临着重要历史发展机遇,必须乘势而上,主动作为,推动创新发展。


(一)发展现状


基础环境和安全保障能力稳步增强。市、区、校三级基础环境建设持续完善,市级教育骨干网络不断升级扩容,存储和基础算力不断增强,稳步推进IPv6部署,校园互联网接入率达100%,无线网络覆盖率达90%以上。建立网络安全管理保障体系,健全常态化安全防护工作机制,网络安全管理工作不断规范,安全防线更加巩固。


支撑管理服务与改革创新成效显著。建成北京教育公共管理平台,推进学校管理、教师发展、综合实践等业务系统整合融通,有效提升了教育管理水平和效率。建成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学生实践活动、综合素质评价、创业就业、教师研修等多项综合服务,提升人民群众对首都教育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完善了学籍管理、双师辅导、体质监测、教育督导等信息平台,有效支撑了入学、招生、考试、评价等系列综合改革。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度加快深化。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涌现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双师同步课堂、选课走班等一批具有特色的教育教学新模式。建设超万节“空中课堂”课程,统筹社会力量搭建多类型教学平台,有力保障了疫情期间学校不停课、教师不停教、学生不停学。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了一批创新成果和典型案例。


优质数字资源共享与供给能力大幅提升。建成北京市教育公共资源平台,实现国家、市、企业区、校各级资源平台互联互通。汇聚各类数字教育资源近千万条,实现优质资源全市共享。实施教育支援协作“云帮扶”和“首都教育远程互助工程”项目,为对口支援地区提供首都优质教育资源,助力教育脱贫攻坚,形成了北京经验。


大数据促进教育精准治理作用初步显现。落实北京市大数据行动计划,建设北京教育大数据平台,建立教育数据目录体系,统筹推进各类数据资源汇聚。制定教育大数据共享管理办法及标准规范,建立常态化数据更新机制,初步实现教育数据统一汇聚、全面信息化共享、科学应用。各级各类学校积极探索大数据在管理、教学、评价中的应用实践,赋能学生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发展。


信息化应用能力和师生信息素养持续提升。常态化开展线上线下、分层分类等多种形式培训,提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信息技术课程质量、推动信息素养融入学科教学,积极开设人工智能课程,推广STEAM教育、编程教育等,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显著提高。


(二)形势分析


“十四五”时期,我国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北京全力打造数字经济国际标杆城市,首都教育全面开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和高水平教育现代化的新阶段,北京教育信息化要在支撑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促进教育公平,助力减负增效,提升教育质量,增强教育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从国际来看,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综合国力的动力引擎,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边缘计算等为引领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加速演进,世界各国竞相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步伐,以赢得教育发展先机和主动。从国内来看,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相继发布互联网 、大数据、新一代人工智能等一系列重大战略规划,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现代化的企业基本内涵和显著特征,肩负着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的历史使命,对推动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从北京来看,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的需求不断增强,教育信息化必须在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上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提高“四个服务”水平的重要组成。


北京教育信息化虽然取得了较大发展,但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还存在学校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发展水平有待提高,优质资源多元汇聚和精细化服务供给机制有待完善,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度有待提升,信息技术赋能教育创新发展的作用有待加强,网络安全防护能力有待夯实,面向深度融合的市、区、校新型教育信息化体系建构有待突破等问题。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利用技术赋能,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方式,着力构建线上线下、校内校外有机融合的教育体系,形成新时代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的首都教育新格局,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二)基本原则


坚持素养为先,育人为本。以提升师生信息素养为核心,强化师生信息理念和应用能力,构建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学习环境,有效支撑素质教育和终身学习,促进人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坚持应用驱动,深度融合。以推动教育场景应用为主线,促进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构建教育教学新模式,强化信息技术常态化应用,不断提升创新型人才培养能力。


坚持统筹协调,系统推进。以加强领域协同发展为统领,构建政府、学校、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机制,推进区域、城乡和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信息化协调发展,实现特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坚持创新引领,高效发展。平台以加快教育创新发展为动力,把握技术发展新趋势,充分发挥首都资源优势,形成解决教育痛点、难点问题的创新做法,持续提升教育水平和质量。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北京教育信息化实现“七个全面”的发展目标,即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全面建成、教育大数据应用全面深化、智能化教育管理服务全面普及、师生信息素养和能力全面提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融合、信息化育人环境全面升级、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全面增强。教育信息化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作用更加凸显,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优化教育结构的作用充分彰显,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中发挥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云网承载能力


优化市、区、校各级网络,完善北京教育专网,接入国家教育专网,实现网络提质增速,学校千兆接入率、班级百兆接入率、校园无线网络覆盖率达到100%。推进5G、IPv6和新一代局域网等网络技术规模化部署,建成北京教育云,为各级各类学校提供便捷、稳定、安全的信息基础设施服务,有序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入云,构建云网一体的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模式。显著提升基础算力与存储资源动态调配能力、安全态势感知与预警监测能力、应急响应与容灾备份能力,承载应急指挥、课程直播、考试巡查等高性能教育应用部署。推进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在教育场景中广泛应用,提升教学设施、科研设施、生活设施、安防设施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建设绿色、高效、平安的现代化校园。


(二)深化大数据应用,提升科学决策与精准治理能力


建设覆盖全市、多级联动的教育大数据平台,形成统采共用、分采统用、全面汇聚、循环迭代的数据共享交换机制,构建以教育大数据为基础底座的信息系统建设模式。充分利用市大数据平台赋能,使用其共性组件服务,研发教育数据大脑,构建学生、教师、学校三类全息画像,促进数据应用,服务于学校评价、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聚焦学位预测、招生入学、教学质量、体质健康、评估监测、校园安全等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建模分析和趋势研判,推动数据驱动的教育科学决策和精准治理,同时将聚合的教育数据和信息产品向市大数据平台反哺,为管理决策及相关业务需求提供服务。支持各区、高校大数据节点建设,发挥数据在教育教学中的基础要素作用,做到共性复用、数据贯通、融合计算,不断形成教育数据应用的典型模式。


(三)升级智能信息平台,提升教育管理与服务能力


推进各级各类教育信息系统深度整合,实现教育公共管理平台智能升级,具备需求快速响应和功能弹性扩展能力,支撑管理流程优化与业务协同,推动教育管理流程智能化转型,实现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智能技术支撑依法治教,建立基于信用的分级分类管理机制,实现监管科学化企业信息、数字化,有效防范风险;健全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统筹入学、考试、综合实践、学籍、就业、督导、数字档案等业务,推动教育服务事项“网上办、掌上办、指尖办”,提升接诉即办和政民互动信息化支撑能力,将问题诉求关口前移,逐步实现未诉先办,增强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加强管理服务信息系统统筹设计,坚持集约建设、整合共享、安全保障等要求,建设共性通用平台,实现低成本、短周期、高质量信息化应用开发,为区域、学校提供便捷、优质、高效的服务;充分发挥市场化作用,拓展数字教育资源供给主体,为资源持续迭代与汇聚共享提供制度保障,探索将在线课程资源融入日常教学体系,支持优质数字资源开放共享。


(四)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强化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强化教育信息化发展理念,提高校长信息化的统筹规划、组织实施、绩效评价能力北京,建立校长信息化线上线下培训机制,每人每年完成不少于32学时,三年实现全覆盖。深入实施北京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将教师信息素养纳入教师培训内容,加快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的教师信息化素养发展机制,打造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推动师范生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改革,提升师范生信息素养,实现教师岗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将信息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将信息意识、计算思维、信息技能和信息道德等有机融入教育教学过程。深化网络学习空间应用,鼓励学生建设个性化网络学习空间,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能力。


(五)推进智慧校园建设,优化信息化育人环境


加快学校基础网络、数字资源、信息系统和科学性软件工具的普及应用,提高学校教育教学创新能力,加快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方式变革进程。创新智能时代学校办学条件,打造技术赋能新空间,推进物联网技术及各类智能感知设备校园应用,实现校园公共设施统一管理和智能调度,提升学校管理能力。制定北京市智慧校园建设评估标准,开展智慧校园达标评定,实现全市中小学智慧校园达标率85%,遴选100所新型智慧校园示范校。开展“互联网学校”“未来学校”等试点示范建设,开放课堂、贯通课程、突破边界,引导学校创建新技术条件下数据驱动、自适感应、泛在互联的下一代学习环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育挖掘智慧校园“标杆”“灯塔”案例,打造智慧教育创新高地。


(六)充分利用科技赋能,提升基础教育育人能力


推进信息技术在保教工作和幼儿园安全等方面的应用,保障儿童健康成长。建立突破时空边界、泛在灵活的动态学习组织方式,推广新技术支持下走班选课、校际协同、校企联动等开放的教学模式,实现差异化的“教”和个性化的“学”,有效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深入探索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智能感知等新技术应用,打造网络化、沉浸式、智能化的新型教学模式,提升教育教学效果。智能助教普遍融入教学环境,为教师提供好用爱用的新型教学工具,支持教师完成备课、课堂教学、作业批改、学习评价等任务,实现人机共教、人机共育。优化“空中课堂”,实现高质量课程资源全天候供给,推广“双师课堂”,发挥名师引领作用,实现名师资源全市共享,探索“融合课堂”,创新网络化、智能化、沉浸式教学方式,实现学生随时、随地、随需学习。加强对海量资源及应用数据的挖掘分析,构建自适应学习系统,师生精准获取优质资源,形成在教育教学中成就教师、成长学生、师生共同发展的良好生态。


(七)创新职业教育模式,提升高素质技能人才供给能力


鼓励校企联合开发虚拟仿真、技能实训等数字教学资源,打造一批符合产业发展需要和具有产教融合特色的创新性、应用性、共享性课程。推进现实与虚拟相融合的数字化实训基地建设,创新工学结合、学训一体的信息化教学方式。建设教学环境、实训场地、工作场所与虚拟场景融合的教学空间,满足新时代、新业态、新技术的数字化人才培养需要。


(八)以信息化助推高校发展,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


聚焦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将教育信息化作为高校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大力推进高校数字校园建设,完善学校治理体制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优化学科和专业布局,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能力。积极推进区块链、边缘计算、智联网等新技术创新应用,推动高校数字化转型,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鼓励高校建设优质数字课程资源,构建线上线下融合、校内校外融通、人技结合的新型教学体系,为师生提供数字化、个性化、智能化新型教育教学环境,服务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深入挖掘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等关联技术的支撑辐射作用,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研合作,推动科研资源开放共享与成果转化,服务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构建网络化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平台,通过网络课程、线上考试、学分互认等打破时空,推进跨国合作办学,创新国际人才培养模式。扩大开放性国际数字资源共建共享,传播中国优秀文化,促进多样文明互学互鉴。


(九)建立数字学习档案,提升支撑终身学习服务能力


加快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推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统筹协调与融合发展。开展学分银行建设试点,探索建立市民终身学习成果档案,以信息化支撑多种形式学习成果的认定、累积和转换,实现不同类型教育、学历与非学历教育、校内与校外教育之间的互通衔接,畅通终身学习和人才成长的渠道。建设智能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推动社会学习资源共建共享,深化城教融合,满足全民灵活多样的学习需求,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服务高水平学习型城市建设。


(十)以信息化创新评价方式,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创新评价工具,实施多维度综合性数据评价,提高政府、学校、学生、教师、用人等评价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开展无感式、伴随式数据采集,利用人工智能进行多元化、过程化大数据分析,实现各学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实现教与学评价的智能化。建立教师教学和专业发展数字档案,开展师德师风、教学活动、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基于数据的科学评价。推广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持的智能化评测、在线面试等人机协同招考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完善网络化、规模化机考,提高招生考试工作的组织管理和监控能力,确保考试公平、公正、安全。将教育数据作为督导评估重要内容,完善信息化评估监测机制,增强督导评价的专业性、独立性和客观性。


(十一)健全防护体系,提升教育系统网络安全保障能力


贯彻落实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压实网络安全主体责任,强化部门协同治理,完善网企业信息络安全长效工作机制。加快新技术应用,推进教育系统全域网络态势感知系统建设,增强感知能力、保障绿色上网、推动可信应用,构建市、区、校三级网络安全运营保障体系,提升网络安全事件监测、研判、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严格执行网络安全信息北京通报、整改制度,确保安全漏洞及时清零。健全教育数据全生命周期的保障制度,建立数据分级分类防护机制,做好个人信息、未成年人信息和敏感数据管理,降低数据安全风险。深入开展网络安全宣传教育和培训,全面提升网络安全意识,引导青少年科学用网、健康用网,营造清朗的数字化育人环境。组织常态化实战化网络安全攻防演习,打造高水平专业化的人员队伍。




四、保障措施


(一)健全组织保障


加强党对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的领导,健全网络安全组织领导机制,建立决策部署与跨部门统筹协调机制,形成主责部门统筹组织、业务部门应用推动、技术部门支撑保障、社会机构参与服务的工作体系,确保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发挥北京市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专业指导作用,加强北京市教育信息化研究基地建设,为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各市属高校、中等职业学校、直属单位、各区教委及所属各级各类学校要制定工作方案,建立工作机制,采取项目制推进各项任务落实落细,确保高质量完成各项任务。


(二)打造专业队伍


加强信息化管理队伍建设,遴选具有创新意识、责任心强、擅于管平台理的精干人员到信息化管理部门,提高统筹规划、组织实施水平。突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多层次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开展系统化培训,提升人员技术素养和能力,适应新技术发展,满足业务保障要求。不断完善考核、激励、人才引进等机制,促进信息学科教师的职业发展。发展教育信息化科研队伍,采取政企、校企联合研发等方式,培养科研与实践应用兼备的人才,壮大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队伍。


(三)保障经费投入


(四)强化监督评估


将教育信息化工作推进情况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综合评价的内容,建立教育信息化动态监测和第三方评估机制,开展常态化督查督导。运用新技术统计分析教育信息化应用规模、使用效率和用户满意度,实现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绩效评价科学化、规范化,确保《规划》的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