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商标注册 >

需进一步缓解重点群体就业压力(为响应国家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的号召)


2022届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千万,比上年大幅增加167万人,就业总量压力加大;同时受政策变化、疫情、就业观念转变等因素影响,结构性就业矛盾凸显。但就业渠道仍有可释放空间、财政扶持政策、“三新”领域就业保障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应进一步释放政策红利,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


一、进一步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021年11月16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22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会议指出,2022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增量创历史新高,就业结构性矛盾愈发突出,就业形势复杂严峻。


一是就业总量压力加大,就业结构性矛盾凸显。据教育部数据,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1076万人,高校毕业生规模首次超千万,比上年增加167万人,总量和年度增量均创历史新高。此外,2019年职业教育扩招后首届毕业生达100余万人,高校毕业生结构更加多元,整体就业形势相较上年更为严峻复杂。受疫情、产业调整等因素影响,互联网、教培、房地产等高校毕业生吸纳力较强的人力资源密集型行业,需求急剧收缩,企业稳岗压力大幅上升,劳动力市场大范围重新匹配,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矛盾有所上升;从考生就业心态看,求稳心态愈加明显,吸纳高校毕业生主体的民企新引力下降,但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国企的毕业生考录比显著上升,就业结构性矛盾凸显。


二是人社部就业经费投入结构急需优化。我国《就业促进法》规定,“(各级)就业专项资金用于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公益性岗位、职业技能鉴定、特定就业政策和社会保险等的补贴,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和微利项目的小额担保贷款贴息,以及扶持公共就业服务等”,支持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建设是就业专项资金的重要用途。近年来,中央财政每年支出财政性就业资金近千亿元,用于对个人和单位的补贴、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建设补助。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离校前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由教育部门负责。据报道,十多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每年都在77%以上。随着高校毕业生规模的逐年加大,高校毕业生占每年新增就业人口的比例越来越大,特别是2022年之后,高职扩招吸纳的100万退伍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社会青年等群体将以高校毕业生的身份进入就业市场,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各类高等院校、职业院校,承担越来越多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职能,在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及维护、就业咨询和创业孵化服务机构建设、招聘活动组织等方面支出加大,但获得就业补贴资金的额度非常小,与实际所负担的公共就业服务职能严重不匹配。


三是“三新”领域劳动者权益保障困局依旧存在。据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的研究和测算,随着技术推动产业转型的效果愈发明显,全球青年就业模式发生重大改变,只有四分之一的青年从事“全时有薪”的传统工作模式,各类灵活就业比重不断加大。特别是近年来,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以下简称“三新”)为典型代表的互联网平台经济蓬勃发展,大量非标准就业的灵活就业群体涌现,更对现行劳动与社会保障制度管理造成一定的冲击。截至2021年,我国“三新”就业人员已经达到2亿人,其中,2020年和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灵活就业率均超过16%。但相较传统用工模式,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关系确认没有明确的标准、劳动关系责任划分困难、平台用工契约不平等、平台从业者基本社保缺失、平台用工去劳动关系化、劳动者“被困在系统中”、劳动基本权益得不到保障、维权困难、话语权缺失等问题依旧存在。 2021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明确要求“解决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问题,健全灵活就业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政策”。


3.推进“三新”背景下劳动法修订和相关政策制订,加强市场监管和保障。一是加快推进“三新”背景下《劳动法》的完善与修订,明确“三新”劳动形态下的劳务关系、权利及责任,发挥法律引导和监管作用,督促企业、平台依法合规用工;二是通过减免税收、发放补贴等形式,鼓励用工企业平台主动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保障双方权益;三是加强对“三新”就业平台劳动算法设置的管控与审核,算法设置应符合法律规定,支付合理的劳动报酬、保障劳动者基本休息时间和其他基本权益;四是加强新就业形态行业工会联合会建设,发挥产业、行业工会作用,引导平台企业和劳动者在包括公平就业、最低工资、社会保险等方面进行协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