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代理记账 >

税务筹划行业全军覆没(税收筹划与税务筹划)

引言

近代以来,伴随着西方的坚船利炮,东方帝国的政治经济以及军事都经历了深刻的变化。古老的中国开始了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型,以军事方面的转型变革更为剧烈和阵痛。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逐渐认识到,面对“敌人从海上来”的现状,只有加强海防建设才能“御敌于国门之外”。自此以后,中国的海防战略开始了艰难的转折与变革,虽步履维艰,仍一直前行。


第一次海防筹议结束后,清政府确立了海塞防并举的国防战略,而在海防战略下,则采取“南北并举”、“分洋分任”的办法。但是在南北洋海军创办的过程中,海防经费不仅不能如期抵达,还经常被各省督抚截留挪用,近代海防在建立的过程中就面临着缺饷的难题。在清政府自以为海防初具规模,东南海疆无虞的美梦中,中法战争的炮声将这一美梦无情的击碎。


中法战争遗址


筹议的起因:财政窘迫,海疆告急

19世纪80年代,法国开始了对中国藩属国越南的殖民侵略,并且妄图以越南为前沿基地,侵占中国南部省份。随着法国在越南侵略程度的不断加深,中法两国在越南的矛盾和摩擦不断加剧,愈加激烈,最终兵戎相向。1884年6月,法军利用其海军优势侵扰福建沿海,中法战争形成了陆地海洋两个战场,陆地战场主要集中在越南境内和中越边境,海上战场则在中国东南沿海。


法国为了扩大侵略权益,打算直接侵占中国沿海地区,然后向清政府勒索巨额权益,即所谓的“担保政策”。法国的担保政策的中心是先占领基隆、淡水而后占领旅顺和威海卫,其主要目标还是在台湾。法国想要占领台湾,必须要解决福建水师的威胁,中法海战不可避免。1884年8月23日,法国发动攻击,福建水师在马尾海战中几乎全军覆没,船政局也遭到破坏。


马尾海战


福建水师的溃败暴露了清政府在海军建设上的一些重要问题,如南北水师分区设防,经费多方掣肘等。清政府鉴于海军发展步履蹒跚,直接影响到中法战局成败,在痛定思痛后,掀起了第二次海防筹议。1885年6月21日,中法战争结束不久,清廷发布上谕:


“自海上有事以来,法国恃其船坚炮利,横行无忌。我之筹画备御,亦尝开设船厂,创立水师,而造船不坚,制器不备,选将不精,筹费不广。上年法人寻衅,迭次开战,陆路各军屡获大胜,尚能张我军威;如果水师得力,互相援应,何至处处牵制?当此事定之时,惩前毖后,自以大治水师为主。”


但是与此同时,清政府却不具备“大治水师”的实力,鸦片战争以来,西方的殖民侵略使得清政府的财政状况江河日下,原来贸易出超的局面被打破。此外,国内的农民起义不断,战乱频仍,江南财源的丧失,清政府的财政状况进一步恶化,“入款有减无增,出款有增无减”,原来财政盈余的结构被打破。


鸦片战争


首先,战时国库收入下降。户部本是“银库为天下财赋总汇,出纳均有常经”,其收支一向都比较稳定,但到了50年代后,因银库收入下降而造成的财政亏损变得严重,在收支规模上表现出时常发生波动,极不稳定。


其次,原有的财政盈余逐渐减少。清朝前期户部银库岁计原本常有盈余,但经过长年战争,到最后也冰消瓦解。18世纪后期年库存积余在7000万两左右,到了1850年只剩800万两。太平天国起义后,逐渐出现了入不敷出的现象。


再次,地方财政也陷入困境。各省也因屡次筹拨军饷,财政日形奇绌,“不特部库时时支绌,而且外库处处拮据”。战区以内的省份,由于本省军队作战布防,所属州县募勇防堵,以及外省援军云集,需要就地供应等,军需支出异常浩繁。到70年代战争结束时,各省库贮都久形空匮,地方财政也面临瓦解。


太平天国运动


各执一词:“南北并举”与“南轻北重”

第二次海防筹议过程中,许多大臣参与其中,在海部设立、舰船制造以及人才选拔等方面,各大臣争议不大,基本达成共识,但是在海军建设上,却各执一词,各有心机。海军建设如何布局问题实际上在1874年日本侵台之后发起的第一次筹海之议中已经探讨,最终以上谕中的南、北二洋并举而告结束,但实质上它并没有很好的贯彻执行,因此它仍然成为此次海防筹议的主要论题之一。


日本侵台


各官员的海防认识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又有所不同,分歧严重。主要有四种方案:穆图善、李鸿章等主张分设四支海军;杨昌睿、秦钟简等主张分设三支舰队;彭玉麟则主张建立两支舰队;左宗棠则认为该建立十支海军,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即使主张建立四支或三支海军的意见中,在具体如何设立的问题上也是意见纷纭。1885年9月,李鸿章以总理衙门的名义将各种意见开列清单上陈,并又提出自己关于建设海军的意见:


“与其长驾远驭,难于成功,不如先练一军,以为之倡。此后分年筹款,次第兴办,自可日就扩充。”“查北洋屏蔽畿辅,地势最为扼要,现有船只亦较他处稍多。拟请先从北洋开办精炼水师一支。”


其实,先重点建设北洋海军的建议,在十多年前的筹海之议时,恭亲王奕䜣就己提出,他说“请先就北洋创设水师一军,俟力渐充,就一化三,择要分布。”。在此次讨论中,清廷也并没有更好的主张和意见,于是同意了李鸿章的主张,确定了首先建设北洋水师,再以一化三的方针。


李鸿章故居


清廷的这种决策,受当时其所具备的财力和物力限制,具有不得己的苦衷,对发展北洋海军的发展也有推动作用。优先建设北洋水师的决策,意味着晚清的国防战略再次开始了变化,即由原来的海塞防并重又转变为以海防为主的战略,而在海防中又以黄海渤海防御为优先重点。


尘埃落定:海防战略重心北移

中法战争后,在首要敌人的判断上,多数官员已经认识到日本已经成为最危险的敌人,最强大的对手,主张将日本作为假想敌,当成防范的对象。早在日本侵略台湾之时,总理衙门大臣文祥即提醒要重视对日本的防范,他说:


“目前所难缓者,惟防日本为尤亟。以时局论之,日本与闽浙一苇可航。倭人习惯食言,此番退兵,即无中变,不能不保其必无后患。


李鸿章在与日本交涉中也对日本侵略本性也有深刻认识,他说“日本与英人暗结党援,其势日张,其志不小,故敢称难东土,藐视中国,有窥犯台湾之举。”丁日昌更是预言:


“日本倾国之力购造数号铁甲船,技痒欲试,即使日本能受羁糜,而二三十年内不南犯台湾,必将北图高丽。我若亟不谋自强,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朝廷大员对海防主要敌人的认识较为一致。日本的主要侵略方向,在1874年侵略台湾后,就己经在朝鲜半岛频频染指,挑起纷争。清廷也做出了日本的侵略重心在朝鲜半岛的判断,因此将海防战略重心完全移向北方。在此背景下,海防战略中心北移,海军建设以北洋为优先方向就顺理成章了。


日本国内的“征韩论”思潮


(1)北洋海军的建设


在海防筹议中,各省督抚都希望仿照外国建立一个专门的海军事务机构,以消除海军事务分散,相互之间调度纷杂的麻烦。建设近代化的海军也要求有一个专职机构以利于海军效能的发挥,建立专门的处理海军事务的机构已成大势所趋。光绪十九年,清政府正式成立海军事务衙门,以醇亲王奕譞“总理海军事务,所有沿海水师,悉归其调遣”海军事务衙门成立后,晚清海防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北洋海军的建设开始步入快车道。


丁日昌在中国海军的近代化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北洋海军也正是以他的海防思想为依托建立起来的。首先他主张设立三洋水师,分区设防他提出了《海洋水师章程六条》,系统的提出了现代化海军的建设思路。其次他主张购买铁甲舰,他认为“外海水师,以火轮船为第一利器,其次则购买根钵轮船,以资浅水追剿之用。”在他的影响下,李鸿章主管的北洋海军舰艇大多数是从西方购置而来。


北洋舰队铁甲舰


1874年以来,清政府大规模的向外购置舰艇,随着舰艇的增多,大沽口已经不能停靠如此多的军舰,因此北洋海军开始选择海军基地进行建设。1872年,北洋海军基地旅顺开始建设,光绪十三年,李鸿章上奏朝廷建设威海卫海军基地,“旅顺口只可建船玛,而不可以泊多船,势不能遗威、大不防,使我兵船失此要害,而让敌船以屯宿之区”。1887年李鸿章派人在威海卫修建炮台,1888年北洋海军成军后,海军提督衙门建造于威海卫的刘公岛,之后威海卫海军基地初具规模。


北洋海军刘公岛遗址


至此北洋海军的海军基地己经成型,大沽、旅顺、威海三处海军基地构成了一个拱卫京畿的渤海湾三角防御体系,横扼了渤海湾的咽喉,这对于抵御外来侵略,守卫京畿均具有重要意义。


(2)海军人才的培养


北洋海军是按照近代化海军的模式来成军的,因此原有的水师训练模式势必不能符合近代海军建设的要求,近代海军需要的是知识密集型的专门人才。为了提高北洋海军的战斗力,李鸿章加紧对北洋海军人才的培养。李鸿章于光绪十七年上奏:


“水师学堂之设,实为海军切要之图,仅止天津一堂,储材无多,恐难敷用。”


李鸿章请求在威海设置学堂,在参酌天津水师学堂章程的基础上,威海水师学堂也开始了对近代海军人才的培养。在创办水师学堂以培养近代海军人才的同时,北洋海军还注重对士兵的平时专业化训练。1889年,旅顺海军枪炮学堂成立,“招考16—18岁学生,授以枪炮等各项专门技术。


威海水师学堂


此外,从1877年开始到1891年,清政府船政学堂向外界派遣留学生,共向外派出三届海军留学学生。海军留学生的归来为晚清的海军建设注入了新的血液,他们构成了晚清海军建设的中坚力量,推动了晚清海军尤其是北洋海军的向前发展。


(3)北方海防保障体系的构建


中法战争后,清政府开始执行重海的国防战略,海防的地位开始上升。但是在财政左支右绌的情况下,南北方无法同步筹划海防,因此清政府决定实行“重北轻南”的海防战略。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军,担负起保卫京畿重地的重任,而以北洋海军为中心的海防体系也开始构建。1891年,旅顺、威海卫与大沽构成一个三角形的北方防御体系,标志着近代防御体系的逐渐成型,但是作为海军基地的补充,陆地运输体系的构建仍是当务之急。


大沽口炮台遗址


为了保障军队战时的物资供应,李鸿章为首的北洋海军开始了后勤保障系统的完善。为了加强军队的调动,李鸿章于1879年修建了天津到大沽的电报线,加强了部队之间指挥沟通的效率。而为了政治和军事上的安全,清政府也下令“现在筹办防务,南北洋必须消息灵通,以期无误时机,即著妥速筹办”。在李鸿章的倡议下,从天津至上海的电报也随后建成并且与从大沽之间亦连接起来,加强了北洋地区的防务体系。


随着沿海三大海军基地的成型,淮军主力与练军在京畿附近的集中驻防,海陆之间的相互配合形成了一道防御完备的北方防御体系。而电报的搭设以及铁路的修建,更是提高了军队的指挥效率和后勤保障,为北方地区筑起了一道屏障。


淮军士兵


“南轻北重”海防战略带来的作用

“南轻北重”的海防战略,实际上是清廷在财政危机、列强侵略加深情况下的无奈之举,现实之举。鸦片战争以来,大量的战争赔款以及军队调度消耗早已经掏空了清政府,面对愈演愈烈的列强侵略狂潮,清政府只能将白银花在保护自身的安全上,即构建以京畿为中心的北方防御体系。以京畿为中心的北方防御体系虽然在甲午战争中显得不堪一击,但是却产生了一定的作用。


(1)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安全


“南轻北重”海防战略的最大成果就是北洋海军的成军。甲午一役,北洋海军虽然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是它在维护国家安全的过程中确实起到了积极影响。其一,遏制了日本的侵略野心。在日本企图强占台湾之时,北洋海军的强大军力迫使日本放弃了占领台湾的企图,维护了国家的领土完整。其二,提供了一定的战略威慑力。北洋海军成军后,曾经前往日本进行访问,强大的武力暂缓了日本的侵略野心,迫使其不断追赶北洋海军的步伐。其三,在平定朝鲜叛乱方面起到了迅速的效果。朝鲜东学党起义后,北洋海军的运兵船快速把淮军运输到朝鲜,平定叛乱,没有跟日本很大的口实。


朝鲜东学党起义


(2)对国防的近代化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在中国的近代史上,近代化永远是一个深刻的话题。在北方海防体系构建的过程中,新式学堂的设立培养了大量的海军人才,开风气之新,为国防近代化提供了一定的人才储备。此外,在海军通信体系和后勤体系的建设中,修建铁路,铺设电话线,这些新的事物的涌现都对当时的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更新着人们的观念。更为重要的是,海军基地以及驻军的集中统一,需要一定的军事工业与之相配套,海防体系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近代军事体系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结语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陆地强国,优渥的陆地环境给我们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而不需要涉足于海洋。由于长期的思想局限,在防御战略上,历代王朝都采用“重陆轻海”的方针,发展到明清时期甚至成为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在清王朝以为祖宗子孙万世基业的时候,工业化武装下的西方侵略者用坚船利炮从海上而来,我们由此开始了艰难的近代化转型之路,海防战略也开始在列强的冲击下构建。


当清政府以为东南海疆防御已经初具规模的时候,中法战争打破了一切,原来自己认为的海军在被人眼里和渔船差不多,根本不堪一击。在第二次海防筹议的推动下,清政府实行“南轻北重”的海防战略,集中力量发展北洋海军,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海军成形。可惜的是,伴随着甲午的炮声,清政府耗尽心血建设的北洋海军堙没在无垠的历史中。晚清落后的思想和制度是不能护万里海疆的,在当今的形势下,我们应该吸取清政府海防的教训,维护这眼前的碧海蓝天。


参考文献

《清史稿》


《李鸿章全集》


《海防述略》


《中国海防史》


《清末海防史料》


《晚清海防思想与制度研究》


《晚清海军兴衰史》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