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公司注册 >

云南省工商学院副院长(云南工商学院的校长是谁)



曼峦占傣家慢轮制陶合作社


傣族慢轮制陶技艺起源于中原,伴随着北越族群的南迁一路传播,留下许多遗址。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曾经流传过慢轮制陶技艺的地方,如今都已难见其踪影,而在远离中原的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如景洪市江北的曼斗、曼阁村,勐罕镇的曼峦占村,勐龙镇的曼飞龙村,勐海县的曼朗村等傣族村寨却仍然完整地保留着慢轮制陶技艺并且至今还在传承。傣族慢轮制陶产品主要有生活用具、建筑物屋脊的装饰品和佛教礼器等。


据景洪市勐罕镇曼峦占村的老人回忆,村寨传承“傣族慢轮制陶技艺”已有几百年历史。上世纪80年代,我国还未开始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及保护工作,加之西双版纳地处偏远,“傣族慢轮制陶技艺”的文化和考古价值还没有得到认识和体现。当时正值全国改革开放如火如荼,市场经济、轻工业等都在迅猛发展,西双版纳各个村寨的群众,顺应改革大潮也在积极创造经济效益,努力脱贫致富。曼峦占的傣陶产品受到涌入西双版纳的各类现代化家居用品的冲击,销路低迷。1986年,该村的制陶艺人因为傣陶经济效益不好,停止了制作。





老旧的烧窑棚

2004年8月,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过去称呼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与国际接轨,更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开始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和保护工作。2006年,“傣族慢轮制陶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入选国家级名录后,随着各家媒体对“傣族慢轮制陶技艺”的报到以及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傣陶声名渐起,古老的传统技艺开始焕发勃勃生机。



曼峦占村制陶老艺人

2013年,州文化馆作为“傣族慢轮制陶技艺”的项目责任单位,在得知景洪市勐罕镇曼峦占村制陶的悠久历史和现状后,前往曼峦占寻找咪罕、咪罕负等8位曾经的制陶艺人。在州文化馆工作人员和勐罕镇政府的动员下,8位平均年龄60岁的老艺人重操旧业,开始恢复傣陶制作。她们制作的傣陶器型工整、质量上乘,但是由于年龄偏大,缺乏创新,只能制作传统器型,再加上8位老人缺乏资金建窑,使用的是最传统的平地堆烧,造成她们的产品产量低,经济效益不佳。


社会各界的热心人士听说曼峦占8位老艺人的事后,纷纷出钱、出力,帮助解决困难。云南省工商学院副院长李翔及其夫人捐款3万元给她们建盖陶窑;在州文化馆已退休的老非遗工作者的牵线介绍下,“慢轮制陶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玉南恩根据自己制陶烧陶多年的经验,带着丈夫和曾经帮自己建窑的师父一起到曼峦占,帮助8位老艺人利用捐款建盖了烧窑棚、陶窑和晾晒陶丕的大棚;西双版纳恒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购买一台用于制陶时加工搅拌陶泥的炼泥机捐赠给几位老艺人;8位老艺人中的“傣族慢轮制陶技艺”州级代表性传承人咪罕,动员自己的儿媳妇加入制陶行列,以解决团队年龄偏大缺乏创新能力的问题。


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玉南恩帮助建窑




修建中的晾晒陶丕棚





修建中的烧窑棚及砖窑

在科技、经济高度发展的当今社会,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要在保证、保持其原生性、真实性的前提下,创新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产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的融入群众、融入现代生活,使古老的技艺真正的活在现代、活在当下。通过我州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和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帮助,相信这个拥有傣陶制作百年历史的村寨,在当今文旅融合的新机遇下一定能够走出一条存原真、促发展的新路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