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公司注册 >

报表附注,字越小越重要

三张表是企业对外发布的财务报告里的一部分。如果我们随便找一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来看,就会发现这些报告非常厚,很多都超过了100页。三张报表只占其中3页,剩下的那么多页写什么了呢?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这三张财务报表的附注。企业会解释它是按照什么规则编制的财务报表,这个规则就是会计政策。

看合同的时候,越是在犄角旮旯里的附注和小字,你就越得仔细看,因为猫腻通常都藏在那里。财务报表也是一样,企业财务的很多秘密都藏在附注里。所以,财务高手在分析财务报表之前,会先做一件事情,就是看附注,特别是关注哪些会计政策选择发生了变化。

一、变更会计政策可以增加利润

这件事为什么这么重要?

假设你在一家上市公司工作,这家公司已经连续两年亏损了,如果今年继续亏损,就可能面临退市风险。企业很快就要对外发布财务报表了,可财务人员算了半天账,发现今年的利润仍然是负数。老板特别着急,问大家有什么办法能快速扭亏为盈。

有一种神奇的方法,那就是改变会计政策。以美国第一条横跨北美大陆的铁路项目为例,

解释这种神奇的方法。

铁路公司有很多固定资产需要折旧。假设铁路公司花100万元买了一台设备,预计能用5年。根据折旧常用的年限平均法(也叫直线法),每年的折旧费用是20万元。可购买设备之后,第一年业务做得不好,实在没法向投资人交代。怎么做才能迅速增加利润呢?

有一个方法就是延长折旧年限,把设备的预计使用年限从5年延长到10年,每年的折旧费用就变成10万元,这样一来,税前利润马上就增加了10万元。这种改变会计政策的做法,让实际经营状况没有发生任何变化的企业,瞬间改变了业绩。事实上,用这种方法调节利润的企业非常多。

美国财务专家罹华德·施利特、杰里米·佩勒和尤尼,恩格尔哈特写过一本书,叫《财务诡计入心书中提到,通过改变长期资产折旧方法来增加利润,是上市公司最常用的财务操织方法之。这节开篇提到的那家快要被摘牌的上市公司,其实是有很多原型的,其中一家是鞍钢股份。鞍钢股份在2011年和2012年连续两年出现亏损,到了2013年,它的盈利压力特别大,如果再出现亏损,就可能面临退市风险。结果,2014年4月,鞍钢股份宣布公司在2013年成功扭亏为盈,安全着陆。

事实上,那几年的钢铁市场一直处于低迷的状态中,鞍钢股份之所以能扭亏为盈,不是它在业务上有大幅改变,而是因为折旧政策变更发挥了巨大作用。鞍钢股份2012年关于调整部分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的公告显示,鞍钢股份把房屋、建筑物的折旧年限从30年延长到40年,机械设备、传导设备的折旧年限从15年延长到19年。调整折旧期限后,鞍钢股份2013年的净利润比2012年增加了9亿元,达到7.7亿元。

曾经靠改变折旧年限来调节利润的,还有三钢闽光、山东钢铁、富春环保、方大特钢、河北钢铁、一汽轿车等企业。这些企业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重资产企业,也就是固定资产特别多。所以,它们通过改变资产折旧政策来调节利润的效果最明显。

二、为何允许公司变更会计政策

既然明知道企业可能会利用会计政策的变更来操纵利润,为什么会计准则还要给企业钻空子的机会呢?只允许企业使用一种会计政策不是更好吗?

这就得回到会计政策制定者的初心了。起初允许企业选择和改变会计政策的目的,不是给企业提供财务造假的机会,而是让财务报表能够抵抗企业经营过程中遭遇的外界环境变化,最大化地反映企业努力的真实结果。

会计学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例子。美国早期的会计准则只允许企业在记录存货成本时使用“后进先出法”。什么是后进先出法?假设你代销某个品牌的女装,上个月卖出了1000件衣服。为了计算利润,你需要知道这些衣服对应的成本是多少。假设上个月你进了三批货,每批货的进货时间、数量和价格如表1-10所示。这三批货的东西是完全一样的,但是上个月通货膨胀非常厉害,进货价格一个月内涨了几次。卖出去的1000件衣服的成本该怎么

计算呢?

后进先出法顾名思义,就是把最后进的货最先拿出来算成本,也就是用28日进的那批货计算成本:100件×40元/件=40000元。

你可能觉得这种算法不公平,因为通胀使上个月的原材料价格严重虚高,如果用虚高的成本来计算利润,利润就会很低。

其实,这个例子背后折射的是1974年在美国发生的真实情况。1973年,美国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加之1971年美国政府放松了工资和价格管制,导致1974年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当时美国很多大企业,比如太阳石油公司、德土古公司、柯达公司等都纷纷要求改变记录存货的会计政策,使用“先进先出法”,这样财务数据才能抵抗通货膨胀的影响。会计准则考虑到这个诉求是合理的,就做出修订,自此允许企业根据环境变化来选择存货政策。

那么,如果使用先进先出法,会对企业有什么影响呢?

先进先出,顾名思义,就像超市排队结账一样,先排队的人最先结账,先买入的货最先被拿出来算存货成本。那么,1000件衣服对应的成本就是月初进的那批货:1000件×20元/件=20000元。

原材料成本持续上涨的时候,后进先出法会比先进先出法的成本高2万元,相应地,企业的利润就要少2万元。会计政策变更带来的业绩变化对投资人的影响显然很大,投资人会站在哪一边呢?

芝加哥大学的希亚姆·桑德教授曾经研究了后进先出法和股价变动之间的关系。在题日为《存货估值的会计变化对殿价和风险的影响》的论文里,桑德教授发现,准备改用后进先

法的企业,股票的超额回报率会显著上升。这说明市场站在企业这一边,并不认为在通胀时期,企业改变存货政策是是利润操控行为,而是认为后进先出法更好绝反映了企业的经营业绩。

三、如何判定会计政策变更是否合理

由此可见,投资者和监管部门最初之所以没有特别在意企业更改会计政策,是因为其认为企业这样做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更准确地反映经营情况。但是,无论什么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都可能出现动作变形的问题。

在这个新的会计政策出台后没多久,美国的汽车巨头克莱斯勒公司就因为管理不善,出现了非常严重的财务危机。克菜斯勒公司为了避免被逼破产,就改变了会计政策,把原材料成本从后进先出法改为先进先出法。根据公司1970年年报披露的数据估算,这个会计政策的改变,使它当年少亏损了2000万美元。其他企业自此开始效仿这种做法。

为了防止企业利用会计政策变更来调整业绩,我国现行会计准则规定,一般情况下,企业采用的会计政策,在每一会计期间和前后各期应该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但是,在下述两种情形下,企业可以变更会计政策。

第一,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等要求变更。比如,财政部出台了新的会计准则,要求企业统一执行新准则。

第二,看宏观环境是否有大的变化。如前文所述,如果宏观环境变化较大一比如通胀严重一那么,变更会计政策更可能是真实反映经营情况的需要。

如果是因为会计准则或者宏观环境发生变化,那么受影响的应该是一批企业,而不是某一家企业。因此,如果某一家企业的会计政策和同行业其他企业差异非常大,或者会计政策频繁变化,就要特别警惕,并进一步了解其原因。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