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公司注册 >

劳务费个人所得税计算器反算(劳务报酬计算器反推)

在刮撕了近百竹蔑后,陈云华才成功地刮出了第一根光亮如娟的极薄蔑层。


陈云华大师在接受媒体采访 图 刘景




陈云华大师和他的竹编作品 图 刘景




一根竹子能创造出多大的财富?成就多大的事业?很多人无法想象,陈云华用一根根细如毛发的竹丝,创造了上亿财富!


从几元钱一个的生活工具,到价值不菲的艺术精品,他和他的绝世竹艺创造了竹编史上的奇迹,让这项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里的精粹,走出四川,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梅花香自苦寒来


谁也不会想到,陈云华学竹编,是因为吃不饱饭。


1947年,陈云华出生于眉山市青神县南城镇兰沟村一户贫苦农民的家庭。陈云华幼年时,家里非常贫困,茅草屋四处透风,反算一家人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五六岁的陈云华骨瘦如柴。


陈云华的爷爷是村里有名的篾匠,常常走乡串户为乡亲们编生产生活用具。为了让陈云华能吃上一口杂粮“百家饭”,爷爷外出做篾匠活时就带上他,这让幼小的陈云华对竹编耳濡目染。


1953年,年仅6岁的陈云华在爷爷的指导下,开始自己砍竹子、起蔑,而后编出了人生中的第一件“作品”—背篼。母亲看后十分惊讶,对刚巧来串门的余大娘说:“你看,编得好,编得好!将来能当个好篾匠。”


1960年,13岁的陈云华初中未毕业就辍学了。他开始靠打柴卖维持生活,贫苦岁月,陈云华常常要走上大约20里路才能打到柴,而此时的他,也不过是一个半大孩子。


值得幸庆的是,陈云华善于思考,能从生活的偶然得到启发。


有一天,陈云华的奶奶往暖水瓶里装开水时,瓶胆从生绣的瓶套中脱离,坠落地面摔坏了。他的哥哥从街上买回来一个用竹编装的暖水瓶。陈云华想:“何不编水瓶套去卖?”想做便做,他砍回竹子,开始模仿编织水瓶套。


第一次,他编了3个暖水瓶套,拿到集市上卖,很快一售即空。回家后,陈云华又用一天半的时间编了10个暖水瓶套,再次拿到街上售卖,不到2个小时,暖水瓶套全部卖完了。售卖结果出入意料,10个暖水瓶套卖了6元,而当时的大米每斤0.6元,肉每斤0.68元。陈云华第一次尝到了竹编的“甜头”,那时起,陈云华开始起早贪黑地在家里编竹编。


编暖水瓶套容易,但销量渐渐成了问题。那时能用上暖水瓶的人毕竟是少数,买暖水瓶套的人自然就很更限。那时,陈云华的家境贫寒,他的家“上无一块瓦、下无一块砖”,家里的墙壁是用柴捆堆严挡风。为了维持生计,陈云华另辟市场,编起了背篼。陈云华手巧,编得快。15岁时,别人一天只能编两三个簸箕,他能编六七个,质量也毫不逊色。


为了改善一家人的生活,陈云华还外出替农户编背篓、打晒垫、盖草房等。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1966年,那一年,陈云华19岁。


1967年,青神县外贸公司接到省公司大量的订单,需编织飞碟、圆箩、 蛋篼、套花篮、套花盆等各种物件。为了完成任务,外贸公司工作人员四处选拔竹编人才,并集中在农土公司突击培训。陈云华因突出的编织技艺被选中,培训3天后,陈云华以佼然的成绩,随农土公司董月新带队到成都的崇庆道明乡、乐山市牛华镇去考察学习。


1968年,陈云华所在的村子筹办了青神县第一个竹编作坊,陈云华和另外20多名青年参加了编织工作。3年里,编织的产品售卖后,为村里换回了3台手扶式拖拉机。


1975年,陈云华被推荐到南城乡(今眉山市南城镇)担任民办教师。1984年7月6日,陈云华接到通知,被调往南城乡成人教育中心任成校专干。此后,陈云华的具体工作是开办竹编培训班。对竹编情有独钟的陈云华,接到通知后异常高兴,但同时又有些忧虑,他心里知道,要办好培训班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学员学好编织技术容易,但学成之后能产生经济效益,才可促使更多的学员持续不断地来学习,培训班才能办下去。细细想来,陈云华愁眉不展,心里不断叹着“难啊,难啊!”


就在这时,陈云华遇到了难得的机遇。


一天,青神竹编工艺厂的厂长吴德全找到陈云华,说有要事相商。成都竹编厂要收购几万张30厘米30厘米的 竹编人字笆,用来压竹盘。对陈云华和刚刚新的办培训班而言,这可是天赐良机。编一厘米的人字笆,是初学者最容易学会的技能。而且产品数量大,已有确切的销路,很适合培训班学员实践。


陈云华把新办竹编培训班的招生简章贴在了南门口张素华先生的门口。短短几天,报名人数超过120人,培训班学员全部由陈云华一个人教授。他将选竹、刮青、分层、撕蔑到编织的全套技术教给学员。


15天后,学员将第一批人字笆交到青神县竹编工艺厂,合格率为90%,每张0.08元钱,有了经济收入做后盾,学员们的学习积极性很快提高,编织的成品由学校代收后交到厂里。但结业时,学员依然走了一大半,这让陈云华很费解。


究其原因,大概因为学员编出的产品,终究以低于市场的价格被收购,令学员们失去了对未来的期待。然而,编织技术,短期可入门,但是精进却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初学者的编织速度有限,编织品产量低,量少自然收入少。大部分学员砍光了家里的竹子也没挣到钱。编人字笆,只能练技术还不足以养家糊口。这让陈云华的培训班陷入困境。


陈云华回到产品本身,他认为必须创新产品才能给培训班找到出路。为此,他开始教学员编宫扇、熊猫扇个人所得税这些巧物,以此来提高学员们的技术。


此次编织人字笆的经历,让陈云华意识到:培训、生产、销售需要一体化,才能减少整个过程中经济价值的流失。1984年,陈云华创办了四川省青神县中岩竹编工艺厂,他担任该厂的法人代表。陈云华把品学兼优的学员集中起来,开展竹编生产。


这一年,陈云华接到了20万张竹编人字个人所得税笆的订单,订单接到了,陈云华却犯愁了,培训班里只有几十名学员,要编完20万张人字笆可谓遥遥无期。显然,仅仅靠学员编织可不行。可是,到哪里去找这么多人来编人字笆?想来想去,陈云华想到了农村里大量的劳动力。他决定把农户召集起来编人字笆。因为人字笆简单易学,掌握速度快,编织成果有保障。


陈云华还委托每个村的书记、村长担任管理员。在各方积极的传播与号召下,青神很多农户参与到编织之中。陈云华向农户承诺,每张以0.08元收购。编织速度快的人,一天可以挣20元钱。然而,光有速度是不够的,一时间,大家为了赶速度,忽视了质量。第一批产品交货时,收购方检测出2万张不合格的人字笆,拒绝收购。


2万张人字笆,价值1.6万元,对陈云华而言,简直是个天文数字。陈云华当着众人的面一把火烧掉了不合格的人字笆。陈云华冷静地说:“损失我自己承担,我喊你们编的,我就要付钱给你们,说话是要算数的。”这一烧,使得培训班的学员只剩下16人。而资金不够的陈云华通过货款,向所有参与编织的农户支付了劳务费。此事之后,负债累累的陈云华再也拿不出现金收购编织产品了。沉重的打击令他欲哭无泪,崩溃就在一念之间。好在想着肩上还有未完成的责任,陈云华收起烦思,专注于眼前的事务。


令陈云华意外的是,经历收购方拒收后农户们努力提高编织品质,依然将产品卖给他。即使陈云华不能立马支付,大家伙也愿意等陈云华将产品售出之后,再支付货款。大家看到了陈云华即使贷款也要支付劳务费的真诚,他们心中有愧,觉得若是编织的品质不达标,对不起陈云华的一片诚心。


当农户再将编织的人字笆卖给陈云华时,品质都达到了标准。渐渐地,眉山、青神两地有7000多人参与到编织生产当中。


为了拓宽产品销路,陈云华带着编织产品到了风景旅游区:乐山大佛、眉山三苏祠、成都武侯祠、峨眉山报国寺、青城山、都江堰……一个个地方跑下来,一一开设了陈云华编织产品的展销门店。产品的销路拓宽了,培训学员的收入提高了,部分离开的学员又回来了。


诚实守信是企业的生命之魂,是企业赖以生存立足的根基。陈云华的诚信,赢得了合作伙伴。


1988年,陈云华的竹编厂应绵阳市三台县科协陈祖儒的邀请,到三台县承办为期3个月的竹编艺术培训班。培训期间,三台县举办农副产品展销会。展销会上,梓州板鸭厂的厂长景慎参观了陈云华的编织产品后很感兴趣。他对陈云华说:“我们要开发竹编包装,用于放置板鸭、腊鸡、香肚、缠丝兔等腌制品。”他拿给陈云华一个纸制的包装盒,让陈云华在一周内按照相同规格制作出编织品的样品来。盒子要求美观大方,开合要自如,光洁无毛刺,不能刺破真空包装膜。而且价格还得控制在2元以内。


这是一个展示编织反算作品的好机会,回厂后陈云华把自己关在办公室,思前想后,执笔画草图。按照景慎的要求,陈云华开始试制包装盒样品,他用粗细蔑丝和染色蔑丝搭配,以达到美观大方的要求;用衬口法满足开放自如;用丝带做提把,满足装箱不占用多余空间的要求。经过3天的闭门编制,陈云华成功完成了样品。景慎看到这件新包装的样品后,连连夸赞,首次合作就与陈云华签订了5万个竹编包装盒的订购合同。


回到青神后,陈云华立即让厂里的工人赶制“腊鸡”包装盒样品,待到景慎二次确认之后,陈云华特地把包装盒的样品拿给农户照着编。他希望最大限度地控制不合格产反推品。然而,万万没想到的是,即便如此细心,农户交来的包装盒仍然有一部分不合格。


一个包装盒的收购价是1.6元,即便不合格,陈云华当着农户的面,剪掉包装盒,却分文不少地将工钱付给农户。此举令陈云华损失不小,但是陈云华希望用这样的方式鼓励农户继续努力,提高编织技能。这种“憨劲儿”令农户刮目相看又十分感动。


太平镇一位编织包装盒的大娘,年过六旬,儿子常年外出打工,家境异常困难。她在家还带着一个孙子过日子,为了能挣点钱补贴家用,她也编织包装盒。编织一天包装盒,能挣20元钱。其实,她心里一直忐忑,清楚包装盒并不达标。当陈云华将工钱递给她时,她感动得热泪盈眶,连声说道:“谢谢!谢谢!”几次欲跪在陈云华面前。


景慎厂长拿到包装盒后,满心欢喜地装上他的“腊鸡”,投放了市场。殊不知顾客普遍反应,,新版的“腊鸡”包装盒的提把不耐用,一提就脱落了。


这天,景厂长专程来到青神找陈云华。一见面,陈云华还以为景厂长来找他订货,不料是来投诉产品问题。景厂长开门见山地指出,包装盒的提把出现了质量问题,已经影响了他的生意。


陈云华连连道歉,当即对景厂长说:“提把脱落的包装盒,我们全部替换,不再收取额外的费用。”景厂长没想到陈云报酬华并不解释,而是直接解决问题,心里赞叹此人如此讲信用,想来合作会愈加顺利和愉快,遂又向陈云华预订了2万个包装盒。


鉴于此前的经验,面对新的订单,陈云华下决心要从头严加把控。在农户开始编织之前,陈云华特地把各村的编织能手集中起来,统一培训,然后让他们回到村里,手把手地教给编织农户,质量保证由这些能手负责。包装盒经过改进后,提把加固了。


正当陈云华以为这次的包装盒不会出状况时,景厂长又找上门来,他告诉陈云华,运到西安的包装盒有些被压坏了。陈云华分析包装盒可能是因为在装车过程中不小心毁坏了。来不及想谁的责任,陈云华立即通知农户加班加点赶制包装盒,再重新运输。


为了能按时送货,陈云华和团队不辞辛苦,踏上“远途”。青神到成都不过100多公里,可是在高速公路还没有建成的年代,从青神经成都到三台,至少需要8个小时。如果遇上雨天和大雾,至少得花上12个小时才能到达。


分批运输货物时,为了赶时间,即便是遇上大雾,夜晚看不清路,陈云华和团队成员也不会停下来休息,而是轮流下车在前方指引,途中还包括金堂段20多公里的崎岖山路。货物按时到达目的地,景厂长备受感动,又向陈云华预订了好几批包装盒,前后共计15.5万个。陈云华和景厂长之间的彼此信任,使得他们的合作持续了好多年。


竹编工艺以包装形式引入食品行业后,同时也给编织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商机。“借势”的老板们蜂拥而至,请青神人为他们编织包装盒。随后2年,“竹编包装厂”在青神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地发展起来,出现了10多个竹编包装厂,编织人员达1万多人。生产规模之大,遍及青神各乡镇的千家万户。


而陈云华的故事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了他的商业情操,订单不断增加。


1994年,陈云华的竹编厂与吉林省外贸企业签订了约10万个松茸包装盒的编织订单,加上各种食品包装盒的订单,全年共签了55万个食品包装盒的订单。青神竹编发展进入盛期。


在这一年的春季总结大会上,西拜村村长赵碧华在大会上动情发言:“我们在陈老师的带领下学了竹编技术,足不出户地挣了钱。我们用勤劳的双手编出了电视机,编出了摩托车,编出了楼房,编出了幸福的生活!我们感谢陈老师!”


一图换一城


只有创新,才能让企业有生命。陈云华一直走在竹编创新的路上,从技艺到产品设计,皆同市场需求接轨。


陈云华在做竹编包装的同时,也在不断升级产品的创新理念。1984年底,陈云华设计并编织了一幅书法作品《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幅书法作品的成功创作,为竹编与文化紧密结合开创了新的契机。


创新之路对陈云华来说,困难重重。


1985年,陈云华带队到成都学习编织“龚扇”竹丝的技术。龚扇,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珍品,蜀中名扇之一。殊不知,刚开始的启竹丝就成了学习的第一道难题。从磨刀到垫子的平度、光度、刮蔑时蔑层与刀口的角度,再到用力的方式……在刮撕了近百竹蔑后,陈云华才成功地刮出了第一根光亮如娟的两丝厚的极薄蔑层。


而后,如何将1厘米宽的薄蔑层均匀地分出12、14、16、22等极细的竹丝,又成了陈云华的新挑战。他四处寻找适合的绣花针,皆是未果。直到后来去苏州办事,才幸运地买到了12号绣花针。经过反反复复的实践,陈云华终于完成了1厘米内22丝竹丝的分丝排针。


每厘米内10丝以内的竹丝,可以用手挑、拣,然而12丝以上的竹丝太细,根本无法用手指拣蔑。起初,陈云华和团队成员用大针针尖挑拣编织,速度相当慢。后来改用小刀尖挑拣编织,挑起的竹丝很容易滑落。怎么办呢?陈云华冥思苦想。


有一天,陈云华看见一位老婆婆在用毛线织帽子,用的是一根20厘米长的钩针。他仔细观察了老婆婆手中的钩针后,想到精细竹编是否也可以用钩针来挑丝编织呢?他立即找来一只毛竹筒,做了一枚钩针,试用效果还不错。这个“钩针”,在精品竹编的编织中起到了“多、快、好、省”的作用。


陈云华的这次创新又带来了新的商机。


1987年1月,青神竹编工艺厂厂长吴德全与陈云华签订了3万把“熊猫竹编宫扇”的供货合同。竹编厂的未来,展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后来,两个竹编厂长期紧密合作,共同进行精编瓷胎竹编的创新,将竹编产品带上更为高品质的发展之路。


1986年,陈云华打破了竹编只有双色的传统,采用多色竹丝镶嵌编织法创新编织了《峨眉云海》,他发现过度色是最难处理的部分,试验多次都没成功。经过12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直到2008年,他最终完成了“彩色竹编”这一技艺创新。在此期间,陈云华还将传统的坐标编织法,革新为看图编织法。


从实用品到文化与艺术的结合的竹编书画艺术品,陈云华成功开发竹编产品,让他的竹编厂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1987年5月,陈云华用单色素色竹丝编出了第一幅《隐形观音》,慈祥的观音菩萨在光线的折射中时隐时现,栩栩如生。接着,竹编系列《八俊图》《百子图》《八仙图》《隐形观音》等作品相继面世。1988年,陈云华接待了第一个东南亚代表团。


让陈云华声名鹊起的是他的竹编精品《中国百帝图》。


1988年,陈云华决定编一张中国的百位帝王图—《中国百帝图》。


但这幅图到哪里去找呢?陈云华的心里真没底。


一次,去乐山开会,晚饭后散步逛街时,他在一处地摊上发现了“中国白帝图”火花图,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他立即掏钱把这幅图买了下来。


回到厂里后,陈云华开始设计图纸。在设计时才发现,因为买的白帝图是火花,尺寸小,不适合用竹编来表现。当时厂里没有复印机,不能放大或缩小,设计无从下手。陈云华用投影仪进行放大,但放大的图像模糊不清,无法完成初稿设计。


唯一的办法就是按比例画大图进行临摹。谁会呢?陈云华为此四处打听,后来听闻本地有位名叫张亚西的年轻人画人像还不错。在两人的通力合作下,张亚西完成了100个帝王的初稿设计。


开始编织时,第一个图案是炎帝,可因为图案太小,1厘米22丝的竹丝标准既无法按比例复刻图案,更不能编出人物脸部的神情,以及相搭配的文字。即便是“老师傅”陈云华亲自试编,也无法解决难题。


经过反复尝试,陈云华揣测,可能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剖蔑编织。陈云华让他的弟子先编出一个完整的图案看看效果如何。果不其然,通过剖蔑编织技艺而呈现的图案惟妙惟肖。


后来一年多的时间里,陈云华和弟子们一起潜心编织,终于完成了这幅长90厘米、宽26厘米的《中国百帝图》。作品中,每一个人物神态各异,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1990年7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波拿教授前来考察陈云华的竹编厂时,曾对此幅作品赞赏有加:“这反推是竹编史上的奇迹,是艺术中的艺术。”


1991年夏天,受计算器香港、澳门、台湾民间艺术团的邀请,四川省群众艺术馆组织四川的面塑、剪纸、糖艺和竹编艺术等民艺代表队前往交流,陈云华作为竹编艺术代表参加了本次考察之行。


此次考察中,陈云华带去的作品便是《中国百帝图》。展出期间,有位美国人每天都要痴痴地观看良久,展览最后一天的下午,这位美国人径直走到陈云华的面前,用英语问陈云华这幅《中国百帝图》卖不卖?多少钱?


那时,陈云华正在收拾展位,一时没听清对方在说什么。旁边一位负责展馆保洁的女士拉了拉陈云华,对陈云华说:“他要买你的这幅画,问你卖不卖?多少钱?”


陈云华转身看向这位美国人,接过对方递来的一个袖珍计算器,他意识到对方是想要自己出个价。陈云华在计算器上按出了一个五位数——48000。陈云华其实心里没底,一来是试探,二来是一种胆大的期待。没想到,这位美国人看到数字后,扭头便走了。陈云华心中略有失落,想着:“走了,也就算了吧。”殊不知,10分钟后,这位美国人提着一个正方形的黑色牛津布包,又回来了。他站在陈云华面前,拉开包,包内瞬间即露出几大叠美元。负责保洁的女士借身过来翻译道:“他把这报酬件竹编工艺品买下了,叫你数一数钱。”


陈云华感到很诧异,他没想到交易的面额是美元。这位美国人催促着陈云华确认钱的数目,而团队返程的车子也在等陈云华。紧促中,陈云华只来得及数了数零钱。这位美国人连同提包和钱一起给了陈云华。当陈云华把《中国百帝图》交给出去时,美国人紧紧握着陈云华的手,用生硬的中国话说:“谢谢,后会有期!”


竹编工艺让陈云华感受到了艺术创作的魅力。陈云华又开始了新的思考——何不建一座“竹编王国”呢?陈云华想要修一座竹艺城,把竹编文化与竹编培训、人文旅游结合在一起。


这个想法在当时看来,被不少人看着是 “异想天开”“不自量力”。陈云华却有着某种信念,他说:“人的一生是短暂的,总得为社会留下一点东西,才不枉此生。”


在陈云华的不懈努力和社会各方资源的共同努力下, 1993年5月29日,中国竹艺城举行了奠基仪式。陈云华将售出《中国百帝图》后所得的4.8万美元约合40余万元人民币,全部投入到竹艺城的建设之中。1994年的国庆节,占地50亩的中国竹艺城正式对外开放。


竹编何以贵黄金


《中国百帝图》让陈云华看到了竹编精品的价值,他深深地意识到,只有将文化的精粹与传统手工艺的精粹相结合,才能做出真正的精品。走上品牌之路,才能让竹编传递中国文化的深意。


1992年,陈云华决定再次编织竹编精品—《清明上河图》。他对全图进行了编织设计,计划运用编织《中国百帝图》的技术,以每厘米内48根竹丝(通常称48丝)的细度编织全图。将总长为5287厘米的《清明上河图》分为4段,由4位优秀的弟子进行编织。这幅巨作里有各色人物814个,牛、骡、驴等牲畜73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29艘。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


起初,他们用每厘米22根竹丝的方式来编,陈云华发现其中的一些人物神态不能完好地表现出来。但是,大家觉得差异微小,并不影响整体效果。直到编了2个多月后,陈云华发现从细节到整体都失调了,于是他狠下心,把所有的劳动成果弃置一旁,重新编织。


4个弟子历时一年,于1993年10月完成了第一幅《清明上河图》的编织。1994年这幅《清明上河图》以人民币12.6万成交。后来,陈云华和他的弟子又陆续创作出几幅《清明上河图》,其中的一幅2008年被中国台湾一个老板收购,单幅作品卖出了106万元人民币。


《清明上河图》把青神的竹编推向了又一个巅峰。


2000年,国际竹藤组织把“中国竹艺城”认证为国际竹藤组织竹手工艺培训基地。2002年后,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诸多竹制品被其他制品所代替,竹编产品滞销,纯手工的竹劳务编产品面临严峻的挑战,青神竹编也陷入低迷。


竹编产业要发展,必须寻找新的出路,创新工艺。从事竹编多年的陈云华开始对青神竹编改革创新。开发了许多新产品,如竹编灯罩、灯笼、竹编帽、女士坤包、时尚竹丝包,以及食品包装篮、提篮等;还有竹编小动物,如:蝴蝶、蜻蜓、蛇、马、卡通图、热带鱼、蟹、虾等。青神的竹编又迎来了新的突破。


陈云华说,他打造的这座竹编艺术城,前后已投入超过2亿多元。


陈云华带领乡亲们编织竹编,让乡亲们的经济收入成倍增加。得到了实惠的乡亲们也没有忘记他。


2004年,陈云华送货到绵阳,返回的途中因胆结石疼痛严重住进医院,立马进行了手术。术后,拿着鸡,提着鸡蛋来看陈云华的乡亲们络绎不绝。连医院里的护士都惊叹道:“这个人是谁?怎么这么多人来看他?”


陈云华发展竹编,惠及了众多乡亲。乡亲们对他感激不尽。


2009年的大年初一,南城镇70多岁的邵大娘,提了两把挂面,一瓶酒给陈云华拜年。陈云华对她说:“你的心意我领了,挂面和酒你带回家去。”见陈云华不收礼,邵大娘伤心得哭了。陈云华问其原因,邵大娘说:“你瞧不起我。”陈云华连连给邵大娘解释,邵大娘对陈云华说:“给你拜年,就是想感谢你,你给了我做人的尊严。”


邵大娘有3个儿子,每人每年给她200元钱,100斤谷子维持生活。2008年的春节前夕,邵大娘去问大儿媳要钱。大儿媳对邵大娘说,大儿子在外打工没回家,还没拿到工钱,今年实在没有钱拿给邵大娘。邵大娘又去二儿子、三儿子家,二儿媳、三儿媳的回答如出一辙。3个儿子都在同一个工地打工,都没拿到工钱。


2008年3月份,邵大娘走进了陈云华的编织培训班学技术。刚开始,即使邵大娘编出来的产品不合格,陈云华也照样支付她工钱。不断重劳务费复练习,听取意见后,邵大娘终于掌握了编织技术,一天能挣几十元钱,一个月能挣1000多元。如今,邵大娘已能自己掏钱给孙子买学习用具。逢年过节时,还去买肉买菜,请儿媳、孙子们一起吃饭,一家人其乐融融,和和美美。


陈云华在发展壮大竹编产业的同时,也没忘记回报社会。


2008年,陈云华创作的作品《中华情》,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拍卖会上,以360万元的价格成交,陈云华把拍卖所得全部捐给了灾区。


2008年,陈云华新建的中国竹编艺术博物馆落成了。如今,博物馆里陈列着的古今竹编艺术品,共分2大类,7个系列,300劳务费0多种,琳琅满目,令人惊叹。


获得成功的陈云华并没有止步不前。陈云华说,只有在不断的创新发展中,才会为竹编产业注入新鲜血夜,才会走向更大的发展空间。


从2012年起,陈云华创新了以“乡间风情”为主题的彩色竹编系列,将瓜、果、花、鸟、禽、蓄用彩色竹丝编织出20多个品种。


2劳务013年10月,中国最具特色的成都瓷胎竹编,落户青神中国竹艺城。中国竹艺城成为中国最有特色的平面竹编和瓷胎竹编的产业基地。


从“坐标法”到“草图快速编织法”,从1厘米的宽篾到细如发丝的48丝,从手摇宫扇到《清明上河图》……陈云华一直耕耘在竹编之路上。


一幅幅薄如蝉翼、柔如绢丝,色彩斑斓、栩栩如生的彩色竹编艺术品应运而生。《清明上河图》《中国百帝图》《八仙图》《鹊华秋色图》《颂伟人》等一批精品,先后荣获国内外金奖,蜚声海内外,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计算器 产品先后登上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


从1994到2017,20多年的时间里陈云华先后在国内外承办了低、中、高级培训班150多期,共培训15000多人次。其中,受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竹藤组织、国际竹藤网络中心、商务部邀请,在南美洲、非洲、亚洲和欧洲的16个国家和地区参与竹编专业技术人才和专家培训500多人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