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海外公司注册 >

葵骨税收分类编码表(葵花籽税收分类编码)

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离不开将顶层设计落到实处的基层探索和实践


厦门市癸官湖 宋为伟摄/本刊


福建是综治平安建设的“优等生”,连续13年位居全国优秀前列,群众安全感5年来一直保持在92%以上,2017年全省综治平安建设群众满意率达94.56%,创历史新高。


“上下两头”并举


福建是全国最早将综治平安建设纳入各级党政“一把手”工程的省份之一。福建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王洪祥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福建省委书记、省长分别担任省综治委主任、第一副主任,连续19年与各设区市党政主要负责人签订综治责任书,向省直部门下达综治责任状。各县区、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层层签订综治责任书,以上率下传导责任,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


一个投资260亿元的林浆纸外资项目,每年产值上百亿元,一年能给福建莆田带来25亿元税收。项目上马前,莆田的决策者经过反复评估,还是忍痛说“不”。莆田市发改委负责人说:“这个项目每天要消耗40万吨淡水,35万吨废水直接排到湄洲湾海域,给海洋生态和当地居民带来的风险隐患无法控制。”


福建多地党委政府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各地将防控风险贯穿到规划、决策、监管全领域,重大决策出台前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严防“决策一出台、问题跟着来”。


“综治平安建设要抓住‘关键少数’,把压力传导到位。”福建省委政法委副书记马必钢介绍说,福建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健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各级党委政府建立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评价机制,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纳入年度绩效考评,对群众安全感满意率低于90%的县(市、区)予以综治问责,对平安建设成效明显的予以综治奖励。目前全省“平安县(市、区)”达标率在85%以上,行业系统平安创建覆盖面达90%以上。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调查发现,抓好“党政主导”“上头”同时,福建不断夯实基层基础“下头”,完善群防群治,提升社会化水平,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一个26人的传销团伙躲在小区出租屋内培训,送餐人员发现异常并及时上报线索,相关部门迅速查处。在龙岩新罗区北门社区,160多名“草根服务队”成员如蒲公英一样散布辖区,其中包括餐馆老板、社区大妈、快递小哥等。


在福建,遍布村居、社区、工厂、医院乃至小区楼栋的平安志愿者达到187万多人。这些志愿者在派出所、基层综治中心、村居、社区工作人员调配下,充分利用网格化平台,参与综治工作,形成社会广泛参与的社会治理格局。


莆田涵江区拥有7000多家餐饮店、小超市、药店等,而区食药监部门只有执法人员26人,如何及时掌握这些店铺的动态信息,及时发现、排查风险隐患?莆田涵江区社会治理网格化中心负责人黄金富告诉记者,莆田依托区、镇、村三级网格化治理服务管理体系,把城管、国土、食药监、公安等13个部门执法事项内容全部纳入网格化管理。各执法部门的95名执法人员重新调配到全区77个大网格,与镇村干部、893名网格队员整合,形成统一执法力量,实现所有执法事项“一人采集、各方共享,录入平台,同步处置”。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调查发现,以网格为单元,以平安志愿者为依托,福建通过整合综治平安建设力量,广泛动员组织群众参与共建,及时发现各类风险隐患,形成处置合力,把矛盾纠纷发现、化解在当地,并将平安创建成效与辖区群众医疗保险、基础养老金、大病保险等优惠政策直接挂钩,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治理格局。


专业化、智能化促“先知先觉”


精确预测、精细预警、精准预防,是应对各类风险、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也是社会治理面临的突出问题。《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调查发现,以专业化、智能化为抓手,福建各地推进信息融合、各信息系统数据互通共享,提升大数据运用能力,强化防控。


情况清、底数明是有效预测、预警、预防的前提。2016年底,在开展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安保工作中,福建各地全面开展风险隐患大排查,按照“不遗一户、不漏一人”原则,逐人、逐户、逐物、逐场所等滚动排查,对排查出的风险隐患建立滚动管理、清单管理制度,责任到人,逐项清理。


“我们不仅着眼于保障会晤的‘万无一失、绝对安全’,更是通过开展安保工作摸清了基层底数,排查一大批风险隐患,并形成可持续沿用的长效机制”,福建省委政法委副书记袁超洪说。


以厦门为例,该市对全市地址门牌、实有人口、房屋、单位以及车辆、船舶、手机号码、煤气罐、烈性犬等信息全面采集,核查、登记率达到100%。


厦门滨海街道副主任杨邑新说:“通过大排查摸清了基层底数,不少数据是此前多年没有全面掌握的,例如寺庙、道观等场所的人员、物品信息,每栋房屋的电路、煤气管道是否老化,哪些窨井盖存在安全隐患,各家各户有多少管制刀具等。这些数据对于今后的社会管理仍将发挥重要作用。”


在基层信息大排查、推进视频监控互联互通基础上,福建探索信息融合、智能化运用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厦门创新建立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平台,整合72个部门和单位95类1.2T海量数据,实时对接38个专业系统,实现数据资源一体化,由管理中心进行大数据碰撞分析,及时发现隐患风险,并根据风险隐患内容,向相关部门发出指令,调度各方力量,高效协同处置,为预测预警预防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走进莆田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指挥中心,可以看到大屏幕上实时传送着城区主要街道、路口的高空探头视频,数十名视频查找手紧张有序地观察着视频中的车辆行驶状况。


莆田市综治办副主任林春新介绍说,近年来该市持续推进以视频监控为核心的“雪亮工程”建设,已安装覆盖城区、主要镇街、村庄(小区)的视频监控探头8.3万多个。公安机关将视频监控资源与数据挖掘、人像比对、车牌识别、智能预警等技术融合集成,有效提升了治安防控能力。2017年以来已利用“雪亮工程”视频监控等大数据破获刑事案件6319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136人,处置道路交通违法案件13.2万起。


此外,福建多地探索建立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综治微网格”等平台,社区网格员、志愿者将获悉的社情民意、矛盾纠纷等通过手机实时上传,后台有专人负责受理、流转、处置、回复。


以法治促长治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福建多地采访发现,福建以推动地方立法、严格执法、创新普法等形式,提升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水平。


在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安保中,福建强化法治保障,各地各有关部门在出台社会治安、公共安全、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等领域临时性行政措施前,开展立法论证和风险评估,遵循必要、适度原则。对于社会管控中的难点问题,如客运车辆实名购票、瓶装液化气销售、“无人机”管理、邮政寄递业执行“百分百通过X光机,百分百实名登记,百分百开包检验”等,以立法形式做出规定,做到了管控有据,依法办事,也确保了执法的统一性、延续性。


“处理缠访闹访是头疼的问题。”多位受访基层干部告诉本刊记者,少数上访人员利用各种重大时间节点,赴省、进京上访,特别是非正常上访,要挟地方政府,达到个人非法利益。有的明目张胆索要住宿费、餐饮费、车费、“辛苦费”,有的要求解决个人及子女就业,享受公务员医保、社保待遇等。而个别地方为了将上访人员稳控在当地,满足其提出的不符合法律和政策的诉求,更加助长了“大闹大解决”心态。


龙岩市委相关负责人说:“一方面要以对人民利益高度负责的态度,及时处理人民群众每一件合理诉求;另一方面,要旗帜鲜明地维护党纪、法律权威,对于极少数错误认为‘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以造势生事牟取个人无理诉求的行为,必须理直气壮地依法、依纪处理。”


接受本刊采访的福建多地基层干部表示,当前影响社会稳定和群众安全感的矛盾纠纷、风险隐患仍然处于高位,基层干部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工作、处理矛盾纠纷,全民守法的自觉和尊重法律、崇尚法治的社会心理还没有完全形成,社会治理法治化还存在薄弱环节。同时,少数基层干部急于推动工作,方式粗糙,缺乏法治思维,不讲究法律程序,对于群众权益保护不周,容易激化矛盾,造成维稳压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