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海外移民投资 >

江科大银行卡开户行(江苏科技大学银行卡开户地址)


原创 镇江风情的小李探花 镇江风情





前天,江苏科技大学隆重举行了“上海船校”搬迁镇江办学50周年暨庆祝长山校区全面启用文艺晚会。




50年前的1970年,上海船校搬迁到镇江办学,这是江苏科技大学发展历史进程中至关重要的创业,正是这次搬迁镇江办学,才将船魂精神传承至今,成就了今天的江苏科技大学,并奠定了迈向一流造船大学的强劲根基。




1970年3月9日,上海船舶工业学校被学校上级主管单位第六机械工业部军管会“军令”整体搬迁江苏的镇江市,办学地点在车管学校,为什么会选择镇江呢?




我们从下列几个维度讲一讲,分享这段往事:


01 当年的镇江这块地的历史


02 从“上海私立大公职业学校”到“上海船校”


03 上海船校搬迁到镇江办学


04 艰苦创业


05 光辉岁月




01




50年前,上海船校搬迁到镇江办学,来到镇江东门外车管学校这个地方,开始了建校大业。




这个地方在晚清时期,驻扎过新军的35标、36标(辛亥革命时赵伯先原是清新军34标标统),1931年前后,原36标营内还设立了当时的镇江体育馆,后因场地不足,体育馆改在博爱路(今健康路)原清军小教场旧址重建新场。




到了民国镇江省会时期,这里建了“警官学校”、“警士教练所”。(老地图来源于网友“京江潮”先生)





民国19年镇江地图:“警官学校”和“警士教练所”




抗战爆发时,日本人的飞机轰炸了警官学校的兵营。日伪时期,这地方就被做了日军马草场。





日军马草场(日伪时期)




解放前夕,这里做过民国江苏省干部训练团的所在地。解放后,这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汽车拖拉机管理学校所在地。





民国江苏省干部训练团




1970年3月9日,上海船舶工业学校迁来镇江后,改名为镇江船舶工业学校。




迁镇江后,培养了1100 多名中专毕业生。此外,还开设了各类培训班80期。先后为六机部和江苏省培训各类人员2000余名。




船校的毕业生为我国造船事业和海军建设作出很大贡献。





“后勤部252部队车管学校”校园营地,交接镇江船舶学校校区建筑物位置的范围图





我在旧书店买到的1972年镇江船校到广州教改考察时的纪念笔记本





镇江船舶工业学校 1971年





镇江船舶工业学校72级毕业生留念 1975.1





镇江船舶工业学校76级1班毕业生留念 1976.7




02




说完了镇江船校这个校址的事儿,我们来谈谈上海船舶工业学校。




这所学校,最初的名字叫做“上海私立大公职业学校”,这所学校的创建和杜月笙很有关系。




杜月笙岁纵横江湖,但却热爱公益,乐于助学,他牵头捐建了学校。但是创建的人没有时间管理,所以邀请了林美衍担任校长,宗旨是“培植中等技能促进生产教育并注重严格训练”,分机械、土木、商业及应用化学四科。




1934年春,开始新建校舍, 当年秋季开学,学生增至七百余人。办校以来,贯彻“使一般青年,退则为社会生产之份子,进则为国家建设之人才”的教育方针,因而成绩昭明,声誉非常好,深为教育当局及各界人士所嘉许。




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学校因与江南造船厂毗邻,目标显著,经常有敌机袭击。为避免被日本飞机轰炸,学校迁至法租界霞飞路1968号(今淮海中路)临时校舍上课,同时将学校图书仪器及工厂机器材料迁入租界,以保安全。




随着淞沪会战失利,形势危急起来,为了学校的安全,政府当局让学校一部分迁往四川省重庆市;一部分迁至浙江天台县溪南创设大公中学,租赁房屋专办普通科;留沪部分继续在“法租界地”霞飞路办学。




抗战胜利后,时任校长许恒呈报的“为复校事呈请准予备案”的报告获当时的上海市教育局批准,私立大公职业学校在上海复校。




由于原址校舍、器材等曾被日军侵占并辟为司令部,后又拨给了毗邻的江南造船厂,于是上海当局政府另拨了上海市虹口区峨嵋路400号四层大楼为新校址,继续办学,设机械、水产、商业三个专业科类。




新中国成立之后,上海市长陈毅深知培养中级工业技术人才的必要性,亲自签署文件,要求“接办私立大公职业学校新建技术学校”。




1952年7月3日,上海市教育局发文将上海私立大公职业学校改归公立,并更名为“上海市机电工业学校”。其校长一职由许海涛代理,调整专业设置,设机械、电机两科,增派教师,并选优秀毕业生留校充实教学力量。




为适应新中国造船事业和海军建设的需要,这一年,第一机械工业部决定在上海建立一所船舶工业技术学校。




1953 年初,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决定将上海机电工业学校机械科、上海第一机器工业学校船舶制造科、上海水产学院附设水产学校轮机科和福州工业学校机械科调整合并,成立“上海船舶工业学校”,校址在上海浦东庆宁寺。





原上海船舶工业学校,位于浦东大道沪东造船厂斜对面




8月28日,一机部批准建立“上海船校”。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9月15日学校成立开学。









03




1955年6月,“上海船校”被确定为国防工业学校,此后学校即按培养军用舰船中等技术干部的要求和条件招收新生。





上海船校期间的团委干部: 陆根法 邹忠德


李国勤 厉自根在校门口雪景留影




从1957年起,学制由3年改为4年。




学校曾于1958年11月和1960年3月两度升格为上海造船专科学校,后均因国家计划调整,仍为中专。





上海船舶工业学校教育大楼





上海船校1959年群众文艺汇演




上海船舶制造学校校门摄于1959年10月



1959 年,上海船舶工业学校被确定为国防工业重点学校。




1961 年4月上海船舶科技学院专科生200名并入,1961年11月上海工厂设计学校并入上海船校。




1963年9月改属第六机械工业部领导。




经过多年的办学,这座学校师资力量较为雄厚,设备和其他教学条件也都较好,历届毕业生在造船工业系统有着较高的质量信誉。




到了1970年,发生了一件大事。




当时我国认为:苏联已经是口头上的社会主义者,实际上的帝国主义者,即社会帝国主义,一个反对美国、苏修的历史新时期已经开始。至此,一场核战争一触即发,中国进入一级备战。




因为早期的上海船校是受苏联专家帮助建立的,1958年中苏关系开始紧张,这些专家才全部撤回。所以有关部门担心上海船校会成为苏联的攻击目标。这些忧虑当时都存在,就像当年的哈军工分散搬迁一样的道理。




当时,可能也有一些上海柴油机厂著名大武斗事件的因素,1970年3月1日,六机部军管会决定将上海船校迁至原设在镇江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汽车拖拉机管理学校校址,并更名为“镇江船舶工业学校”。




原上海船校的通信地址是“7031”。恰好,1970年3月1日,学校开大会作上海船校搬迁到镇江的动员报告。这个日子,让当时的全体师生难以忘怀!






关于上海船舶工业学校搬迁的请示报告





  上海船校几位前辈老师: 祝 山 诸国富


沈贻森 沙启善 汪友良 吕浦生 朱竹棠 邹忠德 厉自根……





原上海船舶工业学校校址(浦东大道2748号)现改为上海电器培训基地




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号召下,500多位职工,950多位家属,用几十条船分批溯江而上,披荆以往,搬迁镇江后的每一步都是艰难的挺进。




04




1971 年12月,六机部确定学校保留原有的船体制造、焊接、船舶动力装置、船舶内燃机制造,船舶电气装置、船舶无线电装置等6个专业继续为三线新厂培养人才。




1972 年恢复招生,但仅招200人,且主要只能招江苏省内的,而学校毕业生却是面向全国分配,这给毕业生分配带来了种种困难。




70年代后期,原来在这里的汽车管理学校又想再回到这里,不断要求迁回校址,矛盾重重。原来的学校老师也想迁回上海,但原上海浦东庆宁寺的老校址,已成为柴油机油泵油嘴厂。




当时学校领导也确实尽了很大努力返回上海办学,先跑上海,后又跑北京,来来回回跑了不知多少次。




但上海校址没了该怎么办?校方曾找到上海市副市长杨恺(原为上海交大党委书记),向他诉说,我们实在无路可走了,总后勤部要镇江的校址,无论如何请同意我们回上海。




杨恺无奈的说:”请看看市委办公室走廊的大字报,全是搬出的单位要求回来。可以告诉你的话就是:搬出去容易,搬回来很难!难!难!没有希望。”




后来也做过学校和上海交大合并等方案,但重回上海不再具备可能了。




既来之,则安之。




六机部考虑到镇江船校师资和干部力量较强,设备和其他条件较好,过去又曾两度升格为造船专科学校,根据船舶工业发展的需要,在江苏省和镇江(当然开心喽)的大力支持下向国务院提出了将镇江船校改建为镇江船舶学院的建议。




经教育部决定,学校于1978年暑假开始参加全国高校统一招生。并于1978年12月正式批准升格为“镇江船舶学院”。




这是这座学校办学方向的一个重要的转折。





1978年,镇江船舶学院大门,当时恭请军中著名书法家舒同同志为学院题写了校牌。





镇江船舶学院校门摄于1980年07月





05




镇江船舶学院建院初,学院共设船舶工程、 动力机械工程、自动控制与计算机和管理工程等4个系,下设7个专业即船体制造、焊接动力装置、机器制造、船舶电气装置、计算机,工业管理。




经1979、1988年的两次调整和1988年、1989年的增设专业,到1990年年,学院共设船舶工程、焊接工艺及设备、热能动力机械与装置、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工业电气自动化、计算机应用、工业管理工程和工业会计等8个本科专业与工业外贸和物资管理2个专科专业,本科学制4年,专科学制2年。




1980 年起学院开办了夜大学,先设置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工业电气自动化两个专业,以后又增设了企业管理专业。夜大学学制为4年。




1989年秋又举办了5个函授专科,即船舶工程、工业电气自动化、工业外贸、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和工业会计,其学制分别为两年半或三年。




学院重视各种短期的技术培训或干部培训工作,1979年学院即承担了六机部系统厂级干部培训,先后共办8期。




1984 年后,又举办厂长统考培训班先后培训4期,参训厂长185人,他们参加全国统考时均取得了较好成绩。




1987年后,学院还为中国船舶总公司系统开办总会计师岗位职务培训班,4期共培训总会计师70人。




与此同时,学院还先后为国务院国防工办和地方一些单位培训了一些技术人才,为总后舰艇学校培训了一些干部,并与美中教育机构合作举办了2期国际贸易培训班。




此外学院还配合舰船出口,承担了培训埃及海军维修人员的任务,前后两次共培训40人。




1988 年中国船舶总公司决定在学院建立军贸外训中心,并于1990年1月完成了培训阿尔及利亚海军维修人员任务。




学院还与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联合培养研究生。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学院规模不断扩大,初步建成能适应教学科研和实验工作需要的教师队伍。至1990年本专科毕业生累计达2830余人,夜大毕业生为791人。




建院后,科研工作从零起步。1980 年至1988年,先后承接了182 个项目,取得了70项科研成果,其中有16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学院编辑出版的《镇江船舶学院学报》向国内发行。




镇江船舶学院渐渐成为所新兴的造船工业的高等学府。




1993年6月,经国家教委批准,镇江船舶学院更名华东船舶工业学院。





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大门









江苏科技大学鸟瞰图




△东校区跑道




△玉兰池秋色



东校区图书馆前校训:笃学明德 经世致用





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南校区摄于2000年07月06日



2004年5月18日,教育部批准同意华东船舶工业学院更名为江苏科技大学。正式开启了向深蓝远航的新篇章。2012年9月,江苏省人民政府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签约共建江苏科技大学。




如今,从上海搬迁到镇江建校50年后,远航眺望者的航标灯依然明亮,江苏科技大学师生重整行装搬迁至长山校区,恒守如初的信仰,高扬船魂之帆,紧握奋斗之桨,尽显担当之为,乘风破浪再出发。







50年来,江苏科技大学始终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如今已是全国相关高校中,船舶相关类学科专业最全的高校,具备了为船舶行业提供全方位服务的能力,在业内被称为“中国造船工程师的摇篮”。




我听说过这样的一个段子:江科大船海毕业生,沪东中华造船集团员工,在公司里叫一声“江科大的出来!”,整个办公室基本就空了……











东方风来满眼春


参考资料:


江苏科技大学官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