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商标注册 >

房地产员工买房优惠政策(房地产内部员工买房可以优惠吗)


人才获取购房资格时间缩短


继南京、苏州等强二线城市放松限购、限售之后,一线城市上海近日也加入了放松调控政策的行列。


4月12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的官方订阅号“上海临港”发文宣布,临港新片区管委会组织对临港新片区人才住房政策操作口径进行了优化调整,将原《购房资格确认函》调整为《临港新片区人才住房政策认定函》,有效期由原6个月调整为12个月。


同时,根据临港新片区的产业发展导向及城市功能发展需求,经综合评定,形成了《2022年临港新片区人才住房政策重点支持单位清单》(以下简称“2022年重点支持单位清单”),2022年重点支持单位中工作的人才“须在新片区工作满一年以上”可缩短为3个月或6个月。


《2022年重点支持单位清单》显示,人才住房政策重点支持单位(适用工作满3个月)共计195家,包括埃珂森(上海)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建发物流(上海)有限公司、上海中远海运集装箱物流有限公司、上海海昌极地海洋世界有限公司、上海泥城万达广场商业管理有限公司等;适用工作满6个月的企业包括上海同盛电力有限公司、上海临港新片区航空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上海临港融资租赁有限公司等29家。


中指研究院企业事业部高级分析师束端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本次政策调整一是重点支持单位工作的人才获取购房资格时间缩短,由过去“需在新片区工作满一年以上”缩短为3-6个月;二是延长了人才认定的有效期,并简化了相关手续。


《华夏时报》记者查阅发现,2019年8月20日,临港新片区挂牌。为了打造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发展环境,临港新片区实施了一系列积极、开放的人才政策。


例如,2019年11月,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发布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支持人才发展若干措施》提出,在新片区用人单位工作的各类人才,居转户年限由7年缩短为5年(其中已在新片区工作时间不低于3年);符合新片区重点产业布局、经新片区管委会推荐的用人单位的核心人才,居转户年限由7年缩短为3年(其中已在新片区工作时间不低于2年)。


在新房市场上,新片区还实行优先选房购房制度,分为3.1人才、3.2人才及普通购房者三类购房者,认筹摇号时同样采用分批次制度,保护人才购房需求。


一季度成交量达去年9成


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分院院长张波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此次临港片区的政策调整与上海整体人才引进有关。“五大新城中的临港新城本就是重点人才引入的区域。”张波指出:“随着这些区域人才的引入,(人才)能够在此更好地就业、居住和生活,保障他们相应的居住权益,同时也符合国家满足人才合理居住需求的大方针。”


业内公认,除了提高临港本地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此次人才购房政策的优化也将为临港楼市提供更多购买力。束端指出,此举将一定程度上提升楼市信心,加速临港区域产城融合,促进临港的合理住房需求释放。


“今年3月以来上海疫情影响较大,经济受挫,也需要通过一些调整提振市场行情。”但上海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卢文曦也向《华夏时报》记者直言,临港政策放松要正确理解,不要过分放大利好:“从名单来看,只有为数不多的企业入围,能真正拿到’人才’认证的数量不会太多。”


作为五大新城之一,“临港一直凭借自己特殊的地位,特殊的政策保持较高吸引力”。卢文曦向《华夏时报》记者提供的中原地产数据显示,从最近几年的供求数据来看, 2020年临港新片区供应7.4万平方米,成交17.2万平方米;2021年供应48.8万平方米,成交41.7万平方米,2022年一季度供应42.7万平方米,成交38.8万平方米。


“成交数据快速上行,尤其是今年,一季度几乎就要赶上全年的供求量。”卢文曦强调:“眼下临港的新房库存还不到12万平,按一年的平均成交量来看,还不够卖一个季度的,市场供求矛盾突出。”


另据中国指数研究院数据,2022年1-2月,临港新片区月度新建商品住宅网签成交分别为2051套,1651套,高于历史同期水平。受疫情影响,3月份单月成交433套。


从供应端来看,2022年上海第一批新房供应,33个项目拿到预售证,其中位于临港新片区的中建·玖海云天一盘入市,拿到2张预售证,共计1032套房源。该项目已在3月开盘,目前仅剩少量房源待售。根据网上房地产信息,上海第二批次新房供应的47个项目中,龙光·天曜、大名城·映园(二期)、鹏瑞·云璟湾、中建·御湖澜庭、中建·九里书香等项目位于临港。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是针对人才的购房政策放松、旨在激活人才购房需求,但临港新片区此举也被部分业内人士认为是“热点城市的外围松绑”。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李宇嘉指出,现在热点城市的调控被要求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状态。比如,南京就选择先将外围两区(六合、溧水)的需求放开,逐步给市场加量,引导预期,再看疫情的情况、市场预期和购买力的恢复情况,再进行下一步动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