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商标注册 >

马来西亚的经济支柱是什么成语(吉隆坡经济)


2018年,“爱华文”工委会在《星洲日报》总社文化中马来西亚心举办SPM华文科应考讲座,吸引众多考生参加。前排右七为曾翎龙。受访者供图


近日,马来西亚汉文化中心及YDD基金会首次联合推动“独中及华中土著学生赴华深造计划”,200名马来学子可免费报名参加汉语水平考试(HSK)及申请赴华留学奖学金。2月22日,为丰富中马文明交流互鉴,中马国际翻译资格认证考试发布仪式正式展开,吸引了200余名专家代表、高校师生在线参加。


牵线搭桥共建繁荣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越来越多马来西亚人选择学习汉语。为推广中华文化,是什么马来西亚汉文化中心设立了助学基金,鼓励更多马来西亚巫裔学子到中国留学。


“中国的强大使中文的世界地位不断提高,掌握中文也变得更有商业价值。”马来西亚汉文化中心主席吴恒灿表示,“现在,越来越多马来人选择将孩子送到华文小学,这样的现象在30年前是不经济可想象的。马来西亚共有1301所华文小学,其中近23%的学生为非华裔群体,该数据还在逐年递增,可见马来西亚社会对华文教育的重视。”


马来西亚的巫裔族群占该国总人口69.4%,华裔人口为23吉隆坡.2%。吴恒灿表示:“马来民族是马国的主要人口,要想在马来西亚实现民族之间更全面更广泛的文化交流,就需要加强中华文化在马来西亚社会的影响。我们发现许多马来学子都接受了6年的华文基础教育,但因为没有太多的资源和途径,最终放弃赴华深造,实在非常可惜。我们希望他们能梦想成真,所以才会提供奖学金给马来学子。”


吴恒灿认为,若能让更多马来学子到中国留学,激发其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与理解,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批学子定能成为中马交流合作的宝贵资源。


2月22日,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欧阳玉靖表示:“中国和马来西亚是相互信任的好邻居,合作共赢的好伙伴。中国高度支柱重视同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在两国友好合作的背景下,中马国际翻译资格认证考试的启动恰逢其时,对推动翻译人才培养,丰富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知相通具有重要意义。”


吴恒灿在马来西亚从事翻译交流工作已经40多年,他说:“华文和马来文的翻译考试将为中马文化成语交流创造历史新篇章、的新契机。翻译并不是交流工作的终点,两国在文学、语文、翻译、出版等领域的合作,必能为‘文明对话’添柴加火,语言是国家间交流沟通的重要媒介,翻译资格考试是两国合作的重要基石。”


薪火相传责任在肩


虽然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已经遍地开花,但在传承过程中仍面临许多现实问题。例如,报考马来西亚教育文凭(SPM)华文科目的考生逐年递减,截至2020年,该文凭的报考人数降至48420人。


为了鼓励更多学子报考华文,避免考生人数继续流失,马来西亚《星洲日报》积极推动“抢救华文”“爱华文”运动,希望通过举办各种“爱华文”活动,进一步激发学子们对汉语知识和中华文化的学习热情。


“爱华文”工委会负责人曾翎龙对本报表示:“考生人数的下降与马国教育体制相关,部分学生因无法确保能考出好成绩选择放弃报考华文,我们希望能鼓励这批学子,所以举办了各种讲座、培训课程加强他们报考华文的信心。”


“在我看来,孩子们并不是不喜欢华文,而是发现要想在华文科目上考出马来西亚好成绩实在太过困难,所以才会选择放弃。”吴恒灿指出。


曾翎龙说,“爱华文”举办过许多文化活动,如文字创作比赛、书法班、口才班、诗歌朗诵营、文学教学课程等。


同时,在“爱华文”活动下,《星洲日报》推出马来西亚首个专为中学考生设立的网页,并召集多位拥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华文教师提升学子们的华文水平、考试成绩。


“孩子们都知道身为华人就应该要会中文,所以大多都认为报考华文是什么是理所当然的。”在曾翎龙看来,孩子们对“学好华文”有一定的“使命感”。


目前就读国中的15岁华裔青年李俊杰在接受采访时说:“身为华人,如果完全不会华文好像有点奇怪,因为在这里大家不是说方言就是说华文、英文、马来文,很少看到完全不会中文的华人。”


在被问及未来是否会报考华文科目,李俊杰自信地表示,“我一定会报考华文,因为这是我的母语,我相信自己会考到理想的成绩,未来也希望能到中国留学。”


交流互鉴硕果累累


在众多学习华文的马来学子中,成语来自马来西亚柔佛州的莎莎自3的岁起便开始接触华文,并在华文学校完成中小学教育。


“一开始,我爸爸为了方便和华人做生意沟通,才将我送到华校,希望我以后可以成为他的‘翻译员’。”莎莎说,“作为家里第一代学习中文的孩子,我经常会感受到马来文化吉隆坡和中华文化的冲突,但这些感受对我来说都十分可贵,因为相较于其他马来同胞,我能更了解华裔群体。正因为有了深入的了解才能融入其中,学会欣赏中华文化支柱之美。”


华文教育蓬勃发展的背后离不开华文教师的付出。然而,近年来马来西亚的华文教师稀缺,为了让更多马来同胞爱上中华文化,莎莎立志要成为一名华文教师,为此还考取了国际注册汉语教师资格证。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教育资源的不断丰富,华文教育打破了书面教学的局限,许多华文教师纷纷在网上开启线上教学,为海外学子感受中国魅力提供新路径。


“教学从线下转移到线上并不容易,虽然一开始学生们会感到很不适应,但随后都慢慢习惯了。我经常会录制各种短视频,其中包含简单的中文词汇、拼音、成语等。有意思的是,这个平台一开始主要是为了经济教华文,但有华人和我说,他们也能从中学到很多马来文。”莎莎表示。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03月18日 第06 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