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闫文港摘下铜牌。
闫文港的起步出发背后也有科技助力。
中国钢架雪车选手的头盔也有讲究。
推橇快0.1秒,成绩就提高0.3秒
为了弥补和欧洲强国的差距,除了完善的训练装备外,训练的科学性同样关键。
16到18步是钢架雪车运动员从出发到上车平均的步数,如何在这个有限的步数当中,更好地提高每一个动作的效率,中国钢架雪车出发区赛道两边,排列着八个摄像头,它们可以精准地捕捉到运动员在这十几步之间每一个动作的细节。
国家体育总局冬运中心车橇项目数字训练团队数据官冯晨瑞表示:“加速度曲线是可以体现运动员在赛道的不同阶段,他用力的大小,通过分析这个曲线,让运动员明白什么时候可以更好地用力,来制定更加科学的一个训练方案,然后提高运动员的成绩。”
这套由国家冬运中心科学训练小组,组织研发的数字化科学训练辅助平台,是国家队的训练神器。有了这些科技手段的助力,教练员和队员们对于自身的短板更加明确,日常的训练更加有针对性。
而为了提高运动员推撬技术,团队同样创设了对运动员进行技术动作分析的结构模型,再参照这个标准的结构模型去进行测试分析和训练。
上海体育学院教育训练学院院长高炳宏介绍:“其实钢架雪车的推橇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动作技术和比赛的重要一部分,因为推橇速度越快,下去之后成绩就提高,比如推橇快0.1秒,成绩就提高0.3秒。”
高炳宏和他的团队在2017年年底加入了钢架雪车国家队,建立起了一个复合型的科研医务保障团队。
在训练过程中,他们通过心率、血乳酸、肌氧饱和度等指标对运动员训练强度进行监控,并在训练结束后为运动员制定微高压氧、超低温冷疗、下肢负压、推拿按摩和营养结合的疲劳消除计划,协助重点运动员实现疲劳快速消除,为运动员体能的快速恢复提供保障,有效保障不同阶段达到高质量训练的目标。
这些从无到有的突破,以及留下的科技遗产,也许比奖牌和名次更加宝贵——对于中国钢架雪车、雪车和雪橇运动来说,北京冬奥会是一个新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