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税务筹划 >

大安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税率(所得税核定征收的政策)




从大安港逆流而上,嫩江西岸约有十几公里的江涯,到这里变成了十分平坦的缓坡地带。无论你是骑着自行车、赶着大马车、开着机动车,都可安全直达江边。


站在这里一眼望去,令你心旷神怡。身后的岸边是高高的白杨和依依的垂柳。北面约4公里处,月亮泡东山头遗址清晰入目,这里有一条国坝与遗址相连,那就是“洪河沟”大坝。江东岸属于黑龙江省肇源县新肇镇管辖。距这里约25公里处有两座高山隐约可见,那就是黑龙江省肇源县著名的“老龙口”。


这江东水西是一片开阔的嫩江湾湿地,江岔子纵横交错,像人体里的根根血管,里面流淌着嫩江的水,滋养着这片神奇的嫩江湾。岗地上生长着密不透风的小叶樟、蒿杆、三棱子及其它杂草。江岔子周边生长着高高的、开着粉红色花朵的蛤蟆腿,水面下边是密密麻麻的塔头墩子,隐藏着它那独有的原始容貌。


如果遇到嫩江涨大水的年份,这里可是雾霭云霞,一片汪洋,十分壮观。这宽阔的水面,历来都是渔家撒网捕捞的用武之处。


这里就是嫩江西岸著名的百年渡口——柴禾垛。


柴禾垛这名字何人何时而命?无从考察。据说,当年这里高高的鱼堆像柴禾垛一样。故此而得名,口口相传,一直延续到今天。


1946年以前,嫩江湾一带土匪横行,这里就是“胡子窝”。当年主要有4伙綹子(土匪)和零星的棒子手(劫道的)在嫩江湾一带活动。綹子报号是:天照应、北来顺、登山好、青山。他们夜宿网房子,白天伺机抢劫,无恶不作。方圆百里的嫩江湾是他们藏身、抢劫之地。这些土匪的抢劫手段残忍,十分猖獗。害得嫩江沿岸的老百姓不得安宁,外出时都提心吊胆,生怕碰上胡子(土匪)和棒子手。当时的官方武装力量无力讨伐。临近柴禾垛的王焕屯、潘家围子屯、徐富老围子屯、沈家窝棚屯、林宝云屯,都筑起了高高的围墙,晚上大门紧闭,四个炮台都部署着火力,(洋炮)以防土匪“砸窑子”(土匪攻打屯子抢大户)。这个阶段的土匪算是经济土匪,只是抢夺钱财。他们怕的是官府的兵,(俗语说,胡子就怕兵)不分党派。可是,后来这4伙綹子由经济土匪演变为政治土匪,甚至公开叫嚣拥护蒋介石。


1946年,大赉县的红色政权刚刚建立,匪帮们联合起来与年轻的革命政税率权作对。他们明里暗里配合地主阶级和其它反动势力,反攻倒算。大肆抓捕、残害县政府下派的土改干部及农会的积极分子。先后在沿江一带制造了“骆马事件”、“万山事件”、“静山事件”,其手段的残忍程度令人发指。骆汉书、马殿元、周怀禄、陈静山、李洪发、韩万山,这几位年轻的共产党员、革命战士及农会的积极分子都英勇、壮烈的牺牲了。英烈们为捍卫红色政权和人民的解放事业而血洒嫩江湾。


这些土匪们白天像幽灵核定一样寻找抢劫的目标,晚上就在网房子里和衣而卧,由渔民供他们鱼吃。他们居无固定,主要有沿江这四个网房子:菜园子、样子口门、柴禾垛、一撮毛。


一年之中,土匪们大部分时间都住在柴禾垛。因为无论是夏季的水路还是冬天的冰路,只有柴禾垛渡口,才是江东主要村镇(古龙、小庙子、新站)通往大赉城进行贸易、人员往来、走亲访友的必经之路。所以,土匪们在柴禾垛这一带蹲坑、设卡、抢劫,屡屡得手。害得江东水西的老百姓几乎中断来往和进城贸易,谁也不敢硬闯“胡子窝”。柴禾垛的名字从此黯淡无光,这个古老的黄金渡口渐渐地荒废了。


1946年8月,“天照应”、“登山好”、“山林”等股匪被县大队多次围剿,已成惊弓之鸟,部分匪徒流窜到柴禾垛网房子。县大队得知情报后,指战员们战斗情绪很高,人人精神抖擞,跃马扬鞭。当县大队接近敌人时,隐蔽在草丛中的匪徒开枪阻击。茫茫的水草,遮住了县大队战士们的视线。可是,他们不顾匪徒的枪弹,直扑江岸,迫使土匪只有渡江东逃的一条路。这时,县大队指战员在柴禾垛网房子发现土匪们正仓皇乘船东渡,马匹随船摆渡至江心,匪徒们处于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被动挨打的局面。县大队利用江岸围堰和网房子高地,组织火力猛烈射击。匪徒们拼命逃至江东岸,隔江由东向西射击。这时,县大队副政委任尚琮正在网房子房顶,用望远镜观察对岸敌情,准备跟踪东渡,追歼土匪,不幸被土匪枪弹击穿左胸肺部而受伤。一连连长王建国主动挑起指挥部队的担子,在他身先士卒的带动下,冒着匪徒们的枪弹,立即组织部队东渡,追击土匪。一鼓作气乘船过江,一场激烈的战斗,打得土匪伤亡惨重,所剩无几的土匪狼狈逃窜。


这就是1946年县大队在“柴禾垛”网房子追剿“天照应”、“登山好”、“山林”等匪徒一场著名的战斗。这场剿匪战斗的胜利,已被载入中共大安党史《第一卷》。


解放后,土匪们都受到了应有的惩处。其政策中罪大恶极的匪首天照应、青山,抓捕归案,处以死刑,以慰先烈。老百姓无不拍手称快。


柴禾垛重见天日,黄金渡口又恢复了昔日的繁忙。





1956年,随着农业初级社的成立,沿江的幸福大队在柴禾垛南一华里处的江边,建立了幸福大队抽水站。其主要目的是往“孙槐木”大泡子灌水(抽嫩江的水)养鱼,以及灌溉农田。同时,又成立了幸福渔业队。抽水站和渔业队合盖了十几间房,统一归幸福大队管理。一辆大马车,一条大舢板、七条木帆船。办置了挂网、旋网、顿钩、毛钩、大网、呆呵网等捕捞工具,幸福渔业队开张了。渔民们心里乐开了花。不久,又在柴禾垛附近的“倒流水”处下了一趟呆呵网。这个网窝子(位置)每天都出几千斤鱼,幸福渔业队越干越红火。


柴禾垛的鱼市热闹了,沿江一带的几十条大舢板、小帆船,每天早晨都聚到这里,卖鱼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南来的、北往的、城里的、乡下的,都能买到新鲜的活鱼,人们都高兴而来,满意而归。尤其是那些挑着担子的“卖鱼郎”,鱼筐上面盖着玉米叶子或高粱叶子,以保持鱼的新鲜。他们走村串户,送鱼上门,笑脸相送,为的是赚点微薄的利润。(那个年代,每天赚2元钱就算高收入了)回到家,老婆、孩政策子,都拍手叫好。


到了冬季,天刚放亮,幸福渔业队的的大马车就出发了。到老北江、河神口子(江东嫩江湾的大泡子)凿开冰面,下大网捕鱼。晚上回来,渔民们把大网捕捞的鱼卸到柴禾垛的冰面上炒好、冻硬、再拌上雪。第二天,冻好的嫩江鱼就被城里的汽车拉走了。


1958年,是成立人民公社的第一年,太山公社依托靠近嫩江地理位置的优势,以及嫩江渔业发展的大好前景,决定筹建公社渔场。选址就在柴禾垛渡口南约300米处的二道岗子,(现在大安灌区的位置)太山公社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花大力气投资。盖房、拴车买马、置办各种捕鱼网具、购所得税买大小船只,不断扩大家业。当时,渔场的捕鱼产量与日俱增,可以说全国闻名。鱼场捕捞的嫩江鱼通过与大安北车站、大安北机务段的贸易往来,走遍全国。渔场不但规模大、捕捞设备齐全,还开垦土地20多公顷,每年收获的玉米足够渔场全年的人吃马喂。在挨饿那几年,(1959—1961年)只有渔场的渔民才能吃上黄面玉米大饼子,而且还能吃饱,人们无不羡慕、向往渔场。20多年后,渔场也和生产队一样解散了。


随着渔场的不断发展、壮大,鱼产量不断地提升,柴大安禾垛更火了。江东水西的大、小船只几十条,每天早晨都聚到这里,渔民们不管鱼的价钱贵贱,把捕捞的优质、新鲜活鱼,卖给大安县水产公司在这里等候的轮船。由水产公司投入市场,供应大安县市民享用。其中一部分卖给吉林、黑龙江省各地的客商。


上世纪70年代初,家家户户不但缺吃少穿,就连烧柴都不够,家家的锅台都搭着风灶子(锅台的灶子用炉箅子搭的)。为了节省烧柴,一年四季做饭时,女主人都眼瞅着锅底,舍不得添柴核定。


江东嫩江湾的柴草茂密无边,有小叶樟、蒿秆、蛤蟆腿企业所得税等。可是,那是江东新肇镇所管辖的草原,有民兵税率持枪轮流看守。有一年就发生过枪战事件,没有流血,只是把大马车的轮胎打爆了(我亲身的经历)。为了生存,江西岸沿江一带的老百姓不顾生命危险,于每年的五月节前后在柴禾大安垛渡口坐船或游泳过江打柴禾。后来由于法不责众,面对势不可挡的江西岸打柴禾的老百姓,江东新肇镇政府的领导也是害怕发生流血冲突,为了缓和两岸的紧张局势,主动找征收太山公社的领导在渔场会谈,终于达成协议。江东方面表示放弃看管,握手言欢。


江东岸的嫩江湾“解放”了,江西岸的老百姓欢呼雀跃,再也不用提心吊胆、偷偷摸摸过江打柴禾了;再也不需用眼睛瞅着锅底做饭了。村民们都兴高采烈地提前准备好各种打柴禾的刀具。


于是,嫩江沿岸生产队的几十辆大车、小车,还有几百名社员、其它闲散人员,都聚集到柴禾垛的渡口,统一有秩序的乘船过江(那时,幸福渔业队和公社渔场承担着村民的渡江任务)。人们过江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江湾的岗地上搭帐篷。有集体的、有单人的、有几个人合伙的。形成一支浩浩荡荡的打柴、割柴大军。


几天后,江面上就出现大、小几十条木板船,往返东西两岸运小叶樟、蒿秆等,其场面十分壮观。木板船上垛着小山似的柴禾,由成熟的舵手掌舵、划船。不一会儿,木板船就平稳地过了大江。


柴禾垛渡口的沙滩上,一垛垛的小叶樟、蒿秆、塔头缨子拔地而起,一垛挨一垛。一人多所得税高的小叶樟谁也舍不得烧,大车小辆装满,拉走。都卖给大安县草场加工草苫子了。塔头缨子就更值钱了,(当时的价格是3分钱一斤),卖给大安县的编织社,机器编织成草袋子、草绳子,外销包装用。草袋子更是防洪大堤上抗洪抢险不可缺少的、极其重要的物资。


每年到了腊月,滴水成冰。天还没亮,正是“鬼呲牙”的时间,嘎嘎冷。就在这时,江西岸各村屯的大马车一辆接一辆,像长龙一样,拉着村民们过江东搂柴禾。


柴禾垛渡口,寒冬的凌晨还是像夏天早晨的鱼市一样热闹,集聚着嘘寒问暖的村民。


因企业所得税为所有在此路过渡口的人,都要在这里下车。笼上一大堆火,暖身子、消除困意、提精神。为了振奋精神,还有人大喊大叫。这满怀激情的声音,响彻嫩江湾(我的亲身经历)。


熊熊的火焰,照亮了柴禾垛渡口。村民们烤暖了身子,精神抖擞地穿好羊皮袄,随着大车老板子一声清脆的鞭响,翻身上车,直奔江东,开始新的一天——拉大耙搂柴禾。


进入新世纪,国家为了确保粮食安全,吉林省实施了增产百亿斤粮食的宏伟规划,省政府决定在吉林西部地区建设3项水利工程。大安市三道岗子水利工程是其中之一。为此,大安市政府决定:实施西部土地开发,治理盐碱地。


2005年,大安灌区立项。原国家政协副主席、水利部部长钱正英为组长的综合专家评估组,来大安现场评估并通过。2006年正式启动三道岗子(柴禾垛渡口南约300米处,原太山公社渔厂的位置)水利工程建设。


渠首泵站安装9台1600KW混流泵,总装机流量14400KW,设计流量每秒63立方米,年供水量达4.58亿立方米。


大安灌区管理局成立于2007年,隶属于大安市人民政府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正乡(科)级建制,核定编制11人,在编11人。


2016年大安灌区(三道岗子),通水运行。2017年4征收月27日正式通水,灌区通水面积7350公顷。其中:插秧面积7104.5公顷


大安灌区现有水田面积30.43万亩,涉及大安市8个乡镇、2个场站、49个行政村。建有灌排泵站3座,总干渠一条,分干渠4条,支渠33条,斗农渠748条,排水沟721条,渠沟总长度2000余公里。


该项目在确保大安西部盐碱地治理、水田开发、确保粮食安全、再造一个农业市、调节区域气候、防止沙漠化、旅游观光、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都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今天的嫩江水,的像一条玉带,流淌在大安灌区渠道的主干及支渠,造福于大安人民。灌溉后的基本农田及西部开发的水田,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稻浪翻滚。


百年渡口——柴禾垛,承载着亘古的岁月;饱历了人间的沧桑。使人们既有几许淡淡的神往,又有劫后余生的恐惧和莫名的不安;更有今天的明媚和明天的希望。 (王洪文/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