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税务筹划 >

重庆代办压力容器许可证(重庆压力容器操作证在哪里培训)

政策“一箩筐”却难落地,一些扶持政策“看得见却摸不着”,政府尽力帮企业却不解痛……当前,帮助民营企业解困如何出实招见实效,是基层亟待解答的一道考题。


铜梁高新区南雁集团,工人正在现代化车间作业


“不求面面俱到,在企业最痛处给在哪里药”


铜梁区97%的工业企业是民营中小企业,近两年不少企业陷入困境。铜梁区委书记唐小平表示,区里提出培训涉企政策要“从企业中来,到企业中去”,区领导带队走访民企200多家,收集300多个问题,总结出当前民企融资、降成本、引才用工、转型升级、开拓市场、发展环境、政策落实等“七难”,解困措施“宁可少一点,但要实一点”。


融资难是当前企业反映最集中培训的“燃眉之急”。“不求面面俱到,而是要在企业最代办痛处给药。”铜梁区金融办副主任刘秀丽介绍,民营企业融资难,不仅体现在贷款难上,也体现在融资渠道狭窄上,类似债权融资、股权融资等,还有很大空间可以拓展。


“哪里有短板,就在哪里补齐。今年,铜梁区研究设立36亿元股权投资和产业引导基金,就是要创新融资模式,帮助一些优质企业在‘爬坡登顶’时扶上马,送一程。”刘秀丽操作说。


有的民营企业可能连金融机构的面都见不上,有的因一笔资金缺口就可能陷入生死关口……为此,铜梁区由政府出面牵头,搭建政银操作企“铁三许可证角”,每月定期召开三方座谈会,对接融资信息,并支持银行创新助保贷、购置贷等业务。今年前三季度,铜梁区发放企业贷款98亿元,协助企业融资56亿元。


最关键是要“救急、救难”,铜梁区政府部门走访发现,有些企业因为无法筹集还款资金,面临断贷风险。铜梁区兴农担保公司副总经理徐勇说,“为解决企业这‘最关键一口气’问题,区财政每年提取收入的5%作为应急转贷资金,首期规模3亿元,可滚动解决近20亿元‘过桥资金’需求。”今年已经有10余家企业拿到近4000万元的“救命钱”。


生产经营成本高,是压在不少民企身上的一块“巨石”。铜梁区以降低物流、能源和制度性交易成本为突破口,帮助企业减轻负担;与供电企业价格谈判,今年已有116家企业用上直供电,企业每年节支近5000万元。


杜绝“事前不过问、事后一刀切”


民企良性发展,离不开良好的营商环境。尤其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在成长期,会遇到大大小小的矛盾,这就更考验政府监管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2015年,上级执法部门在检查中发现,这家企业的员工将废弃的含油棉纱手套、含油铁屑和生活垃圾混合堆放,开出罚单10万元;当年企业所有政府补贴、奖励被取消,银行贷款额度被缩减。


“执法只是手代办段,目的还是为了让企业规范运行、健康成长。政府监管不能‘事前不过问、事后重庆一刀切,一罚了之’。”铜梁区明确要求对企业既要监管为重,也要服务优先。


探索实施涉企业处罚报备制度。铜梁区规定,凡对企业拟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暂扣)许可证或执照、1万元及以上罚款等处理决定的案例,需区政府法制办对其合法性、适当性审核把关。


在制度化服务“大事”的同时,对涉企的“小事”也不含糊。福斯特饲料公司厂门较小,门前公路因铺设中间压力容器绿化带变得狭窄,导致运货卡车无法顺畅进出。企业反映情况后,区国土、规划、市政等部门很快召开现场协调会,对绿化带进行改造,解决了难事。最近半年压力容器,已有27件类似“小事”得到妥善解决。


“把民企的事当事,把企业家的话当话”,换来的是民企投资纷至沓来。今年前三季度,铜梁区新签约招商项目94个,计划总投资460多亿元,其中联合京东打造的智能制造产业基地,聚集智能制造企业13家。


整合政策助力民企许可证创新升级


在铜梁高新区,重庆环际低碳节能开发有限公司研发的一款产品,近两年来成为细分市场的“爆款在哪里”,每年为企业创造产值达到6000多万元,利税500多万元。


“在这4年多时间里,企业能够心无旁骛搞研发,坚持了下来,得益于政府高科技项目孵化政策的支持。”公司综合部部长马渝说,在此期间,从免费提供1000多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到协助企业对70多项专利申请科技补贴,再到申请高新作证技术企业资质……铜梁区财政、科技等部门提供了一条龙的高新企业孵化服务方案。


民企发展不仅要解“一时之难”,更要谋长远之策。“铜梁区内科研机构创新能力相对薄弱,如何才能帮助民企突破瓶颈、转型发展呢?一个突破口就是取长补短,善借‘外脑’,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唐小平说。


“由政府牵头搭桥,重点加强与北京科技大学、重庆大学等高校作证合作,共同建立研发平台和科技服务机构;推出高含金量的人才引进政策,给予入职补助、专利扶持、成果转化扶持等全链条服务。”铜梁区副区长张洪伟介绍。


为让人才引进、协同创新等不成为“纸面政策”“抽屉政策”,铜梁区对人才扶持政策进行梳理集纳,有用的保留,没用的删掉,统一出台“人才10条”。


随着创新扶持政策落地,不少企业正在尝到甜头。近年来,从事低温储罐、重庆石油场站设备研发生产的重庆欣雨压力容器制造有限公司,受原材料涨价、产品市场增速放缓的影响,经营压力陡增。“在传统市场饱和的同时,液化天然气装备市场却在快速兴起,我们想瞄准这一块突围。”公司质量总监彭栋才说。


液化装备制造工艺、天然气场站远程信息化控制等技术瓶颈,是摆在企业突围路上的“拦路虎”。彭栋才说,企业想要多方引进研发团队,区政府听说后提供引才补助,协助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引进专家教授10多人。


获得了“智力支撑”,相关技术难关得以突破。“预计明年4月企业将生产出第一台天然气液化装备,全年计划生产20台套,产值有望达到2.5亿元。”彭栋才介绍。


在扶持政策助推下,最近一年,铜梁高新技术企业增长了1倍多,达到78家。


大家都在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