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税务筹划 >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缺陷在于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是缴存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deposit-reserve ratio)。


2011年以来,央行以每月一次的频率,连续四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如此频繁的调升节奏历史罕见。2011年6月14日,央行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也是央行年内第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011年12月,央行三年来首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2012年2月,存款准备金率再次下调。


2018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8年10月15日起,下调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当日到期的中期借贷便利(MLF)不再续做。


2021年7月9日,据中国人民银行官网消息,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于2021年7月1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本次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为8.9%。


作用过程


存款准备金,也称为法定存款准备金或存储准备金(Deposit reserve),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RDR,即RMB Deposit-reserve Ratio,全称为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是限制金融机构信贷扩张和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的总额的比率。这一部分是一个风险准备金,是不能够用于发放贷款的。这个比例越高,执行的紧缩政策力度越大。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对商业银行的作用过程如下:


增长


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提供放款及创造信用的能力就下降。因为准备金率提高,货币乘数就变小,从而降低了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创造信用、扩大信用规模的能力,其结果是社会的银根偏紧,货币供应量减少,利息率提高,投资及社会支出都相应缩减。反之,亦然。


存款准备金率


打比方说,如果存款准备金率为7%,就意味着金融机构每吸收100万元存款,要向央行缴存7万元的存款准备金,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为93万元,倘若将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7.5%,那么金融机构的可贷资金将减少到92.5万元。


制度


在存款准备金制度下,金融机构不能将其吸收的存款全部用于发放贷款,必须保留一定的资金即存款准备金,以备客户提款的需要,因此存款准备金制度有利于保证金融机构对客户的正常支付。随着金融制度的发展,存款准备金逐步演变为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当中央银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时,金融机构可用于贷款的资金增加,社会的贷款总量和货币供应量也相应增加;反之,社会的贷款总量和货币供应量将相应减少。


发展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是指商业银行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而保留的准备金占全部活期存款的比率。从形态上看,超额准备金可以是现金,也可以是具有高流动性的金融资产,如在中央银行账户上的准备存款等。


2006年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但经济运行中的矛盾也进一步凸显,投资增长过快的势头不减。而投资增长过快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货币信贷增长过快。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可以相应地减缓货币信贷增长,保持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


考核方法


针对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存款,按旬考核其法定存款准备金;按上旬末一般存款余额来确定计提基数。


相关名词


存款准备金利率水平是指人民银行为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支付利息所执行的利率水平。2010年末人民币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为1.62%,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为0.72%。对外汇存款准备金不计付利息。


相关因素


一般地,存款准备金率上升,会使得利率被迫上升,这是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的信号。存款准备金率是针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对最终客户的影响是间接的;利率是针对最终客户的,比如你存款的利息,影响是直接的。


上调背景


原因


1、因为流动性过剩造成的通货膨胀,上调准备金率可以有效降低流动性。


2、因为美国的信贷危机,上调准备金率可以保证金融系统的支付能力,增加银行的抗风险能力,防止金融风险的产生。


变化


2007年7月19日,中国经济半年报发布。2007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率达11.5%,消费物价指数(CPI)则创下了33个月来的新高。一些银行当天即预测,紧缩政策已近在眼前。


我国货币供应量多、贷款增长快、超额存款准备金率较高、市场利率走低。这一“多”、一“快”、一“高”、一“低”,表明流动性过剩问题确实比较突出。


问题


始自2003年下半年的这一轮宏观调控,一直试图用“点刹”的办法让经济减速,而今看来,这列快车的“刹车”效率似乎有问题。11.9%的增速,偏离8%的预期目标近4个百分点。中国经济不仅没有软着陆,反而有一发难收之势。


分析统计


历次调整


次数


时间


调整前


调整后


调整幅度


调整机构与原因


1


1984年




央行按存款


种类规定法定


存款准备金率:


企业存款20%


农村存款25%


储蓄存款40%






2


1985年


企业存款20% 农村存款25%


储蓄存款40%


央行将法定


存款准备金率


统一调整为10%






3


1987年


10%


12%


2%




4


1988年9月


12%


13%


1%




5


1998年03月21日


13%


8%


-5%




6


1999年11月21日


8%


6%


-2%




7


2003年09月21日


6%


7%


1%




8


2004年04月25日


7%


7.5%


0.5%




9


2006年07月05日


7.5%


8%


0.5%




10


2006年08月15日


8%


8.5%


0.5%




11


2006年11月15日


8.5%


9%


0.5%




12


2007年01月15日


9%


9.5%


0.5%




13


2007年02月25日


9.5%


10%


0.5%




14


2007年04月16日


10%


10.5%


0.5%




15


2007年05月15日


10.5%


11%


0.5%




16


2007年06月05日


11%


11.5%


0.5%




17


2007年08月15日


11.5%


12%


0.5%




18


2007年09月25日


12%


12.5%


0.5%




19


2007年10月25日


12.5%


13%


0.5%




20


2007年11月26日


13%


13.5%


0.5%




21


2007年12月25日


13.5%


14.5%


1%




22


2008年01月25日


14.5%


15%


0.5%




23


2008年03月25日


15%


15.5%


0.5%




24


2008年04月25日


15.5%


16%


0.5%




25


2008年05月20日


16%


16.5%


0.5%




26


2008年06月15日


16.5%


17%


0.5%




27


2008年06月25日


17%


17.5%


0.5%




28


2008年09月25日


17.5%


16.5%


17.5%


16.5%


14.5%


17.5%


-1%


-2%


-


(限汶川地震


重灾区地方


法人金融机构)


(工、农、中、


建、交、邮行


暂不调整)


29


2008年10月15日


16.5%


17%


0.5%




30


2008年12月5日


17%


14%


16%


13.5%


-1%


-0.5%


(工、农、中、


建、交、邮行


等大型存款类


金融机构)


(中小型存款


类金融机构)


31


2008年12月22日


16%


14%


15.5%


13.5%


-0.5%


-0.5%


(工、农、中、 建、交、邮行


等大型存款类


金融机构)


(中小型存款


类金融机构)


32


2010年1月18日


15.5%


16%


0.5%


为增支农资金实力


支持春耕备耕,


农村信用等小型


金融机构暂不上调


33


2010年2月25日


16.00%


16.50%


0.5%


(大型金融机构、


中小金融机构


不上调)


34


2010年5月10日


16.50%


17.00%


0.5%


农村信用社、


村镇银行暂不上调


35


2010年11月16日


17.00%


17.50%


0.5%


存款类金融机构


36


2010年11月29日


17.50%


18.00%


0.5%


加强流动性


管理、适度调控


货币信贷投放


37


2010年12月20日


18.00%


18.50%


0.5%


抑制通胀


38


2011年01月20日


18.50%


19.00%


0.5%


抑制通胀


39


2011年02月24日


19.00%


19.50%


0.5%


抑制通胀


40


2011年03月25日


19.50%


20.00%


0.5%


抑制通胀


41


2011年04月21日


20.00%


20.50%


0.5%


抑制通胀


42


2011年05月18日


20.50%


21.00%


0.5%


抑制通胀


43


2011年06月14日


(大型金融机构)21.00%


21.50%


0.5%


抑制通胀


(中小金融机构)17.50%


18%


0.5%


抑制通胀


44


2011年12月5日


(大型金融机构)21.50%


(中小金融机构)18%


21.00%


17.50%


-0.5%


-0.5%


稳定经济、补充流动性


45


2012年2月24日


(大型金融机构) 21.00%


(中小金融机构 )17.50%


20.50%


17.00%


-0.5%


-0.5%


稳定经济、补充流动性


46


2012年5月18日


(大型金融机构) 20.50%


(中小金融机构 )17.00%


20.00%


16.50%


-0.5%


-0.5%


稳定经济、补充流动性


47


2015年2月5日


(大型金融机构) 20.00%


(中小金融机构 )16.50%


19.50%


16.00%


-0.5%


-0.5%


稳定经济、补充流动性


股市表现


第次


存款准备金调整消息发布时间


调整前


调整后


幅度


公布日上证指数收盘


次日上证指数开盘


次日上证指数收盘


涨跌


幅度%


1


1984年




20~40%














2


1985年




10%














3


1987年


10%


12%


2%












4


1988年9月


12%


13%


1%












5


1998年3月21日


13%


8%


-5%


1187.50


1186.56


1179.86


-7.64


-0.64


6


1999年11月21日


8%


6%


-2%


1468.47


1468.21


1464.58


-3.89


-0.26


7


2003年9月21日


6%


7%


1%


1391.37


1392.9


1381.44


-9.93


-0.71


8


2004年4月25日


7%


7.50%


0.50%


1635.50


1633.27


1635.5


0


0


9


2006年7月5日


7.50%


8%


0.50%


1718.56


1715.28


1741.47


22.91


1.33


10


2006年8月15日


8%


8.50%


0.50%


1595.66


1596.06


1616.41


20.75


1.3


11


2006年11月15日


8.50%


9%


0.50%


1922.94


1930.93


1941.55


18.61


0.97


12


2007年1月15日


9%


9.50%


0.50%


2794.70


2818.66


2821.02


26.32


0.94


13


2007年2月25日


9.50%


10%


0.50%


2998.47


2999.09


3040.6


42.13


1.41


14


2007年4月16日


10%


10.50%


0.50%


3596.44


3611.63


3611.87


15.43


0.43


15


2007年5月15日


10.50%


11%


0.50%


3899.18


3890.81


3986.04


86.86


2.23


16


2007年6月5日


11%


11.50%


0.50%


3767.10


3781.38


3776.32


9.22


0.24


17


2007年8月15日


11.50%


12%


0.50%


4869.88


4845.02


4765.45


-104.43


-2.14


18


2007年9月25日


12%


12.50%


0.50%


5425.88


5407.83


5338.52


-87.36


-1.61


19


2007年10月25日


12.50%


13%


0.50%


5843.11


5794.22


5562.39


-280.72


-4.8


20


2007年11月26日


13%


13.50%


0.50%


4958.85


4919.91


4861.11


-97.74


-1.97


21


2007年12月25日


13.50%


14.50%


1%


5201.18


5209.04


5233.35


32.17


0.62


22


2008年1月25日


14.50%


15%


0.50%


4761.69


4720.56


4419.29


-342.4


-7.19


23


2008年3月25日


15%


15.50%


0.50%


3629.62


3644.13


3606.86


-22.76


-0.63


24


2008年4月25日


15.50%


16%


0.50%


3557.75


3497.38


3474.72


-83.03


-2.33


25


2008年5月20日


16%


16.50%


0.50%


3443.16


3414.34


3544.19


101.03


2.93


26


2008年6月15日


16.50%


17%


0.50%


2868.80


2876.29


2874.1


5.3


0.18


27


2008年6月25日


17%


17.50%


0.50%


2905.01


2904.09


2901.85


-3.16


-0.11


28


2008年9月25日


17.50%


16.50%


-1%


2413.27


2408.09


2413.37


0.10


0.34


29


2008年10月15日


16.50%


17%


0.50%


1994.67


1916.13


1909.94


-84.73


-4.25


30


2008年12月5日


17%


16%


-1%


2018.66


2049.16


2090.77


72.11


3.57


31


2008年12月22日


16%


15.50%


-0.50%


1987.76


1990.05


1897.22


-90.54


-4.55


32


2010年1月18日


15.50%


16%


0.50%


3237.10


3242.22


3246.87


9.77


0.30


33


2010年2月25日


16.00%


16.50%


0.50%


3060.62


3053.50


3051.94


-8.68


-0.28


34


2010年5月10日


16.50%


17.00%


0.50%


2698.76


2745.60


2647.57


-51.19


-1.90


35


2010年11月16日


17.00%


17.50%


0.50%


2894.54


2852.48


2838.86


-55.68


-1.92


36


2010年11月29日


17.50%


18.00%


0.50%


2866.79


2863.41


2820.18


-46.61


-1.61


37


2010年12月20日


18.00%


18.50%


0.50%


2852.92


2857.59


2904.11


51.19


1.79


38


2011年1月20日


18.50%


19.00%


0.50%


2677.65


2668.68


2715.29


37.64


1.41


39


2011年2月24日


19.00%


19.50%


0.50%


2878.60


2876.78


2878.56


-0.04


0.00


40


2011年3月25日


19.50%


20.00%


0.50%


2977.81


2985.36


2984.00


6.19


0.21


41


2011年4月21日


20.00%


20.50%


0.50%


3026.67


3025.70


3010.52


-16.15


-0.53


42


2011年5月18日


20.50%


21.00%


0.50%


2872.77


2879.39


2858.57


-14.20


-0.46


43


2011年6月14日


21.00%


21.50%


0.50%


2730.04


2717.68


2705.43


-24.61


-0.90


44


2011年12月5日


21.50%


21%


-0.50%


2333.23


2326.66


2325.91


-7.32


-0.32


45


2012年2月24日


21.00%


20.50%


-0.50%


2439.63


2447.41


2444.63


7.43


0.3


46


2012年5月12日


20.50%


20.00%


-0.50%


2394.98


2408.26


2380.73


-14.25


-0.59


上调目的


旨在防止中国经济过热


“加息属于意料之中,但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两大货币工具同时使用,这在本轮调控中还是第一次。”经济学家王小广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认为,此次加息主要意图在于防止中国宏观经济从偏快走向过热。


2007年第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2007年存款准备金率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高达11.1%,呈现出多年所没有的快速增长。而一季度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了2.7%,3月涨幅达3.3%,4月上涨达3%,经济界人士普遍认为当前存在一定通胀压力。


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汤敏说,此次央行采取的这一系列措施是这几年来较大的动作,此举表明政府不愿让经济朝着过热的方向发展,而是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促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央行也表示,本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旨在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和投资合理增长,保持物价水平的基本稳定。


汤敏说,中国经济存在通货膨胀有抬头的风险。央行系列政策能做到“防患于未然”,有效防止通货膨胀,防止资本市场过热,防止过多的外汇流入,达到防止经济过热的目标。


深层次引导百姓理财行为


“由于流动性过剩等诸多矛盾的存在,中国经济中已存在资产价格增长过高,股票市场火热,物价上涨存在压力等现象,央行出台的组合政策能有效缓解这些矛盾问题,也能深层次地引导百姓理财行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赵锡军说。


中国股市已经持续一年多的上涨,上证综合指数屡次创新高,百姓买股票、基金的热情空前高涨。央行2017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数据显示,前3个月投资股票开户数新增871万户,是2006年全年新增数的1.7倍。而购买基金的投资者也导致银行排队现象进一步加剧。


不过,在股市火热的情况下,投资风险尤其值得注意。而国内股市的火热,“赚钱财富效应”也在加剧着市场的流动性。


伴随着基准利率的调整,相关房贷利率也会上调,这将适当加大购房者的压力。不过,从五年以上贷款仅上调0.09个百分点和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也上调0.09个百分点的幅度来看,购房者“负担”不会太大。而各家商业银行还会有相应优惠措施,更缓解了购房者的还款压力。


经济影响


与银行的关系


在存款准备金制度下,金融机构不能将其吸收的存款全部用于发放贷款,必须保留一定的资金即存款准备金,以备客户提款的需要,因此存款准备金制度有利于 保证金融机构对客户的正常支付。随着金融制度的发展,存款准备金逐步演变为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当中央银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时,金融机构可用于贷款的资金 增加,社会的贷款总量和货币供应量也相应增加;反之,社会的贷款总量和货币供应量将相应减少。


2007年再度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是指商业银行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而保留的准备金占全部活期存款的比率。从形态上看,超额准备金可以是现金,也可以是具有高流动性的金融资产,如在中央银行账户上的法定准备存款等。


2006年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也进一步凸显,投资增长过快的势头不减。而投资增长过快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货币信贷增长过快。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可以相应地减缓货币信贷增长,保持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


存款准备金率与利率的关系:一般地,存款准备金率上升,利率会有上升压力,这是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的信号。存款准备金率是针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对最终客户的影响是间接的;利率是针对最终客户的,比如你存款的利息,影响是直接的。


简单的说,存款准备金率对社会的贷款总量和货币供应量有影响。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相应的减少了货币供应量,利率就会有上升,这样人们的CPI指数就会下降,最终的目的就是要降低通货膨胀率。


抑制投资购房


2010年10月11日,央行已将六家大型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上调50个基点至17.5%,时间为2个月,此次是自5月份以来首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这已经是2010年第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利率。利率也从年初的15.5%提升至17%,离历史高位17.5%仅差0.5%。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是商业银行与央行之间的事情,与普通居民关系不大;但这次可能会对房地产市场产生影响。具体体现:如今房地产二次调控正在进行中,伴随着首付款政策的出台,商业银行可放贷金额的减少,也意味着银行房贷的进一步收紧。


2010年12月10日,中国央行宣布,自12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达18.5%历史高位。这是央行年内第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亦是最近30天内第3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频度密集属罕有。


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将进一步抑制投资性购房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8月CPI同比上涨3.5%,涨幅较7月份扩大了0.2%,而市预计9月份CPI还会上升,通货膨胀压力加剧,“链家地产”首席分析师张月认为,在CPI增速过快的同时,全民投资意愿将会有所加强,而此产生的投资行为也更容易作用到房产市场,存款准备金利率实施上调,对于回笼资金抑制投资性贷款从而抑制投资是一个抑制作用,在当前房产市场调控背景下,该效果也将事半功倍。


近来房地产市场火热,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间接收紧房贷


存款准备金利率的上调是间接收紧房贷。最近三个月,市场有所回暖,尤其是九月份,更是屡创新政后日成交新高。而刚刚出台不久的二次调控政策,从资金上限制购房,各地首付款比例提高到30%,二套房严格执行首付不低于50%,利率1.1倍。而此时央行决定提高存款准备金利率对于房贷市场来说,银行可放贷资金进一步的减少也意味着放贷额度降低。从而限制了开发商贷款的额度,随着市场调控的深入,市场成交渐冷,开发商资金压力或许会在几个月后显现。


再次下调


中国人民银行于2012年2月18日晚间宣布,从2月24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自2011年12月5日,央行三年来首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之后的第二次下调。调整后,我国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为20.5%,中小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为17%。


“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意在缓解银行体系流动性偏紧的局面。”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说。


央行最新统计显示,1月份人民币存款减少8000亿元,同比多减7800亿元,银行体系流动性吃紧,一些中小银行“无米下炊”,甚至面临无钱可贷的窘境。


“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能释放出4000亿元左右资金,有利于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合适的货币环境。”连平说,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存在下行压力,1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5%,环比上升0.2个百分点,为连续第二个月回升,但PMI反弹力度较弱,总体低于近年来平均水平,反映出中国经济景气度仍较低的现实。


“此次下调,正式确认存款准备金率进入了下调周期。”连平说,“我们预计今年存准率将下调2—4次。如果2月份外汇占款增长继续放缓、新增贷款难以回升,那么3月份仍可能下调存准率。”


2014年6月9日晚间,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2014年6月16日起,对符合审慎经营要求且“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不含2014年4月25日已下调过准备金率的机构)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此次定向降准覆盖了大约2/3的城商行、80%的非县域农商行和90%的非县域农合行。定向降准将促进商业银行将更多资金配置到实体经济。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5年6月28日起有针对性地对金融机构实施定向降准,以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结构调整。(1)对“三农”贷款占比达到定向降准标准的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2)对“三农”或小微企业贷款达到定向降准标准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3)降低财务公司存款准备金率3个百分点,进一步鼓励其发挥好提高企业资金运用效率的作用。


同时,自2015年6月28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以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其中,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4.85%;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其他各档次贷款及存款基准利率、个人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相应调整。


中国人民银行2016年2月29日宣布,自3月1日起,普遍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下调背景


下调举措


从2008年10月15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从2008年10月9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7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作相应调整,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也下调0.27%。这是2008年以来,央行第二次调降“双率”,上一次作出类似决定的时间是在9月15日。与9月下调“双率”的做法不同,央行此次不仅将1年期的贷款基准利率下调了0.27个百分点,还对定期存款利率作出相应调整。调整后,1年期的存款利率由之前的4.14%下调为3.87%。活期存款的利率则保持不变。1年期贷款利率由之前的7.2%下调至6.93%。此外,存款准备金率也全面下调了0.5个百分点,而不是采取之前的“仅对中小金融机构下调1个百分点”的做法。


政策转向


货币政策出现转向,对于央行的此次调整,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相关措施的出台意味着中国执行的货币政策已经开始转向。鲁政委认为利率下调速度之快超出市场想象。央行上一次下调“双率”是在2008年的9月份,距离现在也就1个月左右的时间。之前部分机构认为再度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或贷款利率的可能会在12月份左右。他认为,央行的快速反应能力体现出货币政策的前瞻性和灵活性。另有分析人士指出,央行公布的票据参考收益率就较前期出现大幅下滑,且下滑幅度为近年来罕见,这一做法本身就激发了市场的降息预期。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说,央行此次下调“双率”的做法快于市场预期。此外区别于前期以差别调整方式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做法,此次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惠及”了流动性比较大的5家大型商业银行,这说明,中期来看,中国货币政策已出现转向。鲁政委认为,央行在于此次采取“存贷款利率同步降”的做法,将在一定程度上保护银行的利差收入。此外,全面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也将增加银行的贷款投放量,将给银行创造更多的利息收入,对银行股构成利好。此外,央行此次将贷款周期在3年以上的贷款基准利率也下调了0.27%,调整幅度较上次增加,从而降低了开发商的资金使用成本和居民购房成本,地产股有望在前述预期下出现反弹。


功能作用


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真实效用体现在它对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对货币乘数的调节。由于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与中央银行投放的基础货币量存在着乘数关系,而乘数的大小则与存款准备金率成反比。因此,若中央银行采取紧缩政策,可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而存款准备金限制了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降低了货币乘数,最终起到收缩货币量和信贷量的效果,反之亦然。


调整趋势


2010年11月19日央行发布,自11月29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预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月内央行第二次上调,今朝存款预备金率已经处于历史最高位。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胡晓炼暗示,中国将继续连连系理的行动性供给和银行系统行动性,缜密亲密关注物价走势,矫捷运用传统货币政策,同时,考虑引进新的政策工具。


加息10天之后,中国人民银行2011年2月18日宣布,从2月24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自去年以来央行第8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也是年内第二次上调,这距离上次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也仅仅36天。1月底,我国人民币存款余额达71.23万亿,以此计算,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可大致锁定商业银行资金逾3500亿元。


在近日出炉的10月各项宏观经济指标中,除了超预期的CPI和PPI,M2(广义货币供给量)和新增贷款均创下新高。通胀的高企和行动性的泛滥势头配合榨取着消费者和投资者的抉择信念。


当前形势下,央行调控的标的目标会是什么?一些机构、学者和官员觉得,经由过程加息的可能性不大。“央行对加息手段的利用很是稳重,因为加息会损害实体经济,对于通胀的手段也不太适合。”北京市平谷区金融办主任刘腾说。


传统的货币政策手段仍然是央行首选,胡晓炼暗示,“上调存款预备金率是央行在治理行动性方面所采纳的法子,也剖明中国会继续连连系理的行动性供给和银行系统行动性。此后我们还将缜密亲密关注物价的走势,继续有用矫捷运用传统的货泉政策。”例如,为增强公开市场对冲力度,央行常规的公开市场独霸几回。央行10月21日上调了3月期央票利率20.22基点,1年期、3年期央票利率随后也上调20基点摆布。


此外,经济学家成思危在第六届中国证券市场年会上指出,外汇占款成为M2高企的首要推手。据悉,10月外汇贷款增添59亿美元,当月外汇存款增添33亿美元。截至10月末,外汇贷存比为184%,依旧处于高位。在外汇大量流进情况下,央行不得不回笼大量货币,经由过程对冲来节制过多的货币。


2010年


再度加息


央行决定年内第四次统一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0月份中国近三年来的首度加息,就是伴随着央行要求六大商业银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而来。另外,央行在10月9日的公开市场操作中,提高了一年期央票的收益率。基于以上种种举措,市场猜测,今日公布的CPI增幅可能超过4%,央行也将在年内再度加息。


相关漫画


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10月份CPI增幅可能向上冲破4%到4.2%,这样一来,年内再次加息的可能性就很大。”


上海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潘正彦则预测,除10月CPI持续上涨,11月、12月CPI增幅也将维持在3%以上。在他看来,央行可能在12月再次加息,而不是11月。“全年CPI破3%已无悬念,不过,决策层对于加息与否仍需进一步观察:一方面观察第四季度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程度;另一方面观察国际经济的走势。”


但渣打银行指出,未来决策当局面临的一个风险是,如果未来6个月经济迅速放缓,加息作为一种调控资产价格的政策工具可能被认为力度过大。


不过渣打银行也认同第四季度央行再次加息的说法。


“未来几个月经济可能逐步放缓,但这不足以影响到当局将抑制房产泡沫作为首要任务的方针。货币决策部门已将利率政策与房地产问题战略性地挂钩,而决策当局将会以提高利率和出台更多房地产调控措施来抑制房地产价格的涨势。”


无论是通胀的不断高涨,还是房地产调控的需要,都在预示着加息的必要,然而一旦再度加息,人民币与美元之间利差的进一步扩大将加剧已日显严峻的热钱流入态势。


“防通胀和防热钱,是中国当局面临的"两难"。一旦无法有效阻挡热钱流入,在中国大肆炒作农产品等商品,将进一步加剧国内通胀。”潘正彦指出。


不过,鲁政委认为,中美利差的扩大并非热钱流入的主因,“今年以来,中美利差一直是稳定的,但4-6月国际资本是流出的,外汇占款从此前的2000多亿元一直下降到1100亿元;而7-9月份外汇占款则逐月增加,从1700亿元迅速增加到接近3000亿元。在前后的反差之间,惟一发生变化的是6月19日人民币汇改重启。它点燃了市场的升值预期,造成国际资本流入速度加快。因此,国际热钱流入的主要动力,是升值预期而非加息。”


鲁政委认为,如果加息后,人民币升值速度有所放缓,即加息带来的升值预期弱化,反倒有助于抑制热钱的流入。渣打银行表示,在美联储推出二次量化宽松政策的形势下,且明年可能还会推出更多宽松政策的预期下,中国央行愿意加息的幅度有限。“不过,在担忧更多热钱流入前,央行还有75个基点的加息空间。”渣打进一步预测,明年上半年央行仍会有两次加息举动,分别在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第5次上调存准率


调整介绍


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靴子如期而至。央行2010年11月10日晚间宣布,自11月16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年内第4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预计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共计冻结资金超过3000亿元。


调整影响


此次调整,央行不再对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等小型金融机构实施优惠政策。调整完成后,加上今年10月份对6家银行采取的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措施,工、农、中、建四家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已高达18%,创造了新的存款准备金率历史纪录,但该比例到12月15日期满。而其他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7.5%,与历史纪录持平。中小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5.5%,个别银行达到16%。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4%。


2011年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


从2011年1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从2011年2月24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从2011年3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从2011年4月21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从2011年5月18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从2011年6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达21.5%。


从2011年12月5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达21%。


从2012年2月24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达20.5%。


央行宣布,从2012年5月18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2012年以来央行第二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距离2月24日今年第一次正式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近三个月。


6月14日下午消息,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1年6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达21.5%。申银万国首席经济学家李慧勇对新浪财经表示,存款准备金上调的空间不是很大了,预计今年下半年还会上调两到三次,可能会止于22.5%。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3%,增速比4月份回落0.1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6.9%,增速比4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财经评论员叶檀认为,这已经给决策层提供了经济滞涨的预警信号。


2011年上半年,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基本上维持着每月调整一次,每次调整0.5个百分点的频率。李慧勇认为,在经过将近一年的密集的货币政策,存款准备金的上调空间不是很大,上调频率将会有所下降。


存款准备金率5月18日起上调0.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连续第11次,也是今年(2011)年内第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1年5月18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2011年以来,央行以每月一次的频率,在过去一季度里先后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同时这也是央行自去年以来准备金率的第十一次上调。此次上调之后,大中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达21%的历史高位。据估算,此举将一次性冻结银行资金近3700亿元。


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认为,存款准备金仍有很大的上调空间。此前央行行长周小川表示,中国的存款准备金率不存在绝对上限。


专家指出,在3月份C的PI(居民消费价格)攀升至近年新高的大背景下,通过回收流动性进而调控不断走高的物价指数,也是央行继续提升存款准备金率的重要原因。统计局最新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3月份CPI同比涨幅达到5.4%,创出32个月来新高,凸显当前中国通胀压力仍在不断凝聚。


据港媒报道,央行2011年4月11日发布通知,将对中国银行(行情,资讯,评论)、工商银行(行情,资讯,评论)、建设银行(行情,资讯,评论)、农业银行(行情,资讯,评论)这4家国有商业银行和招商银行(行情,资讯,评论)、民生银行(行情,资讯,评论)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各家均上调0.5%。据初步估算,预计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或冻结资金1680亿元左右。


目前,央行已经4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再加上5月12日的调整,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已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1%。


存款准备金率变化


中国人民银行30日宣布,从2011年12月5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调整后,中国大型金融机构和中小金融机构将分别执行21.0%和17.5%的存款准备金率。


这是近3年来,中国存款准备金率首次走出“上调”区间。


中国上一次宣布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是在2008年12月25日。此后,中国货币政策在2010年由“宽松”走向“稳健”,央行在2010年和2011年连续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其中仅2011年就密集地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从2012年5月18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此次调整为2012年内第二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来自国泰君安证券公司的分析认为,此前中国已有20多家农村合作银行恢复执行正常的存款准备金率,这已释放出一定政策信号,即中国央行将采取行动,缓解当前货币市场资金偏紧的状况。


主要原因


央行此次上调部分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或许与9月新增贷款有关。消息人士称,「9月新增信贷可能在6500亿-7000亿元人民币左右,虽然月末被压下来点,但还是比央行预期的目标要高。」对于这则消息,央行未作公开表态。


但是也有分析师认为,此举是和新增外汇占款连续回升有关。


市场反应


无碍流动性


在股市上,昨日银行股全线上涨。涨幅最大的是深发展A,涨4.76%,涨幅最少的是农业银行,涨1.12%。有分析指,从短线而言,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于金融、地产的利空很大部分上将会在资源类个股维持强势的境遇下逐渐得到消化。


据业内人士测算,本次准备金率临时调整后,所冻结资金规模将在1800亿至1900亿元之间。但是,这并不会影响目前的流动性。


本周公开市场将迎来四季度最大单周到期释放资金量,解禁规模高达到2950亿元,占到本月到期量的一半以上。因此,即使央行在本周通过采取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方式冻结1900亿元流动性,本周公开市场还是「富余」出1000亿元资金。


资金情况


11日,中国货币市场指标利率———7天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较上一交易日小幅上涨6.5BP至1.955%。


上海一银行间市场交易员表示,节后资金回流银行至资金利率下跌。未来银行间市场资金面情况受信贷控制仍将处于偏宽松状态,10月银行间资金面料将宽松。


措施看法


周一两市总成交金额一举超过4300 亿元,较前一交易日成交水平相比增幅近50%,创出了今年以来成交量最高水平。周一央行上调工行、中行等6 家银行存款准备金率0.5 个百分点,意味着短线指数存在展开技术性调整行情的可能性。中金分析称,股指短线存在技术性调整的可能性,但阶段性上涨趋势不变,建议继续投资重点不受中国宏观政策面打压的周期性股票。


相关漫画


该行表示,就总体趋势而言,股指阶段性上涨格局不会改变,建议逢短线股指振荡过程中,继续增持不受宏观政策面打压的具备高贝塔特征的周期性股票,即继续看好有色金属板块、煤炭板块、保险板块、券商板块、农业板块、石油化工板块、交运服务板块、汽车板块等品种。


该行预计,即将公布的今年第三季度宏观经济数据有望再度超出市场预期,上市公司三季报信息披露工作即将于本周正式拉开序幕等因素,都将有望对当前股指上涨行情构成正面刺激作用。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员殷剑峰认为,央行不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意在逐渐消除物价上涨的货币因素。货币学派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终究是个货币现象。而在我国现阶段,物价上涨的背后确实具有比较明显的货币因素。


根据殷剑峰的观察,近年来,我国物价走势与货币供应量增减之间,存在着相当直接的关联,往往在货币供应出现快速增长后,物价走势亦会跟着抬头向上,其间二者走势的时滞大约在半年至一年间。


今年以来,央行以每月一次的频率,连续四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如此频繁的调升节奏历史罕见。


对于货币工具今后的使用情况,央行行长周小川日前在博鳌表示,消除通胀走高的货币因素是当前货币环境适当收紧的一个重要原因,尽管存款准备金率已位于历史高位,但上调没有上限要求,当前货币政策已从适度宽松转为稳健,即货币政策要适当收紧,这个趋势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短期中观面潜在催化剂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1)周一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创下汇改以来新高6.6732,这可能对民航运输板块等人民币升值受益品种短期走势形成正面刺激。


(2)11 日宝钢股份(600019)出台了11 月钢材价格政策,其中热轧、冷轧、宽厚板、电镀锌、镀铝锌等大部分钢材品种维持原价,但部分品种上涨100-200 元/吨,对钢铁板块短期走势构成潜在利好。


(3)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日前表示,进一步规范、引导借壳上市活动。要统筹协调退市机制和ST 制度改革,在产权清晰、治理规范、业务独立、诚信良好、经营稳


定和持续经营记录等方面执行IPO趋同标准,要求拟借壳资产(业务)持续两年盈利,这可能对绩差重组类公司股票走势带来压力。


(4)工信部11 日公布了《轮胎产业政策》。与此前公布的征求意见稿相比,《政策》大幅提高了轮胎产业的进入门槛,同时要求到2015 年,乘用车胎子午化率达到100%,有利行业集中度提升与产品结构调整,对轮胎板块走势有望构成正面刺激。


2012年


2012年7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2年7月6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31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相应调整。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不作调整,金融机构要继续严格执行差别化的各项住房信贷政策,继续抑制投机投资性购房。此次为央行年内第二次降息。


此前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2年2月24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为央行年内首次降息举措。


2014年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4年4月25日起下调县域农村商业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下调县域农村合作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据媒体报道,务会为贯彻落实国务院第49次常议精神,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的支持,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4年6月16日起对符合审慎经营要求且“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不含2014年4月25日已下调过准备金率的机构)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2015年


2015年2月5日起央行再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2015年4月20日,央行再次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5年9月6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以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同时,为进一步增强金融机构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的能力,额外降低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额外下调金融租赁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准备金率3个百分点,鼓励其发挥好扩大消费的作用。


表格统计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2011年5月18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今年年内第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此次上调后,我国大型金融机构和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已经分别高达21%和17.5%的历史高位。


2016年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6年3月1日起,普遍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2018年


为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增加银行体系资金的稳定性,优化流动性结构,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8年4月25日起,下调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同日,上述银行将各自按照“先借先还”的顺序,使用降准释放的资金偿还其所借央行的中期借贷便利(MLF)。


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稳定,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平稳适度增长,为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为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优化商业银行和金融市场的流动性结构,降低融资成本,引导金融机构继续加大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及创新型企业支持力度,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8年10月15日起,下调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当日到期的中期借贷便利(MLF)不再续做。


2018年4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4月25日起,下调部分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


2019年


2019年1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消息,决定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其中,2019年1月15日和1月25日分别下调0.5个百分点。同时,2019年一季度到期的中期借贷便利(MLF)不再续做。


2019年5月15日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对聚焦当地、服务县域的中小银行,实行较低的优惠存款准备金率。对仅在本县级行政区域内经营,或在其他县级行政区域设有分支机构但资产规模小于100亿元的农村商业银行,执行与农村信用社相同档次的存款准备金率,该档次目前为8%。约有1000家县域农商行可以享受该项优惠政策,释放长期资金约2800亿元,全部用于发放民营和小微企业贷款。


2019年9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于2019年9月16日全面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不含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再额外对仅在省级行政区域内经营的城市商业银行定向下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于10月15日和11月15日分两次实施到位,每次下调0.5个百分点。


2021年


2021年7月9日,据中国人民银行官网消息,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于2021年7月1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本次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为8.9%。


业界看法


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外部对中国市场和人民币升值预期生变,这些都导致流入国内的资金流向出现逆转,“热钱”流出的苗头初现。根据央行网站21日最新更新的《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10月末金融机构外汇占款总额比9月末净减少248.92亿元。这是自2008年1月以来,金融机构外汇占款首次呈现月度负增长。


外汇占款月度负增长确实罕见,此前,该现象在2007年12月份出现过,不过,业内人士猜测,那是由于当时财政部用特别国债购买外汇储备,注资信托缺陷网中投所致。不过,央行表示,10月份数据为初步数据。


值得注意的是,外汇占款的负增长,也给予了货币政策更多的操作空间。丁志杰指出,外汇占款负增长在他看来是个好事情,可以由此看出外汇储备的增长是可逆的,而这种下降对控制由此造成的国内信贷规模增长和基础货币供应扩张也是有益的。


赵庆明也说,央行外汇占款少增、不增甚至净减少,从央行货币政策操作角度看是求之不得的事。过去几年央行发行央票、不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主要是为了对冲外汇占款,保持流动性的相对稳定。如果外汇占款持续减少,央行就存在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


而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总体看,货币利得财富条件并不会因为外汇占款的减少而发生大的变化,年底前不会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年内仍是诸如略微增加信贷额度、调整动态差别准备金率参数、减少公开市场回笼量为主的“微调”。


这也印证了央行在日前发布的《2011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的表态,央行表示,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把货币信贷和流动性管理的总量调节与强化宏观审慎管理结合起来,并根据金融机构稳健经营状况和信贷政策执行情况对有关参数进行适度调整,继续实施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措施,引导并激励金融机构自我保持稳健和调整信贷投放,提升风险防范能力。


从2018年10月15日起,下调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本次降准的主要目的是优化流动性结构,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当前,随着信贷投放的增加,金融机构中长期流动性需求也在增长。此时适当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置换一部分央行借贷资金,能够进一步增加银行体系资金的稳定性,优化商业银行和金融市场的流动性结构,降低银行资金成本,进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同时,释放约7500亿元增量资金,可以增加金融机构支持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的资金来源,促进提高经济创新活力和韧性,增强内生经济增长动力,推动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政策效果


第一,可以将金融机构分散保管的准备金集中起来,防止存款人集中、大量挤提存款而导致支付能力削弱,对经济金融产生破坏性影响,保证金融机构的清偿力和金融业的稳定;


第二,用于调节和控制金融机构的信用创造能力和贷款规模,控制货币供应量;


第三,增强中央银行资金实力,使中央银行不仅有政治实力,还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后盾。


调整存准率的副作用


虽然法定准备率的调整对社会货币供应总量有较大的影响,但很多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的中央银行在实施货币政策时往往把重点放在再贴现率的调整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上。因为调整法定准备率虽然能带来在调整货币供应总量政策上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它给社会带来的副作用也是很明显的。法定准备率的微小变动也会引起社会货币供应总量的急剧变动,迫使商业银行急剧调整自己的信贷规模,从而给社会经济带来激烈的振荡。尤其是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率时,导致社会信贷规模骤减,使很多生产没有后继资金投入,无法形成生产能力而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各国中央银行在调整法定准备率时往往比较谨慎。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