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香港公司年审 >

新疆尼勒克县工商局(伊犁州工商局官网)


由自治区“访惠聚”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最后一公里》协办的以访惠聚之星、第一书记风采、草根宣讲达人、精准扶贫案例、美丽乡村故事等为主要内容的“五个100”新作为展示活动启动已经推出。


今天推出新一期“美丽乡村”~


帕松村:穷山村变身“桃花源”


帕松村位于阿克苏地区柯坪县盖孜力克镇,是天山支脉阿尔塔格山南麓一个偏远闭塞的山村。这里自然环境恶劣,人多地少,是有名的穷山村。仅仅两年半时间,帕松村就发生了惊人变化。这源于自治区民政厅三批“访惠聚”工作组累计投入1255万元资金,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实干、苦干加巧干,使曾经贫穷闭塞的帕松村变为村容村貌整洁、文化活动丰富、群众安居乐业的“桃花源”。


强基固本摘“帽子”



工作组与村“两委”召开联席会议


新农村建设好坏,关键看村“两委”班子。帕松村在“访惠聚”活动开始前,人均纯收入不到六千元,贫困户占全村人口四分之一,一直戴着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的“帽子”。“访惠聚”工作开展后,工作组着力整顿村“两委”班子,不仅协助县、镇党委选派优秀乡镇公务员担任村党支部书记,还对年龄老化、作用发挥不好的村“两委”班子“换血”改造,7名文化程度较高的中青年进入村“两委”班子,9名综合素质较好的年轻人成为村级后备干部,使村级组织重新焕发了活力,“好班子”初具雏形。今年7月,帕松村以96%的群众满意率,顺利通过了县、镇两级“摘帽”验收。


代理村长艾买提说起工作组就竖大拇指:“工作组把帕松村当自己的家,不但帮我们建了新班子,还制定了发展规划,盖起了集托儿、医疗、餐饮、文体为一体的村民文化服务活动中心,将‘小’阵地打造成了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大’引擎。”


促进增收三步走



村里的花朵


作为国贫县的一个贫困乡村,帕松村最艰巨的任务就是实现脱贫。工作组住村以来,聚焦精准扶贫这个重点,立足实际,整合资源,统筹兼顾,以点带面,采取“三步走”的方式推动帕松村脱贫攻坚步伐。


走进村民卡热白哈提家中,映入眼帘的是整洁的庭院和错落有致的鸡舍、鸽笼、羊圈及葡萄架。仅养鸡一项,短短两个月就给他家带来了2000元的收入,一家人笑得合不拢嘴,一个劲感恩党的好政策。原来,工作组住村后第一步扶贫策略就是推动“六个一片”庭院经济最大化覆盖。工作组采取示范引路的方法,选取了20户示范户,科学规划庭院内功能区域,发放小拱棚、种鸽、鸡苗、种羊、鸡舍,使村民实现“千元增收不出户”,带动其他村民争相效仿。


工作组脱贫的第二步是充分挖掘村民自身能力,扶持发展符合各自特点的一户一策创收脱贫项目。为此,先后助民修建百亩创业园区,撬动村民资金460万元,使16户村民自营企业初具规模。该村民间艺人巴拉提擅长制作民族手工乐器,工工商局作组帮他家建起了民族乐器工坊和农家乐,现在全疆各地乐器订单源源不断。返乡大学生茹克娅想创业但苦于无处入手,工作组在县城帮她成立了家政服务公司,并出资解决了业务设备。如今她的公司为村里解决了20多个就业岗位,迈出了支持创业、推动扶贫第一步。


把畜牧养殖业作为脱贫致富的龙头产业是工作组的第三步扶贫措施。首先,工作组为62户贫困户补贴修建羊圈,并采取贫困户互帮互建的方式承建羊圈主体,培育贫困户勤劳致富的理念,解决了本村31名青年就业。随后,带领村“两委”在村创业园区建起了两个标准化县养殖大棚,上半年已向贫困户发放320只优质高产羊,近期又筹措到了26万元扶贫羊资金。最后,带领村干部、党员、贫困户到柯坪县养殖合作社和示范户参观学习。村民阿木提马木提外出学习后,积极运用先进繁育技术对10只扶贫种羊配种成功,预计可产羔10只以上。


狠抓民生倡和谐



示范一条街


工作组住村以来,重视从民生抓起,先后投入资金229万元,实施村庄硬化、亮化、美化工程,令帕松村村容村貌大变样。村里的退休老支书热亚克依不拉音逢人便说:“原来村里道路难行,垃圾遍布,房屋破旧,现在柏油路直通县城,富民安居房盖得跟城里楼房一样,晚上太阳能路灯把村子照的跟白天一样,年轻人玩儿的地方有啦,老人健身散步的地方也有啦。共产党‘亚克西’!工作组‘亚克西!’”


在工作组的帮助下,帕松村成立了自治区首个农村社会工作服务站——红沙驼社工站,用民政理念和专业优势深入推进“去极端化”,用好、用活“五把钥匙”;积极挖掘培养“草根宣讲员”,丰富“去极端化”的手段和内涵;充分突出现代文化引领,开设了存书1.2万余册的科普文化中心,组建了民乐弹唱队等“五支”文体队伍,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近两年来,帕松村祥和稳定,实现了“三无”目标。


如今,帕松变身桃花源,村民齐赞“访惠聚”,大家信心十足的提出,要在2016年底摘掉贫困村“帽子”。(自治区民政厅住柯坪县盖孜力克镇帕松村工作组)


库勒艾日克村:借力扶贫创“三美”


坑坑洼洼的泥土路变为平坦整洁的柏油路,低矮狭小的夯土房变为宽敞明亮的安居房,杂草丛生、物品乱堆的农家小院变为“三区”分离、生机盎然的增收庭院……这是“访惠聚”工作开展后,喀什地区叶城县巴仁乡重点脱贫村——库勒艾日克村发生的变化。


科学规划 全面布局之美



富民安居房建设前


库勒艾日克村辖4个村民小组,共235户920人,其中贫困户77户290人。巴仁乡人民政府工作组住村后,把搞好扶贫开发作为工作重点之一,针对村民居住的远近不一,且住房不符合抗震要求等现状,充分利用扶贫开发资金,实施整村推进式的安居富民房建设工程,并专门聘请专家对全村安居富民工程制定“一户一方案”。现在,整齐划一、规划合理的安居房拔地而起,工作组和村“两委”又购买涂料,将其统一粉刷成象征“希望”的淡绿色,使整个村庄都洋溢出勃勃生机。


安居旨在富民。借助新建的安居房,工作组和村“两委”对村民的庭院进行了合理规划,不仅将整个庭院统一规划为住宅区、养殖区和种植区,还在种什么、养什么上下功夫。通过帮扶村民统一建了牛、羊牲畜圈,鸡、鸭、鸽子禽舍,并指导村民在院墙边搭起葡萄架,在房前屋后种上苹果、香梨、杏子等特色林果。如今,村民庭院里葡萄藤攀上了墙头,果树长出了新叶,牛羊撒欢、鸡鸭欢唱,一幅新农村、新生活的美景徐徐展开。



富民安居房建设后


扶贫不仅要“输血”,还要“造血”,更要斩断“穷根”,挖掘出村民增收致富的潜力。经过深入调研,工作组决定帮扶村民从改造低产低收的老果园入手,挖掘村民增收潜力。贫困户阿布力孜拜合提家守着10亩地果园,日子却过得紧巴巴。工作组筹资帮他家把其中八分地果园改造为蔬菜大棚,并作为示范点。让阿布力孜拜合提没想伊犁到,本来收入不过百元的八分地,半年收入竟然达到千元。于是,他主动对另外9.2亩低效果园进行改造。村里其他人看到后也纷纷效仿,很快全村就改造整理出土地50亩。荒芜低效的果园没有了,取而代伊犁之的是整齐的蔬菜大棚和特色作物良田,使库勒艾日克村展现出美丽乡村科学规划后的欣欣向荣之美。


改善民生 尽享生活之美



村通村油路


每到夜幕降临,通村公路两侧的太阳能路灯就亮了起来,不仅温暖着村里的每一个人,还让村庄洋溢出一种其乐融融之美。村民们会不约而同的走出家门,在灯下散步、纳凉、玩乐……


工作组住村后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工作抓起,充分利用自治区财政专项资金50万元,为村里新建了一条宽5米长2公里的村通村油路,并在道路两侧统一规划、统一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出行条件。


道路修好后,工作组还引导道路两旁的村民充分利用门前空地栽种核桃、桑葚、大枣等果树或种植蔬菜、花草等,一方面美化绿化了乡村环境,另一方面帮助村民实现增收。


工作组还充分利用“惠民生”资金支持,在村里新修建了村民事务服务中心,鼓励村民到服务中心举行婚礼、丧礼、起名、割礼等各类节庆及日常婚丧迎送活动,方便群众尽享现代文明生活之美。


村风文明 社会和谐之美



庭院经济规划


汉族村民刘泽中和维吾尔族村民吐拉麦提吐尼亚孜是村里的一对好兄弟。据刘泽中介绍,他刚到库勒艾日克村时,人生地不熟,吐拉麦提吐尼亚孜不仅把家里的4亩农田承包给他种红薯,还主动把自家的一间房让给他们夫妻住,让他在村里立了足。


在吐拉麦提吐尼亚孜眼中,刘泽中也是个信得过的好兄弟。自从刘泽中尼勒克住到家里后,主动教他各种蔬菜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做家里增收致富的“智囊”。后来,刘泽中夫妇虽然在工作组的帮助下解决了居住问题,但他们两家仍像一家人一样,经常凑到一起吃饭、一起劳作。


在库勒在库勒艾日克村,像刘泽中和吐拉麦提吐尼亚孜这样的“铁兄弟”比比皆是。这种良好的民族团结氛围,是工作组住村后大力开展文明示范户、卫生家庭、创业致富典型、民族团结模范评选等活动,推动村民以实际行动参与到文明乡村、和谐乡村和美丽乡村的建设中取得的成果。与此同时,住村工作还建了住户垃圾集中排放点,由专人负责公共设施的维护和服务,帮助村民养成爱护环境卫生的习惯,推动村里吹起文明之风。


现在的库勒艾日克村越来越美,吸引了喀什地区多个县、乡、村前来参观“取经”,络绎不绝。(叶城县巴仁乡人民政府住巴仁乡库勒艾日克村工作组)


谢依提村:边境新村放光彩


在省道306公路边,一栋栋极具柯尔克孜民族特色的白墙蓝顶安居房,在戈壁滩的衬托下格外惹眼。这些房屋是克孜勒苏柯尔克孜族自治州阿图什市哈拉峻乡的边境新村——谢依提新村村民的房屋。近年来,该村紧紧围绕“牧业强村、商业富村、团结兴村、和谐稳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美化亮化村容、推动经济发展,成为边境线上的美丽乡村。


政策扶持促增收



与两支队伍、派出所一起入户调查


谢依提村位于哈拉峻乡东部, 北连吉尔吉斯坦,是一个以牧业为主、农林为辅的边境新村,当地群众多年来以放牧为主,增收致富能力较弱。为帮扶该村牧民尽快实现定居兴业,今年5月,工作组扶持建立的谢依提村边境物资交易中心正式开业,吸引了附近数十家村民及外地客商前来经营置业,通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解决了村民们的就业问题,增加了农牧民的收入。


村民木合塔尔买买提肉孜在工作组帮助下,办起了自己的养殖专业合作社,年收入达到20多万元,走上了快速致富的道路。“工作组为我创业操了不少心,让我从放羊娃变成了牧场主,我会让更多的人加入我的合作社,带动他们一起增收致富。” 木合塔尔说。


大学生托呼提孙买买提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由他自主创业建立的“库特曼便民服务中心”开业后每月收入超过6000元,他感到生活更有奔头了。


自2012年11月,阿奇布拉克牧民定居点在谢依提村建成使用以来,该定居点近年来又相继配套建设了村委会、文化室、卫生室、警务室、学校等基础设施,成为目前阿图什市实施牧民定居工程以来基础设施最完善的新型牧民小区。


如今,谢依提村正以最美的草原、纯朴的民风、醉人的环境、良好的社会治安秩序、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营造宽松、和谐的生产生活环境。


文化引领促团结



村民和工作组同吃、同乐


谢依提村是全乡乃至全市柯尔克孜族人口最集中的村之一,也是一个由柯尔克孜、维吾尔、汉等多个民族成份组成的大家庭。长期以来,该村“两委”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立足自身实际,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促进民族团结。


工作组住村后,紧紧围绕“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五观”和“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教育,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教育,实施公益歌舞演出和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引导少数民族群众融入到现代生活中。通过开展丰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互信,使不同民族的领导、干部、群众建立鱼水相依、休戚与共的深厚情谊,形成了共同进步、互相帮助、全心全意维护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大家庭和睦的优良传统。


托力干吐孙江是村里的团委书记。他说,以前村里结婚不敢唱歌跳舞,丧礼不敢悲伤痛哭,宗教氛围浓厚,现在村里文体活动不断,时时洋溢着欢声笑语,宗教氛围也淡了。


强健基础促服务



村容村貌


谢依提村通过加快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增强了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新疆力和战斗力,提升了服务群众水平。该村把“十星创建”活动作为一项长期的、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纳入工作重要议事日程,根据干部的特点和工作的需要,分工负责,层层落实,形成齐抓共管的责任机制。采取重大事项听取村干部、老党员、村民代表的意见建议,充分调动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四议两公开”的村级事务管理模式。积极搭建以住村工作组、村“两委”、警务室“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坚持从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积极开展便民服务。


到村委会办事的老党员马开力沙尔高兴地说:“现在村里的条件变好了,到大队部办事又方便又放心。”


走进谢依提村,你会不由自主地感叹,这里不仅有初具规模的生态畜牧业基础设施,而且有敢想敢干、与时俱进的柯尔克孜群众,村庄牧场整治初见成效,社会面貌焕然一新,绽放出新光彩。(克州编办、残联、国家统计局克孜勒苏调查队住阿图什市哈拉峻乡谢依提村工作组)


哈特乌孜尔村:从后进村到“明星村”


阡陌相望,红砖绿瓦,鸡犬相闻,翠树欲滴。这是伊犁州尼勒克县胡吉尔台乡哈特乌孜尔村留给众人的印象。该村由蒙、汉、回等6个民族组成,原本是问题多、上访多的后进村。“访惠聚”活动开展后,在三批工作组的持续帮扶下,该村不断强化基层组织,提升服务水平,一跃成为全县的“明星村”,先后荣获伊犁州级红旗小康村和自治区级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完善制度 建服务型党组织



“全天铁将军把门,轮流坐班算个啥,办事得把电话打,干部回答等等啊,长此以往能行吗?”这是村民编的顺口溜,表达对工商局以前村干部工作作风散漫的看法。


“访惠聚”活动开展后,胡吉尔台乡党委选派了1名素质高、能力强的班子成员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住村工作组把加强新班子自身建设作为首要任务,发挥“传帮带”作用,按照“四强”“三力”的标准,通过“一帮一”方式,给村干部教思路、教方法、教经验,提要求、交任务、压担子;采取“四强化”举措(即,每日晨会强化学习,统一思想,安排工作,集中办事;每日考勤强化管理,严肃纪律,坐班值班,任务到人;每周汇报强化责任,狠抓落实,奖优罚劣,激发干劲;每月议事强化民主,群策群力,科学决策,形成合力),有力提升村“两委”为民服务能力。


村民北见说,以往到村委会开个证明,往往要找一大圈人,来来回回跑两三趟才能找到人、办成事。“如今村干部办事能力强了,也比以前有责任心、热情了。大家都说为人民服务的好作风又回来了。”


工作组还发挥眼界宽、思路清的优势,通过定制度、定责任、定计划、定目标、定任务,与村干部结成12个帮扶对子;制定后备干部3年培养计划,通过抓学习培训、抓挂职锻炼、抓作风建设、抓信息建设、抓后备培养,促进后备干部队伍成长。村干部布鲁卡说:“现在大家干事有目标、有责任、有热情了,村‘两委’在老百姓心里也有分量了。”


以人为本 狠抓民主促和谐



美丽和谐的村委会


让群众知情和参与是凝心聚力的最大基础。工作组住村后,指导村“两委”以“七步议事”工作法解决群众问题。以前该村长期存在牧民相互争草场的问题,不仅影响了村里的和谐稳定,而且造成草场超载放牧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为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工作组采取群众举手表决的方式,对3700亩集体草场进行围栏,实行规范化管理。经村民代表一致举手通过,村里划出500亩草场,以每年5万元的价格对外承包,村里没钱的就让养殖大户先出资围栏,使用三年后抵还围栏款;剩余草场也根据群众所需实行承包制。这不仅解决了村民争草场和超载放牧的问题,还让村集体每年增加6.6万元收入,实现了各方均受益的最佳效果。


村“两委”还严格落实“五议一审两公开”议事机制,对群众关注关心的3大类12项切身利益问题进行了“一事一议”,聘请了3名转化成功的上访户为义务监督员,对村务全程监督,让程序在阳光下运行。


“以前村干部工作干得怎么样,都由领导说了算,所以上访的人很多。现在村里实施民主化管理,村干部干得好不好,我们也有话语权了。”村民马福说。


改善民生 让老百姓得实惠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汇聚民力。村“两委”和工作组一直致力于把改善民生,让群众得实惠作为工作的总抓手。


为改善村容村貌,该村结合实际,实行巷道责任管理制,采取村干部 工作组组员 小组长 巷道长的包巷负责模式,并出台《村规民约》《卫生公约》等,推动全村群众自觉参与到美丽家园建设中。


针对全村26%的农户仍为低保户、五保户和贫困户的现状,村“两委”和住村工作组大力实施“壮大一个有机产业、建设一条服务街、发展一个苹果基地、培育一批养殖大户、完善一批基础设施”新疆的“五个一”产业发展规划。目前,已完成土地流转800亩,培育示范田2600亩,举办技能培训班12期456人次,完成劳动力转移310人次,帮助26名无业村民实现就业,进一步增强了弱势群体的自主发展能力。


今年4月,工作组帮助村里奶酒加工合作社申请的注册商标批下来了。合作社由最初的5人,发展到40多人。村民乔吉力州加甫说:“我们亲手制作的奶酒终于有了美丽的名字‘撒乐意达’。让大家干劲更足的是,在家门口就业后,既能照顾到家庭又增加了收入。”


在工作组的努力下,如今哈特乌孜尔村形成了村民比致富、党员比先锋、村干部比服务、各民族比团结、各巷道比卫生,各族干部群众安居乐业、共谋发展的好氛围。(尼勒克县林业局、工商局住胡吉尼勒克尔台乡哈特乌孜尔村工作组)


城东村:天山脚下的“小江南”


“东屯风景亦全谙,怪石惊沙百不堪;杨柳数株泉一道,沁城已是小江南。”这是清代务庵成《沁城》中对沁城的描述。沁城乡历史悠久,早在隋唐时期就已设“柔远县”,有着“新疆第一屯”的美誉,而城东村正处在沁城的中心。


城东村是东天山脚下一个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的边境山区村。近年来,该东村借力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的政策优势,建成了沁城乡首个新型农村社区。新社区里,平坦宽阔的柏油路从村头通到村民家门口,造型美观的绿化带把一户户精致的农家小院连成了片。茶余饭后,村民们在村里的小广场跳跳舞,纳纳凉,散散步,生活惬意而美好……


屯粮文化的延续变迁



田园如画,美不胜收


城东村的麦景是远近闻名的,经常吸引众多徒步和摄影爱好者慕名前来。其实,种麦是老辈儿沁城人留下来的传统。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9年),为解决军粮供应问题,康熙帝遣第三代哈密回王额敏率400名劳力出屯塔勒纳沁(即,沁城),这就是“新疆第一屯”的历史溯源。此后,种粮屯田以供军需就成了沁城的传统,城东村麦景历久弥新的文化根源也源自于此。


随着农民多元增收的需要,单一的种植模式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东村群众的持续增收。哈密市伊州区工商局“访惠聚”工作组住村后,在充分尊重城东人生产习惯的同时,积极通过“限粮、增菜、引经”三种手段帮助群众算好“腰包”账。 同时,通过广泛宣传、外出考察和招商引资帮助城东村村民转变观念,向土地要效益。


今年,在工作组的帮助下,城东村“两委”在引导村民改良麦种的基础上,限制了小麦的种植面积,签订了1500亩蔬菜种植订单。更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引进种植363优质食用葵花、红花等效益较高的新品种,使村民收入有了保障,也为乡村田园美景增色。


村民过上“城市”生活



配套完善的新型村级小区


在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政策的支持下,城东村坚持“丝路柔远古镇、山水田园人家”的规划思路,打造了集居民生活区、集镇商业区、行政服务区、农业种植区和牲畜养殖区为一体、布局优化、功能全面的新型农村社区,率先完成了自治区“5 2”村级阵地建设目标,令村容村貌得到集中连片整治,农村生态与人居环境大幅改善。


村里现在最耀眼的就是文化活动广场和农牧民文化服务中心。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住村干部为村州民请来专业的舞蹈教练,村党支部还专门买来音响设备,成立了居民广场舞协会,让村民学舞蹈的热情空前高涨。


村里的农牧民文化服务中心是沁城乡政府为提升全乡文化服务水平,协调边境建设资金按照专业舞台场地设计修建而成,是伊州区第一个乡镇文化服务中心,可供400人同时观看演出。2015年,文化部“春雨工程”演出走进城东村,让村民在家口欣赏了以前电视里才能看到的专业文艺演出。


为了实现“建、管、用”一体化,打破农村社区县“新村”维持新貌难的怪圈,工作组协助村委会在居民生活区成立 了业主委员会和物业公司,吸纳了不少城市社区管理经验,建立健全了农村社区民主、长效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引导村民形成守家爱院、维护环境卫生、保护公共设施的意识。城市化的基础设施配套完成后,常年外出的空挂户陆续返村生活,使过去城东村“有钱难买好环境”的现象得到有效改善。


把森林公园延伸到村里



蔬菜喜获丰收


位于城东村东南方向13公里处的天山国家原始森林公园,终年流水潺潺、古木栖息,是到哈密旅游观景、徒步踏青的好去处。


工作组住村后,提出了“把森林公园延伸至村,打造花园式农村社区”的生态文明村建设愿景官网,先后筹措协调资金50万元购买了观赏性苗木,免费提供给村民栽植在庭院周围,并开展“花园式住户”评比表彰活动,鼓励村民发展庭院经济的同时在自家院落及周围种花植草,使村里官网植被覆盖率逐年上升,农村生态与人居环境全面优化。


城东村环境好了,工作组联合村委会又开始在发展绿色生态旅游产业上动脑筋、做文章。村民梁彬外出打工赚了点钱,想回村谋条发展路子,可不知干什么好。住村干部知道后,帮他出谋划策,通过租用村集体的一片杏园办起了农家乐。仅去年一年,梁彬开办的农家乐纯收入就达到11万元,游客接待量达到2000多人。


如今,城东村的农家乐旅游产业风生水起,不仅给村民带来实惠,也壮大村集体收入,一举两得。


焕然一新新气象,顺势而为为民生。站在村中山城小区放眼望去,城东村一派欣欣向荣、其乐融融的景象。(哈密市伊州区工商局住沁城乡城东村)



-End-


编 辑/翟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