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银行开户 >

北京京棉纺纱厂工商注册状态(工商注册流程)

纺织女工忆往昔


青岛九大国棉厂今安在?纺织女工真是“半边天”

刘宜庆




“上青天”:青岛的纺织业铸就辉煌


四方和沧口在是青岛历史上的工业区,云集在四流路附近的青岛九大国棉厂,成就了岛城纺织工业的辉煌。辉煌一时的九大国棉厂今安在?这些棉纺厂的历史变迁,是青岛发展的一个缩影。


青岛纺织工业发端于1902年(建于沧口的德华缫丝厂),“此后三十多年里,胶州湾风云变幻,轰鸣的机器,疯狂的资本,沿胶济铁路线积极布局”。青岛是中国重要纺织基地之一,诞生于世纪之交;成长于乱世烽火;积淀于建设时期;成熟于改革开放。被誉为“母亲工业”,与上海、天津并称为“上青天”;纺织业鼎盛时期经济总量占青岛全部产能的75%以上。


从四方到沧口,九个国棉厂沿着胶济铁路排列。青岛纱厂工人和四方机厂工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始了一轮又一轮的大罢工,工人运动的怒潮激荡着胶州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青岛纺织工人翻身做主人,如春潮涌动,为这座城市带来无限的生机。纺织女工真可谓“半边天”(工资高,家庭和社会地位也高),叱咤风云半个世纪,她们用勤劳的双手织出青岛的锦绣画卷,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出鲜艳的纺织之花,拉动了青岛的经济增长。直到今天,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们,都有一种纺织情结。


青岛海边风光


沧海桑田:海岸路附近的国棉厂


1914年,日本取代德国,侵占青岛。占领青岛仅一个多月,日本政府宣布青岛对日本本土居民开放,日侨享受所谓超国民待遇。内外棉株式会社创始人、享有日本纺织界伟人之称的川村利兵卫,迅速将扩张海外纺织业定位于青岛。1916年,内外棉纱厂(又名银月纱厂,新中国成立后成为青岛国棉二厂)在海岸路落地,占地七万多平方米的棉纱厂,很快投入生产。27000枚纱锭飞速旋转起来,机器运转的声音,响彻海岸路的晨昏。日本人在青岛开设棉纱厂获利甚丰,内外棉的成功,大大激发了日资纺织资本家来青岛开办纺纱厂的热情。


大康纱厂(又名“大日本纱厂”,新中国成立后成为青岛国棉一厂)于1919年开设建厂,1921年投入生产。 大康纱厂位于四方河口的海滩。日方雇佣青岛的劳工,用“轱辘马”从“五号炮台”、小村庄山及铁路中学等高岭上装运土石,填海造地,建设工厂。1922年9月,大康纱厂第二(纺纱)工厂建成投产,新增两万两千纱锭。1924年秋,大康纱厂开始兴建第三工场,专营织布。


隆兴纱厂(新中国成立后成为青岛国棉三厂)于1921年建厂,1923年投入生产,位于兴隆路。


随着海岸路纺纱厂的兴起,为了保障供电,建设了发电厂。这些工厂都和四方站通了专用线,四方站的业务也就繁忙起来。


如今,漫步在海岸路,延续了近百年的纺纱厂,不见踪迹,取而代之是高层住宅。国棉三厂原址兴建起中海蓝庭。国棉一厂,也是同样的转变。


2007年,青岛纺联集团下属公司联城置业出手7.58亿元拿下海岸路2号部分地块。承载着几代纺织女工国棉一厂,摇身一变成为高楼林立的住宅小区。红锦坊1919的字样,昭示着历史变迁的线索。国棉一厂的大门尚存,留有一栋日式风格的行政办公楼和一排旧库房,作为纺织工业的历史遗存。


游客参观青岛纺织博物馆


时光如梭:国棉五厂变身纺织谷


四流南路最有名的两个工厂就是纺织厂——国棉四厂和国棉五厂。


国棉四厂位于四流南路62号,水清沟附近。它的前身是丰田纱厂。1934年5月建厂,1935年4月开工投产。棉纱商标为“丰鸟”,棉布商标为“燕喜”。1945年日本投降后,该厂由中国纺织公司青岛分公司接收,改名中纺青岛第四纺织厂。如今变身城市商住综合体。


国棉五厂位于四流南路80号,原名上海纱厂(“上海纺织株式会社”,总厂设在上海杨树浦路)。1934年3月,上海纱厂在青岛开分厂,厂址选在旧时沙岭庄东北侧,靠近李村河入海处,由日商福昌公司建设。1935年5月正式投产。产品商标均为“龙门”牌。抗战胜利后,被中国纺织建设总公司青岛分公司接收,改名“青岛第五纺织厂”,后改为“青岛纺联集团五公司”,简称“国棉五厂”。


国棉五厂完全保留,名为纺织谷,老厂房成了青岛纺织博物馆。老厂园区保留了最初的历史风貌:青岛现存最早的铁路专线桥,覆盖着爬墙虎的工业水塔高高耸立,体现青岛工业1.0印记的空调、消防设施,青岛近现代纺织工业巨头周氏家族(周馥周学熙)手植的百年金桂树。


纺织女工


走进青岛纺织博物馆,会感受到青岛的纺织业是青岛的“母亲工业”,正因为四流路上纺织厂,才有“上青天”纺织城的排位和荣光。


青岛纺织博物馆是由原来的青岛国棉五厂改造而成,最大限度保留了工厂的风貌,当年纺织工人所用的机器陈列在车间。工厂车间是包豪斯的建筑风格,是工业1.0时代的产物。车间窗户都是北窗,光线经过折射进入工厂,工人在工作时,没有阴影,光线柔和,保证纺织品的颜色不会产生色差。工厂由美国生产的钢架架构,涂刷的黑色的漆,在岁月之中,有的地方剥落,有一种沧桑之美。厂房所用的木板都经过了桐油的浸泡,又刷了一层白色的清漆,既防潮,又可防虫蛀。


进入展览区,青岛城市发展史、工业发展史、工人运动史的历史场景,借助老照片,一一呈现,令人目不暇接。


从纺织博物馆走出来,看到四流南路已经成为商住的宜居之地。四流南路上有诸多大企业,如今大都已搬迁或易址,如青岛化工厂,国棉四厂、汽轮机厂、青岛造纸厂等。


这座巨大的变迁,让人感慨万千。时光如梭,编织经纬。城市中的道路,也编织着城市的发展史。四流南路留下了“母亲工业”的印记,百年纺织给这座城市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历史遗产。


沧口海滩赶海人


沧口繁华:位于四流中路的国棉厂


四流中路延续了四流南路纺织业的特色,纱厂聚集在沧口。沧口最初靠的是海运的繁盛,直接刺激下街的诞生。1901年,胶济铁路通车运营,位于下街的沧口火车站成为过往商客汇聚、货物转运的必经之地。沧口火车站催生了大马路。随着下街码头和沧口火车站的繁荣,1921年大马路(现四流中路)应运而生。沧口大马路与东镇、中山路一同成为老青岛有名的商业中心。


商业与工业在四流中路并驾齐驱,为沧口带来人流物流。上世纪二十年代,大马路上相继成立了华新、宝来、钟渊、富士等4处纱厂和四方机厂沧口分厂,使沧口逐渐发展成为以纺织业为主的工业特色区。


国棉六厂厂址在四流中路46号。它的前身是“日本钟渊纺绩株式会社”在青岛开始的工厂,厂址建于旧时沧口街南侧,因地势较高,老百姓叫“南山”,西临胶州湾,靠近胶济铁路。1921年建厂,1923年4月投入生产。棉纱商标为“花蝶”牌号,棉布商标为“双龙”牌号。1945年日本投降后,改名为中纺青岛第六纺织厂。老厂房已经变成青岛M6虚拟现实产业园。国棉六厂虽然消逝了,但顽强地停留在老沧口的记忆之中。老厂房加以改造,毕竟留存下来了,保留青岛历史中的工业遗存,就是保护城市的文脉。


国棉七厂厂址在四流中路187号。它的前身是“日本富士瓦斯纺绩株式会社青岛工厂”,厂址在营子村南,西临胶济铁路。1921年10月建厂,1927年3月开工投产。棉布商标为“五星”牌。1945年日本投降后,该厂由中国纺织公司青岛分公司接收,改名中纺青岛第七纺织厂。青岛解放后,改名为“国营青岛第七棉纺织厂”,1982年改名为“青岛第二毛纺织厂”。2007年,在厂址建成翠海依居住宅小区。


国棉八厂厂址在李沧区沔阳路1号。它的前身是“同兴纺绩株式会社青岛工厂”,建于营子村和板桥坊村西南海边。1935年7月始建,1936年10月开工投产。商标为“喜鹤”牌。1951年改名为国营青岛第八棉纺织厂。沿着四流中路向北走,穿过一处铁路桥洞来到沔阳路上,就能抵达国棉八厂原址。厂址现在是远东海岸华府,一个大型滨海居住区。这个小区里的居民,站在窗台远眺胶州湾,会想到以前这里是机器轰鸣的国棉八厂吗?


沧口夜景


国棉九厂的厂址在永平路2号,前身是华新纱厂。但这里先要介绍一下宝来纱厂。宝来初建时厂址在振华路52号。宝来纱厂的日本名称为“国光纺绩株式会社”,总厂设在日本长崎市。1923年11月在青岛设分厂。宝来纱厂与周氏家族在青岛开办的华新纱厂毗邻,仅有一墙之隔,1938年1月青岛沦陷后,宝来纱厂强购了华新纱厂,由日本合并经营。1945年日本投降后,该厂被中国纺织公司青岛分公司接收,后由原华新纱厂经理周志俊赎回自营。新的华新纱厂诞生后,宝来的历史就结束了。原宝来纱厂旧址在青岛解放后,成了有名的52号大院,一大批棚户区。1998年改造为新的居民小区。青岛解放后,周氏家族的私营企业华新纱厂,变成国家的。1967年,改为青岛国棉九厂。国棉九厂位于永平路、四流中路和太原路的三岔路口。国棉九厂早已停工,门口挂着“青岛纺织(棉纺)企业管理中心”的招牌,厂房仓库已全部出租。希望能够留住周氏家族华新纱厂在青岛的遗存。


这些纱厂是沧口繁华的标志。


青岛的九大国棉厂虽然消逝了,但停留在老青岛的记忆之中。当年风华正茂的纺织女工,如今也变成白发苍苍的老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