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银行开户 >

房地产税立法将落实回家的诱惑(我国房地产税立法改革面临的主要难题)

俗话:“英雄就怕老街坊”。意思是当一个人功成名就之后,就想避开那些知道他过去的人,不想让自己当年的一些囧事被人说道,避免有损自己的人设。



玉帝一听很不高兴,赶紧转移话题:“我掌管三界众生,神仙都归我管”。如来:“你让孙猴子折腾够呛”。


玉皇大帝气坏了:“能不提那孙猴子吗”?碰上这样揭自己老底的人,那是相当讨厌。


可奇怪的是,在古代很多人在功成名就之后,明知道家乡里边有人知道他的黑材料,但还是抵挡不住回家的诱惑,非要回去溜上一圈,让自己衣锦还乡。古人如此执着于衣锦还乡,究竟是为啥?



《战国策》里有一则“邹忌讽齐王纳谏”,不断恭维邹忌的人,出于目的不同分成三类,一类是爱邹忌,一类是怕邹忌,还有一类想求邹忌。同样的道理,对应衣锦还乡的人也实用,而这些人有爱家乡的,有恨家乡的,和有求于家乡的。


一、爱家乡的

真心热爱家乡的,很容易理解,在这些人看来“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家乡月亮都比别的地方圆”。不管怎么样,他都希望能够荣归故里。



而衣锦还乡这一词,就是源自于一个对家乡充满着无限热爱的人,西楚霸王项羽。他最后败给刘邦,跟他热爱家乡脱不了关系。


《史记》里明确记载了项羽热爱家乡的两件事。都或多或少的阻挠了他的争霸之路。一件事是火烧秦宫,另一件事就是乌江自刎。


《史记》记载项羽“遂屠咸阳,烧其宫室”,说他屠戮了咸阳百姓,还一把火烧了秦国宫殿。项羽火烧阿房宫,那是后人杜撰的。但火烧秦宫确有其事。



鸿门宴结束、项羽占据咸阳之后,手下就有人劝他“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说的是关中这地方好,易守难攻、土地肥沃,把它当做都城,可以成就霸业。


没想到被项羽拒绝了。他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意思是今天取得成就了,不回家乡转一圈,就如同穿件漂亮的衣服,晚上走道,谁能看到呢?


所以不难理解,项羽刚占据了咸阳,就干出了屠城、放火的事,就是他压根没打算在这地方呆。他要衣锦还乡。



他就光顾着荣归故里了,没有意识到,秦朝虽灭,但诸侯仍然虎视眈眈,天下随时可以重新洗牌。他在这个关键时刻,急于衣锦还乡,结果他刚走,刘邦就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一下子智下三秦。让刘邦有了争夺天下的资本。最后刘邦打败项羽。


为什么说乌江自刎跟热爱家乡有关系呢?要知道一个人的性格不会轻易改变。项羽是个宁折不弯的倔脾气,他肯定要跟刘邦死磕到底。那为啥就没有渡船过江、而是在乌江自刎呢?他之前可是干出过破釜沉舟这种事的。


他在垓下兵败之后,项羽没有就地等死,他是带兵突围的,一路向东逃跑,其实目的就是想要渡过乌江,打算回到老家后东山再起。可为什么等他到了乌江之后没选择渡江、而是选择了自杀?这事坏就坏在、来救项羽渡江这个乌江亭长嘴贱,他说:“大王,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



就是说江东地方虽然小,但是也有不少人,几十万人呢,也可以在这称王称霸的,大王你赶紧渡江。这一句话让项羽认清了现实,江东总共方圆千里那么大,人口几十万,那实力显然比不过刘邦。


对刘邦而言,项羽必须死。项羽要是渡江回江东,那就免不了又是一场血雨腥风的大战,而此时刘邦的实力,项羽最清楚,他知道现在已经打不过刘邦,既然失败是注定的,又何必把战火引到自己家乡,连累乡亲。


正是项羽对家乡的爱、胜过了爱自己的生命和事业,最终他选择自杀。项羽大多数行为受人诟病,他性格也有问题,但是他对家乡的这份热爱值得钦佩。想来这也是为什么李清照会说“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二、恨家乡的

和故乡感情不好,恨家乡,他也要衣锦还乡。


他们对家乡不仅没有爱,而且还对家乡抱有强烈的负面情绪。这类人年幼时多半过得很艰辛,由于各种原因,或者因为性格、或者因为家庭导致被故乡的亲友嘲笑,被同乡欺负。除了一条命,基本没在老家得过什么好处。


有句老话“宁欺负老的,别欺负小的”。欺负老的,过几年他没了。欺负小的,他有成长的时候,说不定哪天就来报复。


等到这些人在外面拼搏熬出头之后,再回想曾经在故乡的遭遇,肯定有报复心理,当年离开时像条狗一样,现在功成名就了,再回来瞧瞧当年那些盛气凌人的老乡,必须想办法把他们踩在脚下。



中国历史上、战国时期,有一个人以一己之力促成六国合纵抗秦,身佩六国相印,纵横家苏秦。


苏秦早期特别惨。他拜在鬼谷子门下,出徒了之后他没有马上受到重用,去了好几个国家游说,都被拒绝了。身上钱也花光了,只能先回老家洛阳修养一段时间。


等苏秦进家门的时候,兜里没钱,身上穿的破破烂烂跟要饭的差不多。所以到家之后家里人对他特别冷漠。他嫂子连做饭,都不给她留。父母也不愿意搭理他。就连他老婆看他也是爱理不理的,在织布机上忙自己的。



古代女人地位比较低,结果媳妇、嫂子,都不理他,可见他他混得极惨。


包括过年的时候,他跟媳妇俩给父母敬酒。他哥哥嫂子都敬完了,父母说好酒。轮到他这,父亲把酒吐地上说酒是酸的。苏秦说我哥哥嫂子刚敬完酒,到我这怎么就酸的?他爹说:“你这背时之人,酒过了你手也是酸的。”意思是说:“你这人点子背,你拿过的酒都晦气。”


亲爹都这么挖苦,苏琴在家乡是受了老多委屈,家人都这样,可想而知乡亲会怎么对他。所以苏琴说了一句:“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此皆秦之罪也”。只能怪自己混得不好。



所以他苦心研究合纵之术,再次出山之后,一鸣惊人,促成六国合纵抗秦,自己身佩六国相印。这时他说了一句很励志的话:“假使我在洛阳有两顷田,安能佩六国相印”。


苏琴要去游说楚王,得意借此机会回乡。家乡人知道后,收拾房屋清扫道路,安排乐队设置酒宴,到城郊三十里之外迎接;妻子不敢正眼看他,侧着耳朵听他说话;嫂子匍匐在地像蛇那样爬行,行四拜大礼跪地谢罪。


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解释为苏秦说:“嫂子为何先前那样傲慢,如今又这样的卑贱呢?”他嫂子回答:“因为现在你地位尊贵、钱财富裕的缘故。”



苏琴见此状心想:“人若混不出个样来,亲人、甚至连爹妈都瞧不起,一旦升官发财,一切都不一样,荣华富贵果然不是件稀里糊涂的小事。”成语“前倨后恭”也由此而来。


这是衣锦还乡的第二类人,是家乡的恨大于爱,衣锦还乡是回来出气的。几千年的历史中,这样衣锦还乡是为了出口恶气的,比例要高于真心热爱家乡的。


三、有求于家乡的

这类人最特殊,他们对家乡的态度跟个人感情没啥关系,他们回不回家乡,全在于家乡能否给他创造价值。



三国、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后就逃跑了。


书上记载,曹操逃走之后,不久就在陈留起兵,响应18路诸侯讨伐董卓。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曹操当时逃出去是孤身一人,等他跟诸侯会合的时候,身边就多了一群猛将,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


这些都是他族亲,曹操本姓夏侯。那么这些人哪来的?毫无疑问,是曹操的老家沛国谯县、就是现在安徽亳州。



这些人都是曹操老乡,跟他沾亲带故。从这里可以看出,曹操肯定回了趟老家。而曹操回乡的目的,肯定不是热爱家乡,也不是回去出口恶气,他就是冲着家乡曹氏跟夏侯氏的族人去的,把这些人找来,让他们辅佐自己打天下。


最后这一类人,是这三类人当中最现实的,尽管他们对于家乡只为了利益,可就是因为能够尝到甜头,往往表现得会比第一类人还要热爱,哪怕当年受了无数白眼。


时至今日也有这样的人,要是能占到家乡一些便宜、对自己有利,哪怕他多么恨家乡,他也会振臂高呼、对着媒体喊,我爱我的家乡。所以古往今来,爱家乡、恨家乡、有求于家乡,这恰恰是衣锦还乡的三大诱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