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银行开户 >

陕西工商注册怎么查询经营范围(工商局经营范围目录)






在中国诸多的省级行政区的名字中,陕西之名显得十分不同。




以东西南北这些“地理方位”作为省名尾字的省份,命名一般有两种规律:一种是省名首字为“江河湖海”这些地理事物,例如山东山西的“山”、河南河北的“河”、湖南湖北的“湖”,但江西、海南两省则没有相对应的“江东”和“海北”。





▲省名首字带有“江河湖”的省份



工商注册

另一种则是省名首字为“非地理事物”,这样的省份在全国只有四查询个,即云经营范围南、广东、广西和陕西。




其中,云南省之名来源于汉代设立云南县(今祥云县),但“云南”此名来源在汉代并无准确史籍记载,所指意义至今众说纷纭。而“广”和“陕”的来源均有史籍支持。

查询




▲“云南”的来源说法众多




陕西为何没有像广东和广西那样,有一个与之对应的“陕东”?陕西为什么偏偏“落单”了呢?





▲陕东在哪里?




一、周召分陕



在今天河南省的三门峡市,有一个全国唯一名字中带陕的县(区)级行政单位,陕州区。这个距离陕西省约80公里的地方曾经叫做陕县,在更久远的时候叫做陕塬。





▲陕州区距离陕西省仍有一定距离




“陕”本意为地势险要的地区,陕塬位于崤山向中原的过渡地带,四面环山地势险要,是中原通往关中平原的咽喉之地,故得名陕。





▲陕塬位置示意图




而塬则是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黄土高地,大致几十平方公里,小至几平方公里,地形特点是四边陡,顶上平。





▲现代陕塬




而陕西的陕正是得名于这个陕塬。而陕西一名的由来则要涉及到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事件——周召分陕。




公元前11世纪,统治中原的商朝逐渐腐败,位于关中平原的周部族势力日渐强大,开始出陕塬向东进发与商朝决战。公元前1046年,周部族成功击败商朝,成为新的天下共主,建立周朝,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中国历史进入青铜时代的巅峰时期——西周。





▲周灭商之战




西周建立后,起源于关中平原的周部族开始面临如何管理广大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这一难题。




由于青铜时代的生产力水平十分有限,此时的黄河中下游广袤的土地上遍布原始森林和沼泽,交通十分不便,而各部族又非常分散。这导致周天子对地方实行直接统治非常困难。





▲西周初期疆域




于是,周武王姬发选择分封血亲来帮助自己管理国家,于公元前1045年进行了第一次分封。




在这次分封中,许多姬姓贵族被分封至黄河中下游地区来帮助天子怎么进行管理。而原商王畿的殷地(今河南安阳)被封给了商朝贵族武庚,利用他来安抚商朝遗民。同时,武王姬发分封自己的三个兄弟在殷地周边负责监视武庚,史称三监。





▲三监位置示意图




两年之后,前1043年,武王姬发去世,其子成王幼年工商局继位。政务主要由周公姬旦来处理。




但如按西周长幼有序的惯例,三监比周公更有权力成为辅政,双方因此产生矛盾并愈演愈烈。武庚趁此机会煽动三监发起叛乱,周公亲自带兵平叛,花了三年时间才最终平定。





▲周公平定三监之乱




三监之乱暴露了西周的第一次分封并没有建立起对黄河中下游地区有效统治的重要问题。为此,周公姬旦重新进行了工商局分封,更多的姬姓贵族被分封到黄河中下游地区。





▲周公分封示意图




另外,周公姬旦联合了庶弟召公姬奭,二人于陕塬立柱分区而治,《春秋公羊传》对此记载为:“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 周公在中原的洛水边建立起一座新的都城洛邑(今河南洛阳),用以管理新征服的地区。而召公留在镐京(今陕西西安),主要经营周人的龙兴之地关中,巩固后方。至此,西周形成了两都共治的局面,加强了对中原的管理。





▲周召分陕石柱




至此,陕西和与之对应的陕东正式出现在历史当中,指的是周召二公所治理的关中平原与黄河中下游地区。




但与同样是以重要地点命名的广东广西不同的是,古代的广信县(今广西梧州)位于今天的广西境内,且东西两地对应。





▲古广信县,今属广西梧州市




而古代的陕塬却位于今天河南省三门峡市的陕州区,且只有陕西而无陕东。





▲陕州位置示意图




那么陕塬为何会不在陕西省内,陕东又是如何消失的呢?






二、有西无东



周召分陕之时,只是以陕塬为界进行粗略划分,并没有对陕西和陕东的范围进行具体的划分。此后的几百年间,随着各诸侯国向外扩展领土,陕西和陕东的范围都在不断扩大。




但陕西的关中平原面积相对狭小,其西和北被少数民族所占据,南边更是高耸的秦岭,可供开发的范围较陕东更小。




而工商注册陕东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南北皆为大平原,可供开发的土地十分广阔,随着中原各诸侯国不断向周边地区开垦新的土地,陕东的范围也逐渐从黄河中下游扩展到北至燕山南至长江的广大区域。





▲陕东的范围要远远大于陕西




公元前771年,平王东迁之后,诸侯间相互攻伐越发激烈。广大的陕东地区更是如棋盘般分布着上百个诸侯国。其中遵奉周礼的晋国、商朝后裔的宋国、姜子牙的后裔齐国与南方自称蛮夷的楚国先后称霸。





▲春秋初期中原的诸侯国数量非常多




这就造成了陕东一词已经无法再指代如此一大片人口众多且文化各异的地区。史书也开始根据自然地理单元将陕东分为几个区域,例如《左目录传》中提到:“晋楚治兵,遇于中原。”这里的中原即指陕东的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





▲春秋时期中原开始取代陕东代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与之相对的是,陕西的范围也逐渐扩大,但主要还是指关中平原。平王东迁时,由于秦人护送有功,关中平原被封给了秦人,秦国就此出现。此后的史书中多以秦地代指陕西。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秦始皇建立了一个中央集权体制的国家,对陕东与陕西的控制力空前加强,两地自此归于一统,失去了分治的必要性。陕西与陕东两词逐渐消失于历史当中。




此后的陕东陕西都获得了新的称呼。西汉将关中平原分为京兆尹、左冯翊和右扶风,合称为三辅。从汉到唐的1000年间,尽管行政区划多有变动,但关中平原习惯上一直被称为三辅之地。





▲三辅取代陕西成为关中的代名词




而广大的陕东之地在秦汉之际被划分为多个郡国,这些地名多以山川河流作为命名依据。例如人口稠密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以黄河为界被划分为河南、河东和河内。至唐朝时合并为河南道和河东道等地区。





▲西汉时期河南郡位置




但是在关中平原千年的首都史当中,中原始终作为国家的副中心而存在。随着关中平原开发接近极限,自然环境愈发恶化。关中平原越来越难以负担起政治中心的职能,政治中心出现向承载能力更强的中原地区转移的趋势。





▲唐朝始终保持东西二京的格局




从8世纪中期开始,先是安史之乱对怎么关中地区遭到严重破坏,接着中原的各个藩镇依靠中原雄厚的经济实力开始与关中的朝廷分庭抗礼。陕塬作为关中平原和中原的分界线,其重要地位又一次凸显出来。




公元907年,中原的节度使朱温灭亡唐朝,将首都定在了中原,此后各个割据政权均把首都定在中原。到公元960年北宋建立,此时的关中论实力已远不可与中原相比,中原最终陕西成为了政治中心。





▲北宋版图与关中地区的位置




对于失去了首都地位的关中平原来说,其原本易守难攻的地势反而成了易于割据的优势。如何加强对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单元的管理就成了此后历代王朝的共同问题。





▲三面环山的关中平原极易形成割据




北宋吸取了唐末藩镇割据的教训,对地方行政单位进行大规模调整,增设沿重要交通道路划分的行政区划——路。因此,路一级行政机构基本都是以山川河流或重要地点为分界线,名称也都加之以东南西北的方向名词。




公元997年,北宋至道3年,朝廷正式将地方分为15个路,史称至道15路。陕州作为中原和关中的重要分界线,以西被划为陕西路,其范围大致包括关中平原与黄土高原南部;陕州以东的广大地区不可能再被划分为一个地区,而是被划分为以都城开封为中心的京西路和京东路等。





▲至道十五路




自此,陕西才正式作为地方行政区划出现。此时的陕西路是真正意义上的陕塬以西,而陕塬以东则分布着诸多的行政区。




公元1038年,西夏正式独立,陕西路成为了对抗西夏的前线地带。出于对西夏作战的需要,同时也为了防止陕西路凭借地理形成割据。1目录042年,陕西路被拆分为秦凤路和永兴军路,但习惯上仍将此两路并称为陕西两路。





▲陕西两路




此后,北方的金国曾经南下攻占过陕西两路,金国借鉴吸收了宋朝的制度在此地设路,尽管行政区划多有变迁,但在习惯上称陕西诸路。






三、陕西无陕



直到13世纪,北方草原的蒙古人开始南下,接连灭掉了金、西夏和南宋等国,重新完成对中国的统一,疆域相比于之前空前扩大。




在南下的过程中,随着疆域的扩大,蒙古人的管理难度也逐渐加大。因此,蒙古人开始学习中原王朝的管理方式,先是继承之前的路级建制,而后在诸路之上设置行中书省,作为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进行管理。至14世纪初,完成统一后的元朝地方上先后建立了10个经营范围行省。陕西行省便是其中之一。





▲元朝行省




元朝对行省的命名基本沿袭宋金以来以山川河流进行命名的习惯,并且由于行省建立于诸路之上,行省之名往往是路名的合称,例如江南和两浙三路合并为江浙行省,荆湖和广南四路合称为湖广行省等。




而由于中原的开封不再是首都,中原地区也改回了汉唐时期的河南之名,因地处江北因而合称河南江北行省,陕西诸路自然就合称为陕西行省。




此外,由于各省面积十分广大,为防止各省势力过大威胁中央,元朝在划分行省时刻意改变古代根据山川河流的走势划分,转而将同一地理区域划分为两个行省,或者将山川河流阻隔的两个文化、方言不同的区域放在同一个行省,避免地方凭借山川河流阻隔形成割据。





▲元朝划分行省的依据被后世总结为“犬牙交错”原则




宋代的陕西路大致为关中平原和黄土高原南部。而元朝将地处秦岭以南,人文和巴蜀相近的汉中盆地划归陕西行省。此举不仅将陕西行省人为分为关中平原、黄土高原和汉中盆地三个地理单元,更使四川行省失去了北部秦岭的天然屏障,如此便减少了四川行省可能以地形优势进行割据的可能。





▲元朝对于陕西和四川的划分




另一方面,在陕西行省的东边,其与河南江北行省和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基本以黄河为界。




但元朝将中原出入关中平原的咽喉陕州划入河南江北行省,黄河北部的河中(今山西运城)划入中央直辖的腹里,如此便使陕西行省失去可以出入中原陕塬之地,以防其据险割据。





▲元朝对于陕西和河南江北行省的划分




至此,今日陕西省的东部和南部边界在元代基本形成。




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后继承了元朝的行省制度,但也针对领土过大,权力过于集中等问题进行调整。例如将原河南江北行省拆分为河南和南直隶两省。但作为对元朝“犬牙交错”原则的继承,陕州依旧被保留在河南省境内直到现在。




但与此同时,元朝残部逐渐退回蒙古高原,建立北元政权,这使得陕西成为了明朝与蒙古对峙的前线地区。




为此,明朝将陕、甘两省合治,以图在军事方面能发挥统筹指挥的作用。





▲明代陕西包括今天的陕西和甘肃部分地陕西区




直到17世纪,清朝崛起于东北,先是收复了东蒙古各部,接着于1644年大举入关,完成了对中原各地的统治。




入关后的清朝沿用了明朝各方面的制度,其中也包括行省制度。清朝对于内地各省的划分基本还是沿袭自明朝,因此河南、陕西等名依旧被保留。




而由于北部蒙古人的威胁已经消除,清朝逐渐发现陕西省的面积太大,而且人口众多、民风彪悍。一旦爆发农民起义,问题非常严重。因此,清朝决定把陕西省拆分为两个部分。公元1669年,甘肃省重新建立,陕甘重新分治。





▲清初陕甘分治示意图




至此,陕西省,河南省这些名称基本被固定下来。时至今日,我国的行政区名称大多也是沿袭自清朝。陕西也就成了非常特殊一个有西而无东的“落单”省份。





▲陕西省轮廓酷似跪坐的兵马俑




从事高中历史教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