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海外移民投资 >

深圳人才个人所得税退税比例(深圳前海个人所得税退税 比例)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加里贝克尔曾指出,现代经济社会早已进入“人力资本时代”。而早在2004年,葛优在电影《天下无贼》里也道出了“盗贼”行业类似的箴言:“21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如今,18年过去了,人才的竞争不仅出现在行业与行业,还出现在了国与国之间。


今年1月底,与三星、SK海力士齐名的全球三大存储芯片巨头之一的美光科技,解散了约150人的上海DRAM设计部门,并向40多位主要核心人员提供携带家属一同移民美国的资格。看似比例是美光科技放弃了中国市场,实则是将科技人才转移到美国。



消息一出,整个产业圈都掀起了关于“如何深圳人防止科技人才流失”的大讨论。不过事情还没过一周,大家便都释然了。因为同样是在1月底,深圳为吸引人才的“10亿退税红包”到账了。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桥头堡”的深圳在虎年春节前夕,兑现了此前对“科技人才个税25%封顶”的承诺,将多缴的税款悉数返还,而且都是“万元起步”。据说当天,很多深圳的科技大厂能听到整层楼的欢呼声。



将边际税率从45%降至25%,是深圳吸引人才的一种具体方式,也是我国在国与国之间人才竞争中的一个缩影。深圳打造“人才洼地”,最终的目的,是吸引海内外各类人才加盟。在这方面,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便开始行动了。


一、人才不仅要靠培养,还要靠抢!

其实在任何时代,人退税才的密集程度都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强弱的象征。而人才也往往随着国家经济实力强弱不停流动。


根据研究统计,自近代科学诞生以来,每一个历史时期总会有一个国家的研究成果占同期世界的25%以上,并成为“世界科学中心”。从16世纪到20世纪的500多年时间里,“世界科学中心”经历了从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直到如今个人所得税的美国。



而从20世纪以来,伴随着由信息技术革命引人才发的知识、科技的爆炸性增长,高技深圳能人才在国与国之间的流动引起了政策制定者们前所未人才有的关注。“人才战”这一概念,也在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麦肯锡公司提出,并在越来越多的国家中形成共识——人才不仅要靠培养,还要靠抢!


早在1985年,日本便设立了国际科技合作鼓励基金,对外国科学家到日本做科研提供补助、奖励。从上世纪90年代之后,每年都有几千名国际顶级科研专家参与到日本的科研项目中。


德国从2001年开始,也采用与日本类似的政策,每年掏出上亿欧元,为本国和外国人才到德国做科研提供经费。2009年,德国还设立了“亚历山大洪堡教席”奖,吸引海外科技人才到德国工作。



英国作为老牌科技强国,仅用世界1%的人口,发表了世界9%的科学论文,收获了超过110个诺贝尔奖项,仅次于美国。从2003年开始,英国发出了吸引人才移民的“旗舰计划”,原本申请人必须是硕士学历以上,到了2010年取消这一限制。


除了日本、德国、英国,在众多发达国家中,美国对人才的渴望是最强烈,行动也是最积极的。


二、美国如何成为全球的人才聚集地?

二战末期,为了及早抢占胜利果实,美国派比例遣代号“阿尔索斯”的侦察部队,将战败国德国和意大利数千名物理学家、化学家、数学家“邀请”到了美国,并借此一举奠定了美国二战后科技强国的地位。到了上世纪70年代之后,随着本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美国对海外人才的吸引越来越具有针对性和隐蔽性。



比如在吸纳留学生等人才方面,据统计,从1990年到2005年,美国的新增移民总数就达到了1500万人,占全球的75%。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每年引进的科学家、艺术家都超过了6000人。


另外,美国还以IBM、微软、谷歌等跨国公司作为媒介,在全球开设研发基地、产品中心,选拔当地优秀人才。待时机成熟,便许以股票、期权、科研经费、全深圳家移民等诱人条件邀请其去美国定居。此前美光科技的“套路”正是美国人才战略的一个缩影。


以美国最成功的技术移民城市——硅谷为例,当地大约有37%是外籍侨民,这其中,有1/3是印度人,还有1/3是中国人。上世纪很多中国企业家去美国考察后发现,国内企业缴纳高额关税,用高价买回来的产品,竟然很多都是硅谷的中国工程师们研制的。比如在如今备受关注的芯片领域,根据TRI公布的2020年芯片设计厂商的营收排名中,前10家公司有8家的“掌舵人”都是华人。



中国的鸡总在国外下蛋,这个难题怎么破?作为“中国硅谷”的深圳,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三、深圳的“人才三板斧”

我们需要承认,一直以来,吸引人才存在着诸多阻碍因素。


很多地方总指望着人才都是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清居雅士,却忽视了人才对收入、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基本诉求。另外,对于人才在个人价值实现方面,如创业支持、研发经费、荣誉称号等方面,官方给予的更是少之又少。



比如施一公教授的爱徒颜宁从美国学成归来后,30岁就成为清华最年轻的博导,然而因落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又返回了美国,2年后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很多人都为颜宁的离开惋惜。


那么,具体应该如何锁住人才呢?深圳有自己的“人才三板斧”。


1、如何吸引人才?


从2019年开始,深圳便发布了有关吸引创新人才的专项“现金奖励政策”。深圳每年将安排10亿元作为奖励金,补贴因年薪过高导致边际税率超过25%的科技人才。2021年7月,深圳发布了具体的《人才奖申报指南》。2022年1月底,第一批申报成功的人才退税在虎年除夕前夕,收到了备注为“2021年度产创奖”的税收返还。



用纯经济模式吸引人才,在要素流动的情况下,用物质奖励让创新型人才没有后顾之忧,这是在全球范围“人才战”中,灵活多变、不拘一格的深圳特有的人才战略。


2、如何留住人才?


在改革开放初期,深圳尚未从低端的劳动密集型发展模式中脱离出个人所得税来,1980年的时候,深圳全市的技术员只有2名。为了升级落后产能,加速转型到以集成电路、精密制造、高端化工等科技驱动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深圳联合如华为、赛格、中兴等当地企业,从1992年起,在全国率先前海实行员工劳动合同制,为人才在深圳扎根提供了制度和法规上的保障。



“来了,就是深圳人”,一句话让无数人从此爱上深圳。后续,深圳又推出的一系列吸引海内外科技精英的政策,为深圳的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源头活水。


3、如何重用人才?


安徽芜湖人王传福1995年在深圳创立比亚迪后,得到了深圳给予高新企业的优惠贷款政策,短短几年便打败索尼、三洋等日本电池巨头,成为全球镍镉电池领域的霸主,也奠定如今比亚迪在新能源动力电池领域的市场地位。2018年,王传福在接受采访时满怀感激地说:“没有深圳,就没有比亚迪。”



深圳是一个创造经济奇迹的地方,2021年深圳GDP首次突破3万亿大关。长久以来,对人才、对高新企业的不断扶持,也让深圳在这场“人才战”中得到“反哺”。


四、结语

根据赛迪顾问公布的《2021中国科技创新百强市排行榜》中,深圳深圳人位列第一。而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重用人才的“人才三板斧”,正是深圳充分发挥自身资源禀赋、制度优势和产业优势,“打造人才洼地”,构建了以人才、企业、政府“三位一体”的重要发展策略。



不得不承认,深圳在吸引人才、锁住人才方面的探索和经验总结,的确值得其他城市参照借鉴。面对大国之间的科技竞赛,放眼未来,降低“卡脖子”核心科技行业个税,不止能吸引本国人才回流,更能吸引全球人才,让外国的“前海鸡”也能来中国“下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