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资质代办 >

江西省党校张海峰(江西省委书记是谁)

一、争取贾矩卿、贾殿阁父子


张霖之 (1908.2.17-1967.1.22) 原名张朝明。河北南宫人。曾任煤炭工业部部长。


延安白区工作会议(1937.5.17——6.10)结束后,张霖之等回到冀南时,抗日战争已经爆发,河北省委组织有了变化,新建立了平汉线省委。冀南特委属平汉线省委,原划归冀南特委的深县、武强等县仍归保定特委,吴立人仍回保定特委。


吴立人(1915-1979.9.17)河北省行唐县吴濨沟人。抗战时期担任冀中九分区地委书记兼九分区游击纵队政治委员




张海峰(1910.10.1- 1998.6.29),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副部长(1978.1~1981.12)。河北衡水县人。


吴立人回保属特委后,衡武工委只有张海峰一人了,高持真(注:高持真(1890-1954),武邑县芦家口村人。1936年6月,加入中共。历任中共武(邑)武(强)工作委员会书记、冀中行署民政科科长、晋察冀干部大队大队长兼支部书记、冀中抗日救国委员会副主任、冀中卫生局副局长等职。解放后,任河北省卫生厅行政处处长等职。)在家乡利用关系建立了一支抗日武装,发展有二三百人,跟吴立人到了冀中区,编入冀中人民自卫军。在武邑衡水边界,再无社会关系可以借用,张海峰只得转回衡水,开始对衡水县名绅、地方实力派代表人物贾矩卿(注:贾矩卿 (1878—1938.7.15),衡水县(今桃城区)贾家庄人。著名爱国士绅,衡水临时县政府县长)与其子贾殿阁(注:贾殿阁(1913.8.16——1981.10.6),衡水县贾家庄人。衡水县第一任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兼游击大队长,为衡水解放做出过巨大贡献。)进行团结争取工作。组织人民抗日武装工作是平汉线省委根据党中央指示向各地党组织发出的。在吴立人同志离开冀南前就传达了,正议论如何执行,随后战争形势的发展变化,冀南各地由于国民党军队南撤,各县县政府逃走,社会一时处于无政府状态。



由于洪水泛滥,交通受阻隔,张海峰与特委联系已中断,原建立人民抗日武装的计划,因武邑高持真带领已发展的一些队伍去冀中,只有在衡水开展这项工作了。贾矩卿为衡水县名绅,教育家,后为商会会长兼保卫团团董,他为人正直,有爱国思想,受到各界尊敬,是全县代表人物,有号召力。其子贾殿阁是北平国民大学体育专修科毕业的学生,酷爱体育运动,在中学任体育教员。


贾殿阁


贾殿阁性格豪爽,是抗日救国运动的积极分子,喜交结朋友,同乡里知识分子有广泛联系。张海峰与贾殿阁虽抗战前在高小读书时认识,但并无往来。张海峰到高小任教时间短,与贾殿阁性格不同,贾殿阁同一些喜好体育的教员、学生交往活动多,但与这位性格内向、有些城府的文静书生仅是点头之交,还不了解张海峰的政治面貌。张海峰到贾家去同贾殿阁联系,请他们父子利用其对衡水县的影响建立抗日武装问题,那时还不了解贾殿阁在同籍的共产党员王林指导帮助下,已搞起了抗日铁血锄奸团,进行抗日救国活动,团结联系了衡水、冀县、枣强、深县的近二三百人的在乡知识分子,经常聚会,并编有《时事电讯》小报。


王林(右二)




王林在西安东北军军营


王林是衡水县大柳林村人,1930年在北平读中学时已入党,1932年在山东大学外文系读书时,任山东大学支部书记,后到上海从事革命活动。1935年初受到国民党当局通缉,转移到衡水,借与贾殿阁夫人于芳秋表亲关系,在贾家父子保护下在贾家隐蔽一段时间,后去北平参加了学生运动,再去东北军从事地下工作。这次来贾家,是从西安奉党组织指示到冀中区去工作,回籍省亲,顺道向贾氏父子致谢,被贾殿阁挽留下来,帮助指导抗日救国铁血团的活动,因而暂时滞留在此,张海峰与王林见面是不期而遇,一个急于去接受新任务,另一个是为建立人民抗日武装,在贾家聚会,为张海峰后来的工作提供了方便。关于倡议组织抗日铁血锄奸团这件事,是王林到贾家后,根据贾殿阁已组织有锄奸组的活动,和不断有邻乡知识分子前来聚会,议论抗日救国而引起。张海峰到来时,这个组织已成立活动了一些时间,他算是后参与其活动的。王林走后,这个团体的活动因社会秩序更加混乱,出门行路不安全,活动范围小了,参加的人们慢慢少了,以抗日铁血锄奸团名义的活动停下来。



张海峰到贾家的目的是动员贾矩卿、贾殿阁父子,响应党的号召,借用其影响组织抗日武装。


邵北武两次敦请贾矩卿先生出山,主持县政。贾矩卿先生基于拯救胞泽,改造地方武装为抗日军旅,毅然同意出任代理县长。由于贾矩卿应允主持县政,由贾殿阁再出面建立人民抗日武装的问题,出现了麻烦矛盾。邵北武等人在保卫团多年,深知贾矩卿在衡水县的影响,请他出来就是借助其影响。这时再另行建立武装,势必形成对峙局面。贾矩卿不再同意以贾殿阁名义成立独立的武装。这时再组织武装,确实有若干矛盾和问题。贾矩卿主张:依靠他的影响,力争邵北武等人这股游杂武装,走上抗日之路。根据当时的情势,只能因势利导。张海峰与贾殿阁经再三讨论,只能面对突然出现的情况,决定开展对邵北武等人的争取教育工作。第一步是派人到县城参加邵北武部的工作,稳定社会秩序,改变无政府的混乱局面,安定人民的社会生活。至于争取改造工作从何处入手?张海峰当时同特委还没联系,独立处理如此复杂艰巨的新问题,确实还没经验。


正在这时,八路军东进纵队,进入冀南平原,一股春风吹遍各地,推动了对游杂武装的争取改造工作。八路军东进纵队进到南宫县苏村时,震动了冀南各地,广大人民精神振奋,对分散在各地自立旗号割据一方的游杂武装和民团联庄会等形形色色的武装震动更大。这些人只听说八路军是以前的红军,是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国共合作改编为八路军,现在挺进华北抗日,如何对待这些各据一方的游杂武装, 共产党当前的政策怎样,成为各方各界关心的问题。张海峰急于与特委取得联系,请示今后如何开展工作,而贾矩卿、贾殿阁父子,与邵北武等人,也急于同八路军建立联系,了解八路军的动向,和共产党抗战时期的政策,贾矩卿出面请张海峰代表他到南宫与八路军联系,代表衡水县欢迎八路军。由此,张海峰是以双重身份去南宫的。公开身份是贾矩卿的代表,在党内是找特委马国瑞(注:马国瑞(——2005.10.30)河北省南宫县人。1932年年加入中共。曾任中共南宫县委组织部部长、共青团直南特委书记。参与领导冀南农民暴动。1936年后,任中共南直特委组织部部长、代理书记,中共冀南特委书记,冀鲁豫省委宣传部部长,冀鲁边区军政委员会书记,延安中央党校三部副主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党校副校长,中央党校六部主任。1945年后,任中共冀南区委副书记兼冀南军区副政委。建国后,历任中共河北省委副书记、第二书记、代理第一书记,中监委常委,中纪委副书记、书记。是中共七大、八大、十二大代表,中顾委委员。)请示工作。贾矩卿特派其婿赵怀束同行,张海峰还约了冀县省师的党员李荣璞(注:李荣璞(1915—1991)北沼村人,1935年加入中共。先后担任冀南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衡水县大队大队长、衡水县抗日县政府教育科科长、衡水县抗日县政府代县长兼县游击大队长、滏运中学校长、冀南建设学院党委书记等职。解放后,曾任威县师范学校校长、通州师范学校校长、河北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河北大学党委副书记等职。1982年12月离休。)一起去,到苏村后,张海峰找到特委书记马国瑞,汇报了武邑、衡水的情况,听取特委对衡水、武邑两地工作的指示。


马国瑞


当时,东进纵队刚刚到达南宫县苏村镇,党的组织已由原平汉线省委改换为冀鲁豫边省委,原由马国瑞领导的冀南特委与新省委合而为一,虽然同志们仍习惯上仍称冀南特委,已不是原来的特委了。马国瑞原是负责冀县省师和衡武地区党的工作的领导人,对衡水县的问题,他代表省委向张海峰作出指示:一、 关于衡水县的游杂武装,要积极努力地去联络争取,教育改造成为抗日武装,条件成熟时改编为八路军;第二、八路军到南宫县城后,计划开办抗日军政大学式的干部训练班。各地要动员尽多的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前来学习,依靠这些抗日积极分子为骨干,作为开辟抗日根据地,坚持敌后抗战的基础;第三、做好游杂武装和开明士绅工作,在各县组织半政权性质的抗日群众团体——各界抗日战争战地动员委员会。山西简称动委会,在冀南已确定简称战委会。这个团体是统一战线性质的群众抗日团体,又是半政权性质的,以此为基础开展工作,贯彻党提出的抗日救国十大政策;第四、迅速发展吸收党员,建立县区党的组织。马国瑞在同张海峰研究完工作后,特地会见了贾矩卿的门婿赵怀束及同去的人们,进行了亲切交谈,张海峰一行即返回衡水。当张海峰向贾矩卿、贾殿阁父子,谈了南宫之行的情况,转达八路军对冀南形势的分析,及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后,贾矩卿先生十分兴奋感动,表示对邵北武等人的工作,他出面去做。动员人们到南宫参加八路军办的训练班去学习,要请张海峰多出力了,他亲自向邵北武这些游杂武装的首领做工作,保证去南宫学习的人们亲属不受干扰。关于响应八路军号召,建立县、区战委会,他积极赞助,如何开展工作,待受训的人们回来再议。


二、改造邵北武游杂武装的曲折


同鹿钟麟国民党顽固势力的斗争



从张海峰在与贾矩卿商谈妥后,即动员去南宫参加训练班学习的人员。时正值春节,利用节日相互走动机会,进行串联,原县立高小的教员马一之(注:马一之(1910.7—1978.11.19)衡水县南谢漳村人。曾先后任中共衡武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共衡水县工委委员,衡水县独立大队政治部主任,中共衡水县委委员,枣北县委委员、县长,景县县长等。解放后曾任武汉市硚口区区委副书记。)、刘辉(注:刘辉 (1911—1990)衡水县西门口村人。曾任第一任中共衡水县委书记。解放后,先后任天津铁路局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铁路工会天津区委员会主席、北京铁路工会主席、天津铁路工程学校校长、北京铁道学会副理事长等职。)、阎宗周(注:阎宗周(1906—1991)衡水县北沼村人。曾任衡水县抗日民主政府财政科科长,中共衡水县委常委、衡水县师范学校校长和税务局长等职。1952年6月,担任衡水县副县长,8月调往北京,先后担任华北行政委员会财政科长、北京市工业局财务处处长等职。1956年调陕西省西安市,担任测绘局西安办事办主任。1959年担任陕西工业大学党委书记)等首先响应,贾殿阁征得其父同意后,更为积极,到处动员在乡知识分子前往学习。






赵明


春节过后,第一批人就到了南宫,衡水县去了近三十人,除张海峰、贾殿阁、刘辉、马一之、阎宗周、赵明、李荣璞、康树先、刘蓬宾(注:刘蓬宾(1907-1943),衡水县刘高村人。193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衡水县短期义务小学教师、衡水县立民众实验小学校长,后历任衡水县第三区公所区长兼三区游击队队长、县政府粮秣科长、河东办事处主任、第七区公所区长兼七区游击队队长。1943年,在城北孙洼乡马家军营村一次战斗中牺牲。)等人外,还有谁,已难核对说清。这些同志在南宫县学习了一个月,三月回到衡水。在此期间,八路军以南宫为中心,向周围发展,政治影响不断扩大,经过贾矩卿的争取教育工作,邵北武等游杂武装的首领开始与八路军有了联系,同意接受从南宫八路军训练班学习回来的人,在邵北武部建立政治部。主动提出请贾殿阁主持政治部的工作。从此,衡水县的抗日局面初步打开了。


王献光


张海峰与贾殿阁等同志从南宫回来后,即开始在邵北武部队中公开进行活动,成立政治部,在原建设局东岳庙旧址挂牌,召开成立大会。邵北武部首领全体参加,贾殿阁宣布抗日方针和部队教育要求。张海峰在政治部公开职务为宣传科长,党的工作还处保密情况,工委即设在政治部内。马一之、刘辉两人,是从南宫学习回来后经张海峰介绍入党的最早的两同志,这时加上已在冀县省师入党的李荣璞和冀县简师入党的王献光(注:王献光(1919.2.11—2010.2.4),又名陈英,衡水县前邢家町村人。历任衡水县委组织部长,冀南五分区地委组织部组织科长,景北县委组织部长、宣传部长,衡水县委宣传部长,太行分局党校组织干事、冀南党校支部副书记、平原分局党校小组长,阜东县委副书记,穆棱县、新海县、海林县委副书记,海林县委书记,松江省委组织部办公室主任,松江省、黑龙江省民政厅副厅长,绥化地委第一书记兼绥化军分区政委,松花江地委书记处书记,河北轻工业学院(后更名为天津轻工业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天津重型机器厂党委书记、革委会主任,天津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等职。),衡水的党员由张海峰一个党员发展起来了。政治部成立后,建立县战委委会的工作,在贾矩卿的赞助鼎力支持下,顺利展开,张海峰指定新入党的刘辉负责这项工作。张海峰集中精力协助贾殿阁做好政治部的工作,进一步抓好对邵北武及其队伍的团结改造工作。


邵北武这股游杂武装,趁战争混乱无政府状态的情况啸聚游兵散勇和因洪水灾害生活无着的贫苦农民,一时发展到近二千人,除少数几个河南籍的班、排长外,仍是以本籍人为主。邵北武是乱世的草莽人物,虽出身行伍,军事素质很底,缺乏政治头脑,是原保卫团的底子,为占据一方,离不开衡水县的支持,更想借重贾矩卿的影响。能保存这股势力,不能不打出抗日保民的旗号,更不敢大肆抢掠,担心断了财粮来源。对与八路军进行联络,建立政治部,这些草莽人物,是有自己的打算的。为了保持住已有权势,他们可以随声附和。经贾矩卿和贾殿阁的引导教育,邵北武等人对建立政治部,开展各种抗日活动态度积极,除借重贾矩卿老先生的声望影响外,同贾殿阁又建立了友谊,能听取贾殿阁的意见。衡水县的抗日局政面很快打开了,政治部成立后,县、区战委会建立起来,邵北式派出代表参加由八路军组织的冀南军政委员会。衡水县工委又动员了近百名知识青年分批到冀县码头李镇和南宫八路军举办的训练班学习。


形势确实很好。这时,全县人民,特别是贾殿阁,希望八路军能进驻衡水县,正式收编邵北武的队伍。他认为这伙人是草莽人物,乌合之众,素质低,不正式改编靠不住,要张海峰向南宫反映,请八路来。为此,张海峰向省委转达了贾殿阁和衡水一些同志的呼声。因冀南全局正实行战略展开,正集中力量向东向南发展,后续部队还没下山到冀南平原,无力兼顾,一时无明确指示,贾殿阁的急躁性格有些忍耐不住了。向张海峰提出:南宫的八路军对进驻衡水县收编邵北武不积极,咱俩到冀中区去找吕正操司令,那里的部队已到深县,距衡水只一步之追,或许能解决问题。贾殿阁是性格倔强的人,坚持已见,一时很难做通他的思想。反对他这样做,确实难找出充足道理,不能打击这位向往进步,积极靠拢共产党八路军的人的情绪。但是同意他的要求,作为衡水县党的领导人,又同党的组织原则相违背,是超越组织的行为,实在为难!经再三考虑,还是同意陪贾殿阁以个人名义去联系,对外要保密,能联系成功,双方组织承担责任,因贾殿阁不是党员,而是党争取团结的对象,联系不成,不会承担任何责任。贾殿阁在张海峰陪同下,到了冀中区,经王林介绍,吕正操司令员热情况接待了贾殿阁,耐心的进行解释,说明上级已划定战略区域,和八路军各部的分工,衡水属冀南区,冀中区部队不能去。八路军是要积极收编改造各地游杂武装的,还是听从本地区的军政领导的安排,相信会妥善解决的。冀中之行,会见了吕正操司令,贾殿阁的想法没兑现,俩人回来后,再次向东进纵队提出要求。这时,八路军一二九师徐向前副师长已到南宫,对向景县、枣强、衡水地区(即后来称为五分区的范围)的改造游杂武装队伍的计划已确定,有了明确的要求和负责领导这项工作的同志。根据上级指示,由刚从天津回到景县的原河北省委派来的刘建章同志,以华北人民抗日联军代表名义,领导对景县、衡水、枣强等地的游杂式装的收编改造工作。





刘建章(1910.3.9—2008.2.14)景县梁集乡大刘庄村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东满特委(区委)委员、书记,延(吉)和(龙)中心县委委员,珲春县县委书记,河北省景县县委书记,北平市委市民工作委员会书记,华北人民抗日联军第九军区政治部主任,华北人民抗日自卫委员会冀南特派员,冀南武邑县县长,冀南五专署专员、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冀南行署副主任、区党委常委,北方局党校组织科科长,晋察冀民生电业公司总经理,冀中行署副主任,石家庄铁路局局长,华北交通部副部长,华北军运司令员,北平市军管会交通部部长,天津铁路局副局长。新中国成立后刘建章历任郑州铁路局局长,铁道部车务局(运输局)局长、工程总局局长,铁道部副部长兼政治部主任,中央国家机关党委常委。“文化大革命”期间,受迫害,被关押。从1975年起,他先后任铁道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中纪委常委,铁道部部长、党组书记。1982年起,他任铁道部顾问、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华体育总会副主席,中国老年人体育协会主席。


在张海峰与贾殿阁从冀中区回来不久,刘建章同志四月间即到了衡水,同张海峰接上关系,和贾殿阁进行了亲切交谈。开始,刘建章住在政治部,贾殿阁陪同刘建章会见邵北武后,经过恳谈,关于把这支队伍改编为抗日联军的问题谈定后,邵北武特地请刘建章住到他的司令部内,热情的招待。关于改编问题解决了,贾殿阁的思想问题也解决了。冀中之行,会见吕正操的事,原是很秘密,知道的人很少,已成过去没人再提及此事,至于此行是否正确?在当时特定环境下,应说是积极态度,何况贾殿阁还不是党员,对他不能像党员那样苛求。据张海峰后来回忆此事时说:“现在回头看过去,当时确实是件十分棘手的问题,这是与贾殿阁认识合作以来遇到的头一件事,劝他耐心听从党的指示,他刚参加抗日活动,还不是党员,能那样要求吗?显然不能。他执意要去,是一片赤子之心,不好拒绝。要去,只能是他的个人的要求愿望,作为工委书记,却又有点荒唐,是不允许超越组织的,而自己处于无奈情况,陪他去了。遇到急性子人,思想工作做不通,只能去引导,同他去见吕正操,经过谈活开导,讲明形势后,他思想想通些,弯子转过来了,幸好在回衡水不久,刘建章及时赶来,如果拖延些时间,还说不定会闹出什么笑话。但贾殿阁的抗日决心和紧跟共产党八路军的赤子之心是可见的。”


刘建章、贾殿阁与邵北武谈好改编问题、确定这支队伍为华北人民抗日联军廿九支队后,刘建章又同张海峰一起,经枣强去南宫,向省委和一二九师徐向前副师长等汇报情况。1938年6月,邵北武这支队伍,不再挂赵云祥的河北民军二路独立旅的旗帜,正式挂起华北人民抗日联军第廿九支队的旗帜。在冀南军区第五军分区没建立前,刘建章为景县廿八支队、衡水县廿九支队、枣强县卅支队的总代表,负责协调指挥。贾殿阁仍任政治部主任。改编为抗日联军廿九支队后,贾殿阁以政治部主任名义对外做邵北武等人的上层工作。政治部内部及派到团、营政工干部的工作,由张海峰主持。这时政治部的工作人员,从最初到南宫八路军训练班学习的廿几人,发展到六七十人,还向县、 区战委会派出了一些同志,在政治部内,张海峰还主办了石印小报《抗战五日刊》,定期出版,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讲述国际国内政治形势。


当衡水县的抗日局面打开,群众性的活动普遍开展后,张海峰的工作重点,转向二线,主要是抓党建和对新参加革命活动的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教育。当时在政治部和抗日群众团体活动的干部,有二三百人,在抗日大浪潮下,参加活动的人们,形形色色都有,思想觉悟不等,要教育引导,国民党顽固势力的影响虽不大,仍有些顽固势力或明或暗同新兴的抗日革命力量进行斗争,这些问题都需由他来根据党的政策进行指导。县委此时进行了改组,他不再任书记,而县委的全面工作,特别是对贾殿阁的团结教育工作,加强对已有政工人员的教育培养工作,仍然要他承担。在这种情况下,他埋头苦干,任劳任怨,模范地遵守党的纪律,把困难自己担起来,尽量为同志们创造方便的工作环境。当时县委和党的工作处于秘密状态,能了解情况的人极少,同志们遇到问题总是找他请示商量,特别是贾殿阁,认为海峰是老党员老领导,处处依靠他,并不了解在这期间他在党内职务曾有变化。这种两难的情况,他从没流露,在国民党鹿钟麟的势力伸进衡水县,邵北武被鹿钟麟收编去,衡水县的抗日形势开始紧张,出现了磨擦与反磨擦斗争时,他仍从容应对,坚守在斗争第一线,从而赢得同志们信任和称赞。对这段往事,若干年后,当时一些老同志,从一些蛛丝马迹中推猜到些不正常的情况,有些议论,他十分冷静的对待这件事,提醒同志们不要议论已过去事。到了晚年,才提及这件事,只是当作党员应当做的事去对待,无任何恩怨问题,其情操可见一般了。(此问题见1996年6月衡水县党史办在北京召开的一次座谈会纪要。参加者为张海峰、种汉九、张一峰、杜民及衡水县(市)委书记和党史办工作人员)。


1938年9月,衡水县县委的工作又面更复杂严峻的斗争形势。首先是已决定任八路军冀南军区第五军分区副司令员的邵北武,突然又接受国民党河北省政府主席鹿钟麟的委任,准备将已接受八路军领导的华北人民抗日联军廿九支队,改为国民党河北省政府保安第一旅。衡水县委和贾殿阁等坚决反对,邵北武虽幻想投靠国民党,但仍有顾虑,担心八路军和衡水县人民反对,在动摇观望,不敢贸然行事。经县委请示,上级表示:已经协商同意鹿钟麟收编邵北武的队伍,衡水、冀县、故城、新河四县为国民党鹿钟麟的防区,政权也交出了(这段历史公案,在1940年八路军一二九师工作总结中,邓小平同志有说明,是上级决定,同地方无关,地方同志无责任)。随着邵北武的队伍由抗日联军变为国民党的保安旅,鹿钟麟派县长到衡水县(此时贾矩卿已病逝,县长由杨成杰代理)。形势发生了逆转,县委和在邵北武队伍政治部工作的同志及抗日群众团体要坚持阵地,以合法的形式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刚刚打开的抗日局面,才能独立自主的开展抗日活动,国民党顽固派的势力就进来了,党的工作重点从推动邵北武等坚持抗日、改造成为八路军和建立抗日民主政府的工作转向同国民党顽困势力的斗争。在统一战线形势下,虽还可以进行活动,同志们能站住脚,邵北武与贾殿阁和政治部的同志们还保持友谊关系,但是由于国民党顽固势力的进来,斗争形势越来越复杂尖锐了。从9月到1939年2月,敌伪占领衡水县城,邵北武队伍溃散,到重新建立抗日政府组织人民武装,半年时间内,县委领导全县人民经历了极其曲折复杂的艰苦斗争,从逆流中站起来。在这段历程中,张海峰和县委同志们,抓了三件大事:首先是继续抓好邵北武这支队伍的工作,政治部的阵地不能丢,同志们坚守阵地不退出来,争取教育这支队伍坚持抗日不反共反人民;第二是领导全县各界人民开展反对国民党县长唐介人的斗争,赶走了贪污腐败的唐介人;第三是团结贾殿阁等一批革命知识分子和一些刚刚参加抗日活动的青年农民积权分子为骨干,组成武装小分队,随时准备到农村开展游击活动。邵北武等被国民党改成保安旅后,鹿钟麟同共产党八路军的统战关系还好,需要取得八路军的支持,还来不及对邵北武进一步进行控制,而邵北武的队伍,是在贾矩卿扶植下发展起来,其成员大部分是衡水人,贾矩卿虽已病逝,其影响还在,贾殿阁仍任政治部主任,与八路军保持紧密关系。因此,邵北武仍然想依靠贾殿阁的支持,对贾殿阁十分尊重,放手让政治部继续按照八路军政治工作条例和办法进行活动。当鹿钟麟用收买、分化和调训等办法破坏政治部的阴谋遭到抵制,鹿钟麟恼羞成怒,决定取消政治部时,邵北武对政治部的同志还进行了保护。争取到使邵北武的队伍不向右转紧跟同民党顽固势力,同志们能坚持衡水县这一抗日阵地,在这种特殊环境与形势下,同国民党鹿钟麟派来的反动县长唐介人进行斗争,就比较有利了。邵北武等人,同鹿钟麟派出的县长也有矛盾,双方在争权夺利方面有磨擦矛盾,因此以不介入的态度对待。国民党派来的县长,是个贪官,不关心抗日救国大事,到任伊始,公然取消县、区群众抗日团体一战委会,不允许群众进行有组织的抗日活动。对地方加捐增税,横征暴敛,贪污腐化,引起全县人民反对。县委根据同国民党顽固势力斗争的形势,确定以反对国民党派来的贪官污吏为中心,发动各界人民展开揭露驱逐坏县长唐介人的斗争。县战委会被取消后,同志们并没散去,都集中到政治部机关内,以政治部为阵地,到城关、各乡镇去开展宣传发动工作。张海峰与贾殿阁因是政治部的人,不便直接出面,但活动计划,研究斗争方式和策略,则由张海峰主持。


出面同国民党河北省政府鹿钟麟斗争的,推选了韩禾青(注:韩禾青(1911一1944.7.6),名季倩,以字行。衡水县赵圈乡岳贡桥村人。曾任衡水临时政府行政科长,旋任衡水县驻冀南军政委员会代表,常驻南宫。此后担任抗日师范高小联校、师资训练班、师范学校教师。县参议会成立时,当选为县参议员。1938年,在驱除国民党县长唐介人的斗争中,组织群众,汇集对方罪状,并通报全县及友邻各县,争取声援,终于迫使唐下台。1944年5月,禾青到代八区(冀县)南梁家庄推动“赎地缓债”工作,由于特务告密,7月6日拂晓,日伪包围南梁庄,韩禾青被捕牺牲。县委和政府决定,将衡尚营完小改名“禾青完小”以资纪念。)为反唐斗争的代表,韩禾青中学时与贾殿阁同班,朝阳大学法学院毕业,曾从事律师、书店编辑工作,在全县是学习造诣很深的知识分子代表人物。随鹿钟麟到河北来的冀察战区政治部主任张X臣(原尧山专员)同其父在日留学时相识,有此关系便于疏通,他愿挺身而出,为民请命。韩禾青这位同志曾与王林一起,参加了贾殿阁组织的抗日救国铁血锄奸团的活动,没有参加南宫受训和组建政治部的工作,是战委会成立后,才到县城参加活动。此人个性强,有学识,能写文章,在衡水县是饱学之士。当时同志的已是穿军装制服成风,独他仍是穿学生时的长衫,生活在同志之间,显得有些“古怪”的学究气,为人热情,想不通的事绝不盲从附和,认定的问题坚持到底。做好这位同志的工作,对于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斗争,以合法的方式发动群众,开展反对唐介人的斗争十分有利。他是理想的合适人选。动员有学识、精通法律的韩禾青出来站到第一线,同国民党顽固势力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是张海峰面临的又一课题。他同贾家父子不同,贾家父子在全县有很大影响,而韩禾青抗战前长期在北京学习工作,同原籍各界联系很少。所以首先是做好对韩禾青的推荐工作,以取得各界的信任支持。再就是团结帮助韩禾青这位个性极强,又有些古怪的学长,这却是个非常细致的工作,要交待清楚如何同鹿钟麟及国民党河北省政府那班人进行斗争,又要掌握政策和分寸,确实是十分复杂的问题。这是他县委主持工作后,除贾殿阁外的第二位个性强又傲气的知识分子,做好团结工作确实不易。县委在请各界群众中要进行宣传工作,而韩禾青在大学时,正是九一八事变后全国救亡运动高潮时期,参加过不少学生游行示威活动,对宣传鼓动工作有点经验。他提出用快邮代电的传单形式,以全县人民反唐介人委员会名义,向各地各界散发。对此同志们还缺乏了解,他自报奋勇,亲自书写,三四千字文章一气呵成,激昂文字历数唐介人八大罪行,吁请各地党政军民各界给予声援。这个造舆论的《快邮代电》传遍冀南各地,冀南《平原日报》与《冀中导报》均全文登载,冀南主任公署秘书主任孙文淑为此对记者还发表谈话,向鹿钟麟提出交涉,对推动反唐介人和国民党顿国势力的斗争,起了重要作用。这篇《快邮代电》的文稿就是张海峰同韩禾青商定推敲,最后由韩禾青执笔写就的。这篇檄文是件很好的历史文章,推动了反唐斗争发展。随着历史的变化,不仅当时散发的传单原文已湮没难觅,能回忆此事的人寥寥无几,当时因形势的变化,张海峰已处半隐蔽的情况下,是在幕后工作,知道他活动详情的人更稀少了。


省宣传舆论工作做好后,国民党河北政府在各界舆论声援下不得不接见衡水县反唐介人斗的代表,进行谈判,经过韩禾青多次交涉,迫使国民党河北省政府决定撤换了唐介人。经协商方式,衡水县人民同意改派孟绍先为县长。反唐介人反对国民党顽固势力的斗争取得了胜利。这位新任县长到任不久,日伪开始大扫荡,日军侵占衡水县城。邵北武跟随鹿钟麟行动中,队伍溃散,国民党的县政府也逃之夭夭不知去向。日军占领县城,国民党县政府逃宣走,衡水县的抗日活动进入一个新阶段。


三、重建抗日政权 开创根据地的新局面




1961年10月溥仪(右)和鹿钟麟(左)




1939年2月,华北日伪军开始对河北平原各根据地进行大扫荡。邵北武的队伍被鹿钟麟(注:鹿钟麟(1884.3.12—1966.1.11),河北省定州市北鹿庄人,西北军著名将领,国民党二级上将。随冯玉祥戎马生活四十年,成为冯的主要助手。在“北京政变”中,带领军警将中国末代皇帝溥仪驱逐出宫,废为平民。北伐战争后,曾任南京军事委员会委员、军政部次长及代理部长、河北省主席、兵役部部长等要职。1949年1月,在天津解放,以一个普通公民的身份积极参加街道居民工作。1955年任国防委员会委员。)调到束鹿宁晋一带,衡水县已是空城。由于反唐斗争的胜利,鹿钟麟迁怒于政治部人们,用调训、外调别处的办法削弱分化政治部,遭到全体同志抵制。人虽仍在,政治部名义没有了。贾殿阁从邵北武那里要了些枪支,自己家中还保有几支手枪,凑集起来可使部分人武装起来。这时大部分同志根据地委指示分散回乡隐蔽,等敌人扫荡过去后,听候组织召唤。坚持在县城的原政治部、战委会、民先队、农会妇救会的部分骨干与由外地来衡水工作、一时无处可隐蔽的同志,尚有近四十人,集中起来,在敌人进占县城前,转移到西北部农村,开始游击战争生活。贾殿阁、张海峰、刘辉、马一之四人是核心人物,其中还有谁?已难说清,较准确的说法有:刘毅、董国华、董景林(两人南宫籍)、刘承金、赵双勋(两人为贾殿阁警卫员)、杨钧(女)(注:杨钧(1915-?)原名杨桂芳,曾用名杨淑筠,衡水县西门口人。1937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衡水县妇救会秘书、组织部长、主任。1938年9月经刘辉、张静珍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7月调太行根据地整风学习。回衡后任武邑县抗联会宣传部长、衡水县政府民政科长、衡水专署教育科科员、1950年5月调河北省委党校学习、衡水初级农校教导主任、正定第一中学教导主任。1982年离休。), 还有谁就难说清了。



初到农村游击的小队伍,大家都没经历过游击生活,远离地委领导,对周围敌情不了解,还没找到可以站脚地方。在同远在武邑县一带的八路军取得联系时,在刘白塔村,被一股敌人冲散。贾殿阁、刘辉随马一之到了南谢漳村马一之家,随后刘毅(注:刘毅(1920—1943) 河北省冀县城北刘家埝村人。原名刘永发,又名刘其勋,中共党员。参加革命后化名刘毅。1940年担任中共衡水县委书记。1943年11月,刘毅在衡水县干马村召开冀南区第五专区各县领导同志会议,部署抗日工作时,日军侦得情报包围村子。在突围中,刘毅壮烈牺牲,年仅23岁。)等也找来了。另一部分人被冲散后,找不到贾殿阁等,各按原来的约定,找关系就地隐蔽。到南谢漳村的同志只剩十几个人了。这里在滏阳河边,又不是交通大路,能暂时隐蔽,积极到河东武邑县去同地委机关取得联系。贾殿阁与地委、专署取得联系后,即到武邑、景县边界见到刘建章专员,接受重建衡水县抗日县政府的任务,赶回衡水县,在东部开始工作。通知在各地分散隐蔽的同志到东区集中。张海峰听到消息,立刻赶到东区与贾殿阁等同志会合,留在南谢漳村的同志也来了,干部队伍扩大了。贾殿阁是抗日最坚决,紧跟共产党,拥护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知识分子,当时还没入党,对政权工作没有经验,为了帮助培养他,组织决定张海峰为县政府秘书,兼政府党团书记。这时,衡水县抗日县政府的旗帜已经坚起,县政府的组织还没有头绪,只有为帮助恢复衡水县重新打开工作局面由东进纵队派出的一个连随同县长贾殿阁活动。县的人民武装还没建立,分散到各处隐蔽的同志大部分还没寻找回来。张海峰与贾殿阁汇合后,根据地委、专署指示精神,以组建抗日县政府为中心,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动员已分散的老同志迅速报到归队,听候安排工作;动员各地抗日积极分子出来参加工作,首先把各区政府建立起来;建立县游击大队,收集邵北武队伍溃散时丢弃的枪枝弹药,动员其散兵参加县游击大队,力争尽快把县大队建立起来。工作千头万绪,贾殿阁将政府组建全部交由张海峰主持,他带领前来帮助开辟工作的东进纵队的一个连,从河东向河西地区活动,用巡回式游击方式,寻找分散失掉联系的干部,动员邵北武队伍中的溃散人员参军,利用社会关系搜集散落枪支。张海峰亦从东部的张泡庄转到河西,在靠近深县的边界的四军营村着手组建政府的工作。张海峰以助手身份同贾殿阁合作共事从此开始,到1941 年,张海峰到专署工作,前后近四年时间。而1939年又是一个分界线,以前,贾殿阁是张海峰的统战对象,工作重点是团结争取和教育引导工作。还谈不上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只是朋友与同志间友谊关系。1939年2月后,进入农村开始游击活动后,情况不同了,这时贾殿阁经过同国民党鹿钟麟顽固势力的斗争,特别是在大扫荡对敌斗争中,表现的勇气,和为坚决抗日毁家抒难的精神,已从一个单纯的爱国者,转变为拥护共产党坚决抗战的革命者。虽还没有入党,已被地委专暑任委任为县长,已经站到斗争第一线,于是发生了领导与被领导的关、党员与非党同志的关系,及如何培养发展成为党员的问题。张海峰代表党组织,是以秘书身份在县政府工作的,是当时特珠环境决定的,在这种特殊情况和环境中,同贾殿阁合作两年,把政权工作搞好的同时,还培养发展介绍贾殿阁入党。在重组县委、提拔刘毅为县委书记,完成了培养扶植新干部的任务后,才有可能调离衡水,到专署工作。


张海峰从建立衡水工委开始,到离开衡水到专署任秘书主任前,四年多时间,是在特殊环境中坚持工作的,他这个期间不是县委书记,而贾殿阁当时还没入党,是以县政府秘书名义进行工作,始终是处在助手、二线位置。他又是最老的同志,县委的同志都是经他介绍入党的同志,在县委中又应发挥核心作用,正确的掌握政策。肩上的担子比其他人沉重了。对这种情况,当时紧张的战争环境,各种头绪纷乱,同志们还说不上有哪些组织章法可循,而在党的生活不正常的情况下,察觉不到县委工作上有什么问题。过些年后,同志们在实际工作口逐渐有了经验,对党的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对问题有了分辨能力,可判断是非时,对张海峰当时的处境和不存私念、一心为公默默无闻的埋头工作精神表示钦佩。为张海峰那时所受到不公正待遇有了议论。这些议论按照当时的说法,是属于“自由主义”式的“小广播”,在背后议论一下,从没有公开传播过,是非曲直,同志们是各持已见。把这件正式摆到桌面上当做历史公开议论是张海峰离开衡水任专署专员以后。




王慕桓




在整风时,有关同志回顾过去历史时,才正面议论这件事,贾殿阁是最早最坦诚的谈到这个问题的同志之一。他说:“抗战前,他已同衡水籍的三个共产党员接触过。王慕桓(注:王慕桓(1906.12.29-1932.7.6),衡水县(今桃城区)王家庄人。1927年考入省立六师冀县师范。在进步教师的影响下,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1928年六师爆发了第一次学潮,王慕恒成为学潮的骨干分子。1929年9月,第二次学潮爆发。成立了“学生自治会”,王慕恒任执行委员。1929年11月又爆发了第三次学潮,致使校长郑朝熙辞职,同时罢免了教务主任党梦龄。1930年冬,六师爆发了第四次学潮,王慕恒作为学生代表前往直隶省教育厅告状,揭露六师办校黑暗,要求撤换校长,但这次学潮失败,王慕恒等十几名学生骨干被开除。1931年夏考入保定二师,随之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学生会交际股长。九一八事变后,王慕桓等人积极组织和带领革命青年走上街头演讲、游行示威,声讨日本侵华罪行,反对妥协投降,用满腔热情唤醒民众一致抗日。革命青年的爱国行动为国民党反动派所不容。1932年5月,反动当局出动军警对学生进行大搜捕。在紧急情况下,进步同学成立了护校委员会,王慕桓当选护校委员。7月6日深夜,国民党军警推倒二师院墙,冲入校内,对学生进行突然袭击。王慕桓闻警后立即鸣笛,带领护校学生前往阻拦。军警向手无寸铁的学生开枪,冲在前边的王慕桓等9名学生当场牺牲。这次冲突有60名学生被捕,13名学生惨遭杀害,成为轰动全国的“七六惨案”。解放后,人民政府为纪念殉难13烈士,在保定二师建起纪念馆和纪念碑。)在县立高小是同学,后一起到冀县读书,王慕桓在省师,他在十四中学,往来交谈很多,思想上受他影响,这位同学在省师是学生领袖,因闹学潮被开除,后到保定省师,在那里又领导学潮,1931年牺牲于保定省师,很钦佩他的斗争精神。再一个是王林,在高小时他已毕业去北平读书,后又到山东大学。因与爱人于芳秋是表亲,知道此人。认识是1935年春,从南京逃回衡水,躲避国民党的通缉,经于芳秋介绍来贾家隐蔽时。这位同志是老党员,有学识,又是作家,十分健谈。介绍了许多革命知识,讲了许多当前中国革命问题,因是在此隐蔽,其他事就不便论及了。共产党员的形象,给自己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张海峰是第三个,同他的接触不同于前者,前者是同学、亲戚,因社会关系不期而遇,时间短暂。而张海峰的到来和相识,是以自己为争取教育工作对象而来,共同商讨抗日问题,引导走向革命的。自己是坚决要求抗日,积极追求进步的,同时又是个性很强的知识分子,沾染不少旧社会的毛病,说是玩世不恭或放荡不羁都可,别人都说自己是不安份的学生。冠上当时所说的小资产阶级意识也可,总之是有主意的不肯轻易随声附合的人。个性很强,坚持已见,在十四中学读书时还闹过笑话,成为人们的笑谈人物。


同张海峰相识后,从1937年冬到他调离衡水县去专署工作,约四年时间即抗战时期一半时间,共同在一起工作,开始是争取改造邵北武游杂武装,后因国民党顽固势力伸进衡街水县,又领导推动全县开展同国民党鹿钟麟顽固势力的斗争,到重新组建县抗日政府、游击大队,坚持根据地的斗争。始终生活战斗在一起,得到他许多帮助,特别是入党问题,给予帮助最大。对入党问题,开始还有清高思想,对抗日是坚决的,对共产党八路军是拥护紧跟的,想做党外布尔塞维克,有群而不党的思想。同时看不惯一些党员的作风,认为自己不比那些差。对这些问题经海峰同志开导解释,都说通了。而有些事如自己动手打了县大队副队长、主观固执的恶习,是经过艰苦耐心的谈心才想通的,想到这些,令人铭感不忘。有同志后来半开玩笑的说:“张海峰与自己相处,几年来从不好为人师,以老党员、领导人自居,始终是以助手身份出现,在邵北武队伍政治部时是科长,建立县政府后是秘书。把自己推向第一线,他在二线给予支持帮助,做默默无闻的工作。换另一同志,是做不到的。如让刘辉来做,你们俩位锋芒毕露个性很强的人共事,矛盾会闹到难于解决的地步!说不定还可能动手动脚。”这种对比议论虽说是笑谈,也不科学,因是别人的议论,又能奈何?但细想想不能说没有一点点道理,由于自己确实有急躁主观认“死理”的毛病,与自己共事合作,哪位同志不头痛发怵?对他来说是件麻烦事,缺乏耐心不行,道理讲不透,思想不通更不行。我俩相处,有严肃一面,但两人也时常开玩笑。但海峰同志是党性很强的一位同志,应该肯定,这不是溢美之词,他确有很高的革命情操,心胸开阔,对1938年那段不正常的事,认为是组织问题,个人不过问此事,忠诚党的事业,埋头工作就是了,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从没向人流露不满情绪与怨言。同志们知道之后,都很感动。同志们都说,县政府建立初期,自己还没入党,对政权工作又不熟悉,更不了解党的各项政策,这个县长的担子是难挑起来的,有了张海峰的帮助,经过锻炼学习后才进入角色。他是位沉默寡言,不惧畏难,始终是乐观派,处事不惊,又多谋善断的好同志。有时也喜开玩笑,讲得很文雅幽默,从不摆架子装相,居高临下的对待同志,作风朴实。


张海峰在衡水县四年多时间的工作,名义上只是县政府秘书,县长的助手。出头露面的场合不多。一些老“三八式”的同志,都了解他默默无闻的在衡水县任劳任怨做着耕耘开创工作,从建党发展党员,到动员组织广大知识分子和各界人士参加抗日活动,特别是建立抗日县政府和培养贾殿阁同志上,花费了大量心血。对衡水县是有贡献的。前面提到贾殿阁在整风时及以后多次议论,和同志们的议论,都是由衷的倾诉,没有虚饰夸大溢美之处。1943年8月,因贾殿阁去太行山学习,张海峰回衡水县兼代县长几个月,这时是敌情最紧张,灾荒最严重时刻,是国民党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的时刻。在敌情、灾情和国内的紧张政治形势下,干部、群众思想混乱,为稳定了干部群众思想,发动群众进行生产自救和对敌斗争,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改变了一时混乱局面,重新打开对敌斗争局面。十一月,专员任仲夷去太行山参加整风,张海峰接任专员,回到专署。




四、三年专员任内 跨越两个时代


张海峰接任专员工作时,是五专署各县最艰苦最困难时期。军分区刚刚遭受到敌人合围,分区正副司令员牺牲,地委书记兼分区政委负伤,部队受到严重损失,又面临灾荒的冬季,处在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时代。全区实行一元化的领导,地委、专署、军分区只有地委书记、专员和军分区司令员三个领导干部在一起随军游击活动。当时只有陈登昆(地委书记)、张海峰(专员)、 陈明义(分区副司令员)三个领导干部,所带部队只一个连,其他部门的干部,经过简政后,只留极少数人分散到根据地中心地区,在群众中进行隐蔽活功,大部干部下放分配到各县,充实县、区基层工作。1943年冬到1944年夏是最艰苦的时期,面对残酷的对敌斗争,还要领导群众度荒自救。这期间衡水、武邑两县委书记先后牺牲,景北县委书记被敌人捕去,许多干部牺牲,对敌斗争形势十分严峻,分区几位领导,经常深入到最危险最紧张的区、县去指导工作,帮助那里解决急难问题。1944年麦收后,灾荒解决了,群众有饭吃了,全区对敌斗争形势好转,军分区的武装力量恢复发展起来,一元化的领导开始改变,地委与专署的工作才得以进一步开展。


(完)


选自杜民编著的《衡水八年抗战——纪念全民抗战八十周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